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基礎寫作學課程教學面臨理論體系與寫作實踐脫節(jié)的現狀,導致教學受到當代大學生冷落,受到其他寫作形態(tài)的沖擊。對此,應以操作性訓練模式為中心,重構基礎寫作為課程教學體系。具體說來,可先對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體進行分類,再從結構、表達方式、寫作技巧、語言、語段、修辭手法的操作模式等方面對每種文體進行寫作訓練,以吸收我國傳統(tǒng)寫作學和現代寫作學的優(yōu)點,構建相對完整而靈活的教學體系,激發(fā)大學生寫作的創(chuàng)造力。
【關鍵詞】基礎寫作學操作性訓練困境模式特點
20世紀90年代以來,包括詩歌、散文、小說和戲劇等傳統(tǒng)文體的基礎寫作的教學面臨嚴峻的挑戰(zhàn):教學內容空洞陳舊,教學思維僵化保守,教學方法單調乏味,教學效果收效甚微。如何重振基礎寫作課的教學,是擺在基礎寫作教學面前的一個現實而緊迫的任務。筆者通過多年的寫作教學實踐,借鑒與基礎寫作教學有關的各學科的成果,提出重構以操作性訓練為中心的基礎寫作教學訓練體系,以供拋磚引玉之用:
一、基礎寫作學教學面臨的困境
(一)理論體系與寫作實踐脫節(jié)
新中國成立以來,基礎寫作學的理論體系大致經歷了三個發(fā)展階段。第一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以前,主要借鑒蘇聯(lián)文學理論而形成的主題、題材、結構、表達方式、語言、文風、修改和文體等八大塊的寫作理論體系;第二階段是80年代至90年代占主導地位的寫作主體論、寫作聚材論、寫作構思論、寫作表達論和寫作文體論的寫作理論體系;第三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對基礎寫作的各個層面進行研究而出現的各種思潮,如文本論寫作學、過程論寫作學、技巧論寫作學、動力論寫作學、文化論寫作學、創(chuàng)造論寫作學、主體論寫作學、人本論寫作學和行為論寫作學。這一發(fā)展階段表現出從借鑒到自創(chuàng)、從文章到過程、從主體到綜合、從封閉到開放的發(fā)展過程,其研究成果提高了基礎寫作理論的研究水平,夯實了基礎寫作的理論基礎,為基礎寫作學課程的教學提供了借鑒和啟示。
但這些研究成果從根本上說只是一種理論體系,與寫作實踐相脫節(jié),對于改變基礎寫作教學“慢、差、費”的教學效果并沒有明顯的成效。試以基礎寫作過程的“物一意—文”的“雙重轉換”規(guī)律來說,就與寫作的實踐并不完全相符。從基礎寫作的實踐來看。寫作當然可以從“物色之動”,從搜集材料開始。但是除此之外,寫作也可以主題先行,如魯迅自言他創(chuàng)作《狂人日記》就是由于“偶閱《通鑒》,乃悟中國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可以由某種情緒推動,如席勒說作詩靈感,“乃是情懷怦然有動,無端莫狀,而郁怒噴勃,遂覓取題材,以資陶寫”;可以從某個形象引發(fā),如曹禺在談到《雷雨》的創(chuàng)作時說:“我初次有了《雷雨》一個模糊的影像的時候,逗起我的興趣的,只是一兩段情節(jié),幾個人物,一種復雜而又原始的情緒”;也可以從某個形象生動的語詞開始,如汪曾祺在評論林斤瀾的小說創(chuàng)作時認為:“斤瀾常常憑借語言來構思。一句什么好的話,在他琢磨一團生活的時候,老是在他的思維里閃動,這句話推動著他,比恿著他。蠱惑著他,他就由著這句話把自己飄浮起來,一篇小說終于受孕,成形了?!边€可以從某種節(jié)奏開始,如馬雅可夫斯基說:“我走著,揮著手,嘴里嘟噥著,幾乎還沒有一個字,時而縮短步子,為了不妨礙嘟噥,時而念得快些,和腳步合拍。是這樣創(chuàng)出來和形成著節(jié)拍一切詩歌創(chuàng)作的基礎?!?/p>
(二)教學受到當代大學生冷落
人不僅是自然的產物,更是社會和時代的產物。20世紀80年代出生的當代大學生,獨生子女比例較大,經濟條件相對較好,受過良好的教育,接收的文化資源也相當豐富,因此,這一代青年大學生表現出不同于前代大學生的兩大特征:一是個性突出。隨著社會的相對穩(wěn)定和經濟的不斷發(fā)展,社會的價值觀也逐漸走向多元化,受此影響,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較之20世紀80年代的大學生也表現出從集體主義轉向個人主義,從努力進取轉向追求享樂的趨勢。
