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開賬戶是一件大事,事先要預約。到了那天,銀行人員著西裝領帶等候在那里,然后帶進一個小房間促膝談心,然后要在一大堆的紙上簽字。這個過程大約需要40分鐘。而且雙方都盡量表現得不急不忙,好象一輩子就辦這一件大事。
有一次我們去一個大銀行開賬戶,銀行人員和我們在小房間里細細談完心辦完事以后,還請我們在隔壁漢堡最好的酒家吃了一頓飯。吃飯的時候我就沒明白他為什么要請我們吃飯。到現在還是沒有弄明白。
在法國開賬戶也事關重大,有一次我們在巴黎幫一個去留學的女孩子開賬戶。也一樣預約時間,然后在一個小房間里仔細談心,談了差不多有一個鐘頭。按德國的程序,我琢磨著下一步該簽字了。誰知不是。
人家說,在簽字以前還有幾個問答題。
我心里一驚,難道還要智力測驗?我加法乘法還湊合,減法除法心算就有問題了。那銀行人員問兩個問題:一、是不是喜歡冒險?二、是不是喜歡大筆花錢?當時華爾街的金融風暴還沒有抵達世界各地,所以對這樣的問題我們一致覺得自己智商太低,不知道怎么回答才合適。
銀行人員見我們大眼瞪小眼,就解釋說。這是為銀行警報系統(tǒng)設置的問題。如果一個人不喜歡冒險不喜歡大筆花錢。那么在他的賬號上出現大筆款子運動的時候,警報系統(tǒng)就會報警。她解釋完以后,我們爭先恐后地說,不喜歡冒險。喜歡小筆小筆花錢而且盡可能不花錢。于是才到最后一步:簽字。
前幾天在國內的一家大銀行辦理網上銀行手續(xù)。在營業(yè)大廳里拿了個號,表格還沒填完就輪到了。辦事的是個小姑娘,一句話也不說,噼噼啪啪在電腦上敲了一通就遞給我?guī)讖埣堊尯炞帧?/p>
我已經養(yǎng)成習慣。除了在自己寫的書上簽名可以閉著眼睛以外,在別的紙上簽名都是要仔細閱讀的。一閱讀就發(fā)現她把我的地址和郵箱寫錯了。請她糾正,她又噼噼啪啪敲一氣。再把幾張紙遞給我。我再仔細閱讀。發(fā)現地址是對了,郵箱還是不對。我再讓小姑娘改。那小姑娘說反正這也沒什么用。等我在網上注冊時可以自己輸入。陪我去的朋友讓我少廢話快簽字,她說都好幾分鐘過去了。見過磨蹭的。沒見過有我這么磨蹭的。
回到家里開始辦理網上自助繳費等,弄來弄去總是出岔子。忙了一個鐘頭還沒搞定。心里很郁悶。
德國各大銀行都有自己的網上系統(tǒng),我在中間游刃有余地穿梭,怎么到了中國反而搞不定,我相信是那女孩子手腳太快,出了岔子,準備第二天再到銀行去理論一下。下了網,關了電腦。突然心里一亮,我意識到自己進入一個思維誤區(qū)。
在德國,我是懷著誠惶誠恐的心情去上回,哪個步驟不對就在自身找原因。而今天。我是懷著一種不信任的態(tài)度去上網的,一個步驟不順就認為是那女孩子在哪個環(huán)節(jié)上沒弄好,從來沒想到自己可能也會出錯。這一串串數字密碼。也可能是我打錯或搞錯了。
我重新上網。以誠惶誠恐之心,認真小心地一步步按網上的指示做下去。結果就成了??磥磉@就是中國速度,快得讓人不放心,小錯不斷,總體無礙。
(辛麥摘自《鏡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