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弱勢群體是與人類社會相伴隨的一種社會現(xiàn)象?,F(xiàn)階段,弱勢群體問題已成為我國社會生活中日益嚴重復雜的社會問題,影響我國的政治穩(wěn)定和社會發(fā)展。目前,我國針對弱勢群體的社會政策主要采取的是補償性社會政策,即輸血性社會政策。文章認為,教育是改變?nèi)鮿萑后w狀況的根本途徑。
關鍵詞:弱勢群體 教育
中圖分類號:G5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0)04-028-02
一直以來,關注弱勢群體已經(jīng)成為中國政府制定社會政策的聚焦點和著重點之一。目前,我國制定的救助弱勢群體的社會支持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初步改變了弱勢群體的弱勢地位,幫助他們向克服貧困的目標邁進。然而,要徹底改變?nèi)鮿萑后w的狀況,教育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根本性。
一、弱勢群體的界定及其基本特征
正如社會科學中許多重要概念都存在爭論一樣,關于弱勢群體的概念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界定,共同之處都指出了弱勢群體“弱”的地位。筆者認為,弱勢群體是一個相對的、全面的概念,指的是那些由于經(jīng)濟貧困性而導致的生活、政治、心理、體能和智能等方面貧困的社會群體,這種貧困僅依靠自己的力量無法改變,只有通過他人的支持和幫助才能得以緩解。弱勢群體的基本特征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經(jīng)濟上的低收入導致生活的貧困性和脆弱性是弱勢群體的首要特征。社會弱勢群體通常是經(jīng)濟上低收入人群,他們的收入低于同一時期的社會人均收入水平,甚至徘徊在貧困邊緣,這就造成了社會弱勢群體生活上的貧困性和脆弱性。表現(xiàn)為生活質量的低層次性:消費結構中,絕大部分甚至是全部收入用于保證一日三餐,甚至會向“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生活狀態(tài)靠近;日常生活中使用廉價的商品;沒有文化、娛樂消費;沒有能力承擔接受教育所需的費用,失學的比例很高;并且,一旦人身遭遇災害和病痛,很難具有足夠的承受能力,只能聽之任之。
第二,政治生活的被動性是弱勢群體的重要特征。由于經(jīng)濟上的劣勢,社會弱勢群體在社會分層體系中處于底層,與社會其他群體相比,他們的政治參與機會少,對于政治生活的影響力低。在社會政策的制定中“遠離權力中心”,無法也無力親自提出于自己有利的政策,只能將自己利益的實現(xiàn)依附于相對的強勢群體利益的實現(xiàn)。造成了本身對政治生活淡漠,錯誤地認為國家政治生活與自己無關,放棄自己參與政治生活的權力。
第三,心理的高度敏感和不穩(wěn)定是弱勢群體的典型特征。社會弱勢群體由于與權力、金錢無緣,不擁有教育、社會聯(lián)系等方面的任何優(yōu)勢,在市場中缺乏足夠的競爭能力,引發(fā)了其嚴重的心理失衡和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如:孤僻、抑郁、冷漠、焦慮、多疑、沖動等,并伴有強烈的被剝奪感和受挫感。他們將自己的不如意境遇歸結為社會其他群體的剝奪,沒有自身的安全感,敵視他人甚至整個社會。
由此可見,弱勢群體在表象上屬于經(jīng)濟意義,但實際上是社會各方面綜合作用的結果。他們不僅缺乏資產(chǎn),還缺乏各種社會機遇,使得弱勢群體本身陷入不良循環(huán)之中。
二、教育:改變?nèi)鮿萑后w狀況的根本途徑
1959年,美國學者奧斯卡·劉易斯在《五個家庭:關于貧困文化的墨西哥人事例研究》中指出:一部分人由于長期生活在貧困之中,結果形成一套特定的生活方式、行為規(guī)范、價值觀念等,即“貧困文化”。此種文化一旦形成,便對周圍的人,特別是窮人的后代發(fā)生重要的影響,從而代代相傳,貧困于是在這種文化的保護之下得以維持和繁衍。
“治窮先治愚,治愚先治教。”發(fā)展教育事業(yè),實行“科技扶貧”,是阻礙貧困與愚昧惡性循環(huán)的有力措施,對從根本上解決弱勢群體問題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要使對弱勢群體的教育穩(wěn)定而持續(xù)的發(fā)展,必須采取一定的方法,堅持一定的原則。
1.建立政府行為與社會行為緊密結合的有效機制,以保障弱勢群體獲得基本教育的權利?!吨腥A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guī)定:凡年滿六周歲的兒童,不分性別、民族、種族,應當接受規(guī)定年限的義務教育。國家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guī),保證全體人群特別是貧困人群的受教育權利,如希望工程活動的開展、九年義務教育的實施普及,在大學設立獎學金、貸學金、勤工助學基金、困難補助和學費減免等措施幫助學習有困難的人群,這些行為發(fā)揮了積極有效的作用。
