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調元40歲那年任廣東鄉(xiāng)試主考。
一天清晨,到任后不久的李調元,見天氣很好,突然興致勃發(fā),決定到廣州城外游覽一番。時值初秋,朝陽正冉冉升起,滿天彩霞燦爛,曲徑修篁,鳥兒在竹叢中啁啾鳴叫……出得城來,遠遠見路邊有一家十分雅致的茶舍,走近一看,一道“漱石茶舍”的簾招吸引了他的目光。本來也有些渴了,他下馬、拴馬,大步邁了進去。
茶舍老板楊傳剛剛打開鋪門,就見有人一腳跨進來,忙迎上前去:“先生,喝茶?”稍頓又問:“先生不是本地人?”李調元點點頭,落座。楊傳忙擺杯、提壺、摻茶。不知是見來人氣度不凡,還是早上手有些僵,那一股鮮開水一下子竟摻歪了,倒在了桌上,又順著桌邊流到李調元的大腿上!李調元雙腳猛地一閃,呵叱道:“哪有這等摻茶的,好燙!”楊傳嚇得渾身一哆嗦,戰(zhàn)抖著語無倫次地答道:“先生,干凈的?!薄案蓛舻?,燙人啦!”楊傳低聲賠不是,說:“沒有開?!薄皼]有開怎么能摻茶?”楊傳也覺得沒說對,只好編個理由解釋道:“哄你的。”李調元心里一頓,抬眼望著楊傳,臉上怒氣一下散去,高興地說:“你與我對答之‘干凈的’、‘沒有開’、‘哄你的’這9個字,字字千金,急智急慧,妙語妙言,不錯!不錯!”
楊傳聞言,大驚:“先生,你……”李調元擺擺手說:“不要問了,你這漱石茶舍與四川成都府枕流茶園堪稱雙璧?!彪S即故意降低語調,學著店主剛才的聲音說:“愚以為應當是枕石漱流才對?!睏顐髭s緊道:“非也!晉朝的孫楚年輕時想隱居,與一高士對話,說枕流可以洗其耳,漱石可以礪其齒。不過那高士的姓名我一時記不起來了?!?/p>
李調元說:“那高士姓王名濟字武子?!鳖D了頓又道:“你如此聰明且有不菲學問,為何不考取功名,卻在此開一小小茶舍呢?”楊傳道:“在下考了十數年秀才,總是考不上。不過小兒年及弱冠(20歲),已中了秀才?!边呎f邊對著里屋喊了一聲:“才兒!”一個20出頭的后生從屋內步出,向李調元深深一揖道:“楊才拜見先生!”李調元仔細打量了楊才一番,見其眉目清秀,頗有氣度,高興地說:“甚好,想必今年鄉(xiāng)試中舉不難?!闭f罷起身告辭。楊傳父子望著李調元的背影,喜形于色。
幾日后,一差役飛馬至漱石茶舍,與楊傳送來一信筒,拱拱手,又飛身上馬而去。楊傳有些莫名其妙,打開信筒,里面裝著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干凈的不燙人”,下聯(lián)是“沒有開能摻茶”,橫額“哄你的”。另有一條橫幅,上書“干沒哄茶舍”。落款為“蠢翁”(李調元字羹堂,號雨村、童山、蠢翁、鶴州)。楊傳不知道“蠢翁”是何許人,但從上下聯(lián)的妙對和那超凡脫俗的書法中可以看出,此人非同凡響。楊傳耳邊又響起那人對兒子說的話“甚好,想必今年鄉(xiāng)試中舉不難”,更是喜不自禁。
其實,楊傳還不知道,其子楊才考中秀才后,便自滿起來,不思進取,終日游弋于青樓曲坊之中。眼看鄉(xiāng)試迫近,楊傳成天催促兒子抓緊準備。楊才有點自知之明,知道以自己現在的學識,中舉毫無希望。一朋友給他出了個主意,以20兩紋銀雇一落拓寒士幫忙應試。當晚,楊才鼓起勇氣對楊傳說:“父親大人,鄉(xiāng)試已近,兒謹遵父命,即日赴考,但有一個條件。”“什么條件?”“兒子考中舉人,獎紋銀20兩,且要先付與我?!睏顐饕豢诖饝?。
當時正值乾隆盛世,但科場積弊已深,捉刀代筆早成普遍現象。第一場由寒士代考,還算得心應手,誰知此寒士忽患急癥,難以考完。楊才心急如焚,只好硬著頭皮參加第二場考試。他在考棚里坐定,啟卷一看,標題是“諸葛亮無申商之心而用其術,王安石用申商之實而諱其名論”,楊才哪里做得出來!四顧無聊,時間又難挨,忽想起青樓曲坊的情景,心猿意馬,信筆在考卷上畫了一個美女頭像,一只紅繡鞋和一江碧水一彎明月,還在旁邊題了小令一首,詞曰:“誰家這裙釵,到江邊,喜心懷,故把風流賣。桃腮杏腮,紅鞋繡鞋,好個巧乖乖,月白風清,為著誰來?”試畢,收拾筆墨,溜之乎也。
卻說考卷呈上,李調元閱楊才試卷時,見頭卷火候功深,拈須凝目,欣然審度。至二卷時,不禁大吃一驚,連呼:“怪事,怪事!”驚愕之余,依其原調作小令于右,詞曰:“誰家這秀才,到二場,迷心懷,故把卷寫壞。奇哉怪哉,神差鬼差,好個癡呆呆,山遙路遠,為著何來?”
李調元擱筆后,心頭總不是個滋味。于是將所作小令裝入信筒,命人專程送與楊才。楊才見主考大人派人專程送來步他原調的小令后,感到非常慚愧,下決心重新振作起來,一定要求取功名,混出個人樣。從此,他把李調元的小令懸于案頭,手不釋卷,焚膏繼晷,十年之內,先后考中舉人和進士。不久,外放出任兩江副主考,而主考官竟是李調元。二人相見,楊才下跪連呼“恩師”,此后一直對李調元執(zhí)弟子禮。楊才后升任主考,嚴謹盡職,正直清廉,不減李調元名聲。
李、楊之事一時傳為佳話。時任大學士的紀曉嵐對乾隆言及此事,說:“李調元這首小令,意在言外,旁敲側擊,妙不可言,實可謂魁星點斗耶!”乾隆連連稱是。
(責編 何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