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今天上班又遲到了。
張三的理由是,一路上由于交通擁堵、誤車等種種原因,最終遲到了。這種遲到,究其根源其實并不是路上遇到的各種情況。而是起得晚、出發(fā)得晚造成的遲到。如果張三更早起或者更早出發(fā),路上的問題都不會形成實質干擾和影響,所以遲到問題從根源上講,簡單地一句話就是“出發(fā)晚了”。
2010年,很多買股票的人因為市場的波動又出現了賬面虧損。為什么會出現虧損?炒股虧損和張三遲到有什么關聯?
每種事情的結果之所以能夠發(fā)生,都有一個根源性的決定因素。這個根源性的決定因素才是最終結果的關鍵決定要素。一些過程上的細節(jié)和現象以及具體原因往往并不是最終結果的關鍵決定要素。
巴菲特和趙丹陽吃飯的過程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趙丹陽問:“如果所買的股票一直不漲怎么辦呢?”
巴菲特答:“不賣出,等它漲?!?/p>
趙丹陽又問:“如果一直不漲呢?”
巴菲特答:“買錯了?!?/p>
這幾句簡單的問答揭示了一個最根本的投資之道。投資最終的成功與不成功決定于買,買的時候就內在地提前地決定了投資結果。如果最終投資結果是沒有漲上去,出現了虧損,在巴菲特看來,是由于買這個根源決定的。一買定乾坤,買的時候就已經必然地決定了最后的結果。最后一直不漲自然是你買錯了。你只要沒買錯,最后一定漲,漲不漲的根源在于你買的是不是真正能漲的東西,最終的投資結果決定于買,買是投資成與敗的根源,這揭示了價值投資的全部精華,價值投資的精華在于買。
市場上流傳的一個觀念是:會買是徒弟,會賣是師傅。但實質上買才是基礎,不會賣就算賣不到最高點,總能賺點錢,而買是基礎性地決定了最終的投資成敗,買是整個投資的靈魂和全部,它決定了最終的投資結果和投資命運。
巴菲特回答趙丹陽,不成功是因為買錯了。只要買對了就一定能漲。不漲就等。如果最終等來的是下跌,那么錯誤不是因為等,而是買的時候就已經包含了不成功的基因和種子了。
一定能帶來成功的買是什么呢?不會帶來失敗的買的條件包括兩個方面。是由格雷厄姆和費雪兩位大師凝聚畢生的精華濃縮在一起的。
這個條件是:“必然掙錢的買和一定成功的買是兩種情況:以8毛的價格買當時值1塊錢的任何東西,或者以1塊錢買當時值1塊錢。但將來會變得越來越值錢的東西。”
以8毛的價格買1塊錢的東西,這個東西可以是任何東西,可以是好公司,可以是壞公司,也可以是垃圾公司,只要它當時值1塊錢,現在是8毛,就可以買,不在乎企業(yè)本身是好還是壞。
第二個是費雪成長投資的基礎,當時值1塊錢,用1塊錢買,但必須強調將來會變得越來越值錢。如果沒有這一點,你以1塊錢的價格買1塊錢的東西最終可能是白忙,之所以用1塊錢的價格買1塊錢的東西,其根源就是它自身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越變越好。越來越值錢,所以它可以保證你掙錢。
至于賣,固然重要。但買決定了投資性質是賠還是賺,賣決定賺多還是賺少。
(樂樂摘自《北京晚報》2010.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