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追求真實、客觀、準確,這不僅對采訪過程有嚴格的要求,對新聞寫作的措辭用語也有較大的限制,強調(diào)使用客觀寫實性的詞匯。另外,新聞媒介為了吸引更多的受眾,也強調(diào)新聞報道的形象性,運用了較多的隱喻表述,例如仍帶有較強隱喻色彩的慣常表達方式“金融風暴”,還有新義正在凝固狀態(tài)中的“回爐”,它們的新穎與凝固程度各異,但實際使用含有某種隱蔽程度各異的主觀性傾向,卻來源于相似的生成機制。
正常情況下,一個隱喻被大量復制、廣泛傳播并成為日常用語后,其新穎程度降低,隱喻形象也日趨淡化,但只是隱退卻并未消逝,其本體形象中的某些特征因素可能在特定語境作用下被放大突出,從而具有某種主觀負面評價義。若該隱喻經(jīng)常置于類似的特定語境,其所被賦予的主觀性的負面評價義漸漸與其形象義融為一體,也就影響到了它在新聞語境中的實際語義。
隱喻的這種主觀性負面義與人們理解本體時的思維框架有關(guān),曾被稱為“塑型含義”。荷蘭的學者馮·戴伊克就曾指出,使用諸如“浪潮”、“洪水”這類的比喻來形容外籍人進入荷蘭的現(xiàn)象使本國人對他們產(chǎn)生了負面印象,并對這一現(xiàn)象形成負面評價,有抵觸情緒,因為這類比喻有“很多塑型含義與暗示”。
在新聞報道中,除了戴伊克所舉的“浪潮”、“洪水”喻指外國移民外,近年最常見的喻指是以“金融風暴”喻指金融危機(包括它的變體“金融海嘯”)。在人民網(wǎng)的搜索引擎中,“金融風暴”從2000年1月至今的出現(xiàn)頻率是1816次,由于最近的一次金融危機發(fā)生在2008年9月中旬,它在2008年9月后出現(xiàn)的就有1620次,其變體“金融海嘯”出現(xiàn)965次,成為新聞高頻詞之一,但它們的“塑型含義”及其暗示卻甚少有人關(guān)注。風暴與海嘯都是嚴重災害。以之喻指金融危機首先突出的是后者的巨大破壞力,這是它的表層負面義。然而應該指出的是,風暴與海嘯是自然災害,也是自然界常見且必然會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而金融危機卻具有非必然性,其出現(xiàn)因人為因素所致。某些失當?shù)纳鐣c金融機制、個人或團體的行為應當為之承擔一定責任,國內(nèi)媒體紛紛襲用外國媒體以風暴和海嘯喻指金融危機的用法實際上淡化甚至抹去了這種對責任者的負面性批評?!敖鹑陲L暴”與“金融海嘯”的高頻傳播在不知不覺中幫助國外某些別有用心的新聞媒體回避了其幕后主宰者應承擔之責任與應承受之懲罰。另外,在面對自然災害時,人們有重視安全的傳統(tǒng),此隱喻在凸顯危機的巨大威力與破壞作用時并沒有過多地關(guān)注受責任者連累的一般集團與個體的利益,相反,受連累者的損失暗示著他們沒有先見之明,缺乏安全防范意識,隱含有評述者對受連累者的智力行為作出的負面性評價,也即將對責任者的批評成功地轉(zhuǎn)移到了受連累者身上。這是該隱喻的深層負面義。
認知語言學認為,隱喻的生成與理解和人類認知發(fā)展密切相關(guān)。它以人類認知發(fā)展為切入點。對隱喻的“塑型含義與暗示”做出了更有規(guī)律性的分析與解釋,其代表人物喬治-拉考夫(GEORGE LAKOFF),曾指出,語言影響政治宣傳的主要手段是“框架設(shè)定”(framing),“框架設(shè)定”是理解事物的一種方式,每一個詞的意義都是通過一個概念框架得到明確。如美國布什政府的減稅政策“tax relief”中,“relief”框架就包含有“痛苦”、“遭受痛苦的對象”、“舒緩、解除痛苦的行為”、“實施這種行為的主體”等概念。將“tax”與“relief\"結(jié)合在一起便產(chǎn)生一個隱喻:稅收是一種痛苦,減輕這種痛苦的人是英雄,反對減輕這種痛苦的人是惡棍。
拉考夫所說的“框架設(shè)定”也同樣影響一般的新聞宣傳,以近年新聞中每每出現(xiàn)的新義“回爐”為例,常見的表述有“大學生‘回爐’讀技校,高職,當保姆”、“‘回爐’補課,復讀/再造/深造/改造/培訓/重煉,充電”、“‘回爐’學員,病人,大學生,奶,蟲,班/族”等形式,關(guān)涉主體己從本體的物發(fā)展到喻體的以人為主。其中又以大學生出現(xiàn)的頻率最高。從多數(shù)報道中“回爐”兩邊還沒有省去的引號來看。這是一個新語義還在凝固過程中的隱喻,僵這并不妨礙它不聲不響地傳播它對關(guān)涉主體的負面性評價。因為在“回爐”的本體理解框架中,“回爐”除了有“重新”、“再回到爐中”的意義外,被回爐的主體明確設(shè)定為被動的物,且是未完成的、不合格的、有問題的、廢舊再回收的物品,隱含有負面評價義。受此認知框架的影響。受眾不自覺地賦予新聞中“回爐”的關(guān)涉主體負面性評價。大學生進入其他等級的技術(shù)學校學習有眾多因素,利用“回爐”的框架設(shè)定激活了再學習的大學生特別是因就業(yè)不理想而再學習的大學生與未完成、不合格甚至是廢舊的物品的聯(lián)想鏈接并形成類,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主觀性負面義太強,不是新聞媒體對待弱勢群體應有的態(tài)度。
從上面數(shù)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某一特定隱喻用法除了能突出使用者所希望的形象性及其所欲強調(diào)的本體的某些特征外,隱喻本體賴以存在的認知模式、相關(guān)主客體形象、行為方式等仍然存在。它們以舊有的思維模式形成了一個設(shè)定好的認識框架,在新的喻體使用語境中與不同的主觀因素結(jié)合并發(fā)揮作用。將喻體環(huán)境中的主客體或行為方式等要素納入框架中進行調(diào)整,激活了不同要素與本體形象間的聯(lián)想鏈接,放大凸顯或縮小隱匿了喻體的某些特定要素或特征。從而具有某種暗示性。在新聞報道中往往體現(xiàn)為某種隱藏著的主觀負面性評價。一旦某種隱喻用法在媒介作用下迅速復制并傳播開來,成為高頻詞,進而成為常用語,它們所隱藏的主觀負面性暗示就會為人們所忽視。影響新聞報道的客觀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