二是深受流行文化和實用文化的影響。20世紀90年代的流行文化豐富多彩而又變化多樣,如染發(fā)、看電影電視、聽明星演唱會、唱卡拉OK、穿個性衣服、看時尚雜志、換新款手機、網上沖浪、出入健身房。大學生不僅身受各種流行文化的影響,調查表明,在大學生13項主要娛樂方式中,上網排第一位,其他依次為聽音樂,看電視、讀書報、朋友聊天、健身體育活動、休息、逛商店、旅游、棋牌等。同時,巨大的就業(yè)壓力也使當代大學生在學習中偏于選擇考研、考級、考證等實用文化,如英語口譯等級證書、會計資格證書、物流管理證書、教師資格證書、英語四六級證書,計算機等級證書。而考研熱潮也持續(xù)升溫,報考人數年年攀升。突出的個性以及深受流行文化和實用文化的影響使基礎寫作學課程受到大學生的冷落。
(三)受到其他寫作形態(tài)的沖擊
基礎寫作還受到實用寫作、網絡寫作、手機短信文學寫作、各種報刊雜志文學作品的寫作和各種邊緣文體的寫作等其他寫作形態(tài)的沖擊。伴隨著提高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呼聲和巨大的就業(yè)壓力,大學實用寫作興起。許多大學各專業(yè)都開設了相關的應用寫作課程。例如,法律系開設司法文書寫作,財經系開設財經文書寫作,理工系科開設科技文書寫作,外語外貿系開設外貿日常文書寫作,新聞系開設新聞各文體的寫作,等等。這些應用寫作課程而且教學效果良好,深受學生歡迎。網絡寫作的興起也給傳統(tǒng)的寫作教學在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成果、教學手段、教學方式等方面都帶來巨大的挑戰(zhàn)。而隨著手機的日益普及,手機短信文學的寫作也對基礎寫作造成較大的沖擊。這種以手機發(fā)送為傳遞方式,以短小精悍的格言體為基礎的文學形式,具有作者的寬泛性、流通的快捷性、對象的特定性,較強的時效性和濃郁的文學性等特點,受到當代大學生的廣泛追捧。
此外,各種報刊雜志文學作品的寫作越來越受到大學生的青睞:各種流行報刊的小品文、隨筆和美文,名目繁多,短小精美,具有時代性、通俗性、個人性、娛樂性,深受青少年的歡迎。而且,各種邊緣文體寫作如游記、通訊、報告文學、雜文、科普作品、言情小說、武打小說、傳記文學、偵破小說、玄幻小說等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的“眼球”。多種寫作形態(tài)的迅速發(fā)展不斷“蠶食”基礎寫作學以前占據的“領地”,對基礎寫作學課程教學構成了較大的沖擊。
二、基礎寫作學課程教學的操作性訓練模式
基礎寫作學課程教學的操作性訓練模式可以概括為先對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體進行分類,再從結構、表達方式、寫作技巧、語言、語段、修辭手法的操作模式等對每種文體方面進行訓練。試以散文為例,對散文,包括敘事散文、抒情散文、議論散文和新潮散文的結構操作模式概括如下:
(一)敘事散文的結構操作模式
敘事散文的結構操作模式可以記敘一件完整的事,可以按時間順序連接幾個片斷,可以按照某條線索、某種主題或空間順序組合幾個表面上并無聯(lián)系的片斷,還可以引入曲折的情節(jié)、意識流動、雙線并行及制造懸念等小說創(chuàng)作技法。
(二)抒情散文的結構操作模式
王國維在《古雅之在美學上之位置》中將形式之美分為第一形式和第二形式:第一形式是指能夠引起美感的材質,第二形式是指表現第一形式的形式,對于抒情散文來說,這種“第二形式”的創(chuàng)造就是采用文言文、駢句、駢散旬結合以及對語句進行造型等多種方式對文辭精雕細刻,以期達到“字立紙上”的效果。
(三)議論散文的結構操作模式
議論散文的結構操作模式可以以某物某事引起議論,也可以以議論引出某物某事,也可以夾敘夾議,還可以通篇議論,以名言警句取勝。
(四)新潮散文的結構操作模式
現代都市生活一方面使人感到五彩繽紛生機勃勃,另一方面又讓人飽受激烈的競爭和人與人之間的勾心斗角之苦,人們普遍感到孤獨、寂寞、冷漠和焦慮。生活在都市的人的感受豐富復雜,感性和理性都相當發(fā)達。與此相應,新潮散文弄才使氣,任意揮灑,在內容和形式方面不斷變化,如光譜一樣顏色豐富而交互錯雜。從意象創(chuàng)造看,各種意象新鮮獨特,巧妙雋永;從表達方式看,各種表達方式交錯雜糅,靈活多變;從語言風格來看,各種風格交相輝映,獨具個性。
