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喜歡籃球。那時候還沒電視,除非到現(xiàn)場去看比賽,否則只有在家聽廣播電臺的現(xiàn)場轉播。
能在現(xiàn)場報道球賽的播音員,一定特別棒。不但要眼明嘴快,反應好,而且要懂得扣人心弦。我最記得有一回臺北隊跟菲律賓隊的比賽,只聽那播報員報:
“球到了臺北隊的手里,1號傳2號,2號傳3號,3號傳4號。4號上籃了,但是啪!被菲律賓的5號來了個大火鍋,兩個人一起摔在地上,現(xiàn)場觀眾都叫了起來,這時候,各位!有個人從場外沖了進來,手上還拿著長長的家伙?!?/p>
大家聽得正緊張呢,上廣告!“眼必瞎眼藥水。眼必瞎眼藥水。點了眼必瞎。眼睛一定瞎。”
這時候,收音機旁邊的聽眾可急死了!一個個議論紛紛,會不會有什么暴徒進來鬧事啊?
廣告總算完了。又回到現(xiàn)場:“各位聽眾,剛才說到場外沖進一個人,手上拿著長長的拖把。是來拖地板的。因為剛才兩位球員摔倒。汗水把地板弄濕了,會滑?!?/p>
你說,那現(xiàn)場轉播的,是不是抓住了聽眾的心理,為一件普普通通的事情。制造出高潮。
會說話的人,都要懂得創(chuàng)造這種高潮。他先在前面慢慢營造氣氛,把聽眾一點點帶進去,再在大家情緒的高潮,把最精彩的呈現(xiàn)。
知道了這一點,就算你主持公司的同樂會甚至只是股東會、慶生會、歡送會,都要學習這種一步步炒熱場子的效果。
譬如你可以說:“有個人怎么看怎么沒情調,但是怎么挑也挑不出他毛病,平時他雖然不太說話,但是有他在,大家就覺得踏實。因為他老實、敦厚、沉穩(wěn)。我們過去有多少大風大浪,也都因為有他,而平平安安地過來了。今天,他要走,我們怎么能舍得?怎么能不掉眼淚,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將退休的老張、張老師,再給大家一次精彩的講話?!?/p>
接著掌聲雷動,老張出場,那氣氛多好!多感性啊!老張又會多感動,覺得多有面子啊!因為這一番話,把平凡的老張硬是說得不平凡。
相反的,如果你只是說:“老張要退休了,我們真是依依不舍,走了這么一位穩(wěn)重敦厚的老同事。讓我們以掌聲歡迎他致辭?!彪m然內容差不多,但是因為一開始已經(jīng)把老張點出來,而不是慢慢把氣氛炒熱,效果就差多了。
(《世說心語》)
只管最大和最小
杜紅萃
國家領導人除了要會見外國元首,檢閱三軍儀仗隊以外,還要經(jīng)常到老百姓家里,揭開鍋蓋看一看,里面蒸的是窩窩頭還是饅頭。
老板也是一樣,為了體現(xiàn)你心里裝著整個企業(yè),你必須關注最大的事和最小的事。大至簽署文件、會見領導、爭取資金和項目,小到食堂今天吃什么,花壇的花為什么少了一朵……這樣一來,工人們不敢偷懶了,他真的以為你日理萬機,事無巨細,連花壇的花少了一朵都看得出來,還有什么逃得過你的眼睛?何況你還關心著他碗里的菜味道是不是成了點。頓時就覺得。你真是他的親人。
企業(yè)中,大量的工作是那些中間環(huán)節(jié),是瑣碎枯燥的日常事務,這些都有專人負責,用不著老板親自去做,所以他有時間去管最大的事和最小的事。
老板只管最大的事和最小的事。前者是為了把握企業(yè)的方向,盡到一個船長的職責:后者則是一種姿態(tài),表示你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遠珍摘自《中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