史詩大片《孔子》公映了,我們看到一個人性化的孔子。他以禮治國得到魯國國君賞識,對外,他幫魯國從齊國收復城池,揚振國威;對內(nèi),削減早已坐大的貴族勢力三桓。可當削減計劃失敗,魯國公不再用他,孔子被逐出了魯國。他只得率眾弟子周游列國,飽受饑寒、戰(zhàn)亂之苦。似乎,他既無法改變時局,也無法改變身邊人的命運。
但是,即便孔子始終顛沛流離、無處遁藏,也依然不曾改變初衷。當他終于得以回到故土,還堅持著在城門口施以當年的古禮。這看似只是描摹了一個理想主義失敗者的落魄與無奈,實際上卻敘述了另外的一番“豁然開朗”: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來終其一生,用“無為”來“有為”。
不僅如此,當孔子的弟子顏回在冰河里一次次打撈逸散的經(jīng)卷,最后殞命,就像電影《海盜電臺》里狂熱的電臺DJ在海水中打撈唱片一樣,都是在為心中純凈的理想而獻身。其實,每一個堅持理想的人。都在執(zhí)著地相信理想的美好,執(zhí)著地去追求美好的理想,不為世俗所誘惑,不為非議所動搖。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有一本新書,叫《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講述他邊寫作邊參加長跑的事情。隨著歲月流逝、地點變遷。唯有四分之一個世紀里日日堅持跑步的所見所聞、所惑所思最是真真切切:1982年秋,他開始職業(yè)作家生涯之際,也開始長跑。此后近30年,從夏威夷的考愛島到馬薩諸塞的劍橋,從日本村上市參加鐵人三項賽,到踏上希臘馬拉松長跑古道,他,永遠奔跑。
而演完孔子的藝人周潤發(fā)說:“《孔子》跟現(xiàn)代人的生活、感情都是很近的。你覺得兩千多年前很遙遠,等你看完《孔子》你會覺得,孔子跟你是很近。”
的確,更多時候,“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是那些選擇堅持的平凡人,他們不是把理想掛在嘴上高談闊論,而是熱衷于躬親實踐。比如,教出了兩代人,即將被清退卻依然無悔的鄉(xiāng)村代課教師,又比如,每一年感動中國榜單上,那些默默無聞的小人物。
當我們因小名小利而計較、因小得小失而憂慮時,總會有人給我們以一種力量,讓我們有更大的向往、更積極的人生。正如《孔子》中所說:“如果人不能改變世界,那應(yīng)該改變自己的內(nèi)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