其他方面的操作模式也可按類似的方式展開。如描寫操作模式可以分為外貌描寫、對話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場面描寫、細節(jié)描寫等描寫方法;語言操作模式可以分為白描式語言、舊體常語式語言、立體語言、調式語言、口語式語言、間離語言、自為語言等方面進行;語段的操作模式分為邏輯化展開、相似展開、構成展開、過程展開、程度展開、襯托性展開等模式;小說技巧操作模式可分為聚焦、懸念、那輾、巧合、誤會、雙線并行、結尾突轉等手法;現代技巧操作模式可分意識流、時空交錯、蒙太奇、反諷、象征、變形、荒誕、戲仿、黑色幽默等方面。
三、重構以操作性訓練為中心的基礎寫作學課程教學體系可以收到的成效
(一)吸收我國傳統(tǒng)寫作學和現代寫作學的優(yōu)點
中國傳統(tǒng)寫作學非常注重文章的作法,并留下了許多豐富多彩而又行之有效的寫作技法,如劉勰《文心雕龍》在創(chuàng)作論中具體而詳細地討論了神思、體性、風骨、通變、定勢、情采、熔裁、聲律、章句、麗辭、比興、夸飾、事類、練字、隱秀、指瑕、養(yǎng)氣、附會、總術等寫作技巧。金圣嘆在分析《水滸傳》時提出了倒插法、夾敘法、草蛇灰線法、弄引法、獺尾法、正犯法、略犯法、極不省法、欲合故縱法、橫云斷山法、鸞膠續(xù)弦法等小說的創(chuàng)作技法。至于各種詩話、詞話中所包含的詩詞作法,如倒插法、逆挽法、反接法、突接法、仿效法、點化法、襯托法、頓挫法、反說法、用事法、層遞法、點染法、倒裝法、互文法等幾十種技法,則更是琳瑯滿目。我國傳統(tǒng)寫作學的優(yōu)點在于作法具體、可操作性強,缺點在于分析顯得瑣碎零亂。
我國現代寫作學另辟蹊徑,主要吸取西方的語法知識、修辭知識、作品構成知識,注重寫作理論的建構,注重對某個寫作專題進行細致深入的研究。但從總體上來看,各種基礎寫作學教材充滿了各種空洞的理論演繹。重構以操作性訓練為中心的基礎寫作學課程的教學體系,有助于吸收我國傳統(tǒng)寫作學的操作性和現代寫作學的理論性這兩方面的優(yōu)點:既有具體細致的操作方法,又有一定的理論體系;理論體系為操作方法提供指導,但不作過多形而上的理論演繹;操縱方法對理論體系進行充實,力求做到具體詳細。
(二)構建了相對完整而靈活的教學體系
以操作性訓練為中心的基礎寫作學的教學體系雖然提供的都是具體的操作訓練模式,但是它不同于以往的各種寫作文體和寫作技巧的平面介紹,而是融合了寫作主體論、寫作聚材論、寫作構思論、寫作表達論、寫作修改論等各方面的內容,因此具有相對的完整性。以散文文體的訓練為例,散文文體的分類就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某種適合自己的文體,這就要聯(lián)系寫作主體論;散文各種文體類型的寫作模式要求學生對材料進行選擇、合并、補充和創(chuàng)造,這就要對寫作聚材論進行展開;材料的加工會使文章的主題更加鮮明,也要“尋找”更適于組合這些材料的結構,這就與寫作構思論相互貫通;而技巧操作模式和語言操作模式更與寫作表達論和寫作修改論緊密相關。
以操作性訓練為中心的基礎寫作學課程的教學體系的靈活性表現在它只是提供一個相對完整的框架體系,而非一成不變。它要根據各種情況的不斷變化而不斷調整。例如,根據各種報刊雜志上新穎的作品以及大學生創(chuàng)作的佳作不斷選擇新鮮的材料,根據新出現的創(chuàng)作技巧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接受的程度和寫作的水平相應調整教學方法。
(三)激活了大學生寫作的創(chuàng)造力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人的五種需要的理論: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受尊重的需要和實現自我的需要。當代大學生在基本解決了生存、安全和交往的需要之后,更迫切追求受尊重和實現自我的需要。而寫作就屬于人自我發(fā)展的需要這一較高的層次,是大學生實現自我的需要的一條有效途徑。因此,基礎寫作學課程不能以其艱深的理論來“壓制”大學生創(chuàng)作的自我表現,而要將其當作一種發(fā)展自我的需要來展示大學生的創(chuàng)作才能。
以操作性訓練為中心的基礎寫作學課程的教學體系始終讓寫作理論與各具特點的大學生相互“交流”和“碰撞”,始終讓大學生在學習和訓練中不斷進行各種選擇和摸索,始終讓大學生主動調動自己的感情積累、知識儲備、藝術技巧和語言偏好,始終讓大學生自己尋找學習和寫作的興奮點;從而有利于培養(yǎng)大學生寫作的愛好,增加大學生寫作的自信心,找到各自的寫作生長點,產生馬斯洛所說的“高峰體驗”的寫作狀態(tài),寫出代表自己最高水平而獨具特色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