然而,我國政府在助學政策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如高等教育的貸學金申請程序復雜,透明度不高,申請資格沒有嚴格標準。貧富學生都涌到這條渠道上來,使得真正貧困的學生卻不能享受這一政策;再如我國一直以來普及的義務教育同樣存在亂收費的現(xiàn)象,義務成為家長的義務,成為貧困家庭子女上學的一種負擔。
2.建立“輸血”與“造血”相結合的扶助體系,在保障弱勢群體基本生存的前提下,給弱勢群體教育上的扶助。輸血性的社會救助政策目的是克服貧困,保證弱勢群體基本生存權利,如:社會保障、住房政策等。但是這類的社會政策不僅不能使弱勢群體真正地擺脫貧困,而且還造成弱勢群體的依賴心理,助長了他們的等、靠、要思想,扼殺了他們主動擺脫貧困的愿望和潛能。
造血性的社會救助政策目的是增強弱勢群體競爭、自主生存的能力。這就要求發(fā)展教育事業(yè),擴大社會弱勢群體接受教育的機會,使他們掌握一定的生產(chǎn)、生活技能,增強自我救助的能力。
將“輸血”與“造血”有機地結合起來,保障弱勢群體的生存是前提,發(fā)展教育是根本,是最終擺脫貧困束縛的關鍵。
3.加強弱勢群體本身的繼續(xù)教育、終身教育,提高自身發(fā)展的能力。職業(yè)教育與經(jīng)濟發(fā)展之間的關系是互動的關系:經(jīng)濟的發(fā)展是職業(yè)教育和成人教育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而職業(yè)教育和成人教育又是經(jīng)濟發(fā)展的內(nèi)在動力。越是發(fā)達地區(qū)經(jīng)濟和教育越是相互促進,形成良性循環(huán)。而在相對貧困地區(qū),因受自然及社會諸多因素的影響,經(jīng)濟和教育處于不協(xié)調(diào)的狀態(tài):職業(yè)教育和成人教育長期滯后,相當程度上阻礙了當?shù)亟?jīng)濟的發(fā)展;而經(jīng)濟的落后又限制了職業(yè)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發(fā)展,決定了科學技術不能及時有效地轉化為生產(chǎn)力。大力發(fā)展職業(yè)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應該成為全社會共識,應該作為開發(fā)人力資源,從根本上消除貧困的基礎工程。
4.加強對弱勢群體本身的思想教育,提高主動學習的意識。一般來說,弱勢群體的目光僅僅停留在當前利益方面,認為只要不餓死就行了,對于更為重要的發(fā)展卻漠不關心或者根本就不敢想,這與社會現(xiàn)實、家庭狀況對他們的影響不可分。政府和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要深入這一群體中,切實解決他們心中的實際問題,尋求思想上的共鳴;其次,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活動,通過教育弱勢群體本人,共同挖掘他們受貧的根源,使他們認識到教育對于改變其社會地位、經(jīng)濟狀況的長遠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提高他們主動學習的意識和激情。
綜上所述,弱勢群體是典型的人力資本貧乏者,缺乏足夠的競爭能力,往往成為市場經(jīng)濟競爭中的失敗者,這是弱勢群體在目前市場化改革中出現(xiàn)的新問題和新特點。只有靠教育,才能從根本上增加弱勢群體的人力資本價值,徹底改變?nèi)鮿萑后w的狀況。國家經(jīng)濟政策對弱勢群體的傾斜應該更多地投向教育,糾正過去單純實行的輸血性社會救助政策。
參考文獻:
1.鄭杭生.中國社會發(fā)展報告2002——弱勢群體與社會支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何建明.落淚是金,恐懼無愛[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3.郭毅然,魏偉.弱勢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四要”[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3(1)
4.錢再見,高曉霞.弱勢群體社會保護中政府責任的理論求證[J].社會學,2003(3)
5.張力.面對貧困——中國貧困地區(qū)教育發(fā)展的背景·現(xiàn)狀·對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
6.張民選.理想與抉擇——大學生資助政策的國際比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7.張和清.弱勢群體的聲音與社會工作介入[M].北京:中國財政經(jīng)濟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中國防衛(wèi)科技學院經(jīng)濟管理系 北京 101601)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