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飼養(yǎng)管理
1. 日糧組成及飼料調配。山羊日糧由精飼料、青綠飼料和粗飼料組成。精飼可利用玉米、大豆、麩皮等原料,適當加入一些添加劑,科學地調成全價飼料,最好能制成顆粒。
2. 飼養(yǎng)管理的一般原則。生產中應根據飼養(yǎng)標準,結合肉羊自身的生長發(fā)育特點,確定肉羊的飼糧組成、日糧供應量或補飼定額,并結合實際的增重效果,及時進行調整。非配種期種公羊每天的放牧時間為4~6小時,每天每只可補喂混合精料0.5~1千克,或補喂青干草1.5~2千克。在配種前1.5~2個月逐漸調整種公羊的日糧,增加混合精料的比例,并根據種公羊的體況和精液品質調節(jié)日糧和運動量。妊娠母山羊應加強補飼,除放牧外,每只羊每天需補飼精料450克、干草1~1.5千克、青貯料1.5千克、食鹽和骨粉15克。育成山羊日糧以青、粗飼料為主,可視情況補飼混合精料0.2~0.5千克/只·天。羔羊應盡早吃足初乳、及早補飼、適度放牧并適時斷乳。
3. 飼養(yǎng)方式。采用舍飼,條件較差時可采用半舍飼半放牧式飼養(yǎng)。
二、繁殖技術
1. 初配年齡及利用年限。波爾山羊母羊一般初配年齡在10月齡以上,公羊初配年齡在12月齡以上。種羊的繁殖年限為8~10年,但最佳利用年限為5~6年。如果體質健壯、種用性能好,使用年限可適當延長。
2. 發(fā)情鑒定。采用外部觀察法,直接觀察母羊的行為、征狀和生殖器官的變化來判斷其是否發(fā)情,這是鑒定母羊是否發(fā)情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此外,也可以采用試情法、陰道檢查法以及“公羊瓶”試情法。
3. 配種方法。主要有自然交配、人工輔助(強制)交配和人工授精。自然交配法適合牧區(qū)分散的家庭小型牧場和農村散養(yǎng)戶使用,但無法準確掌握產羔時間和血緣關系,易造成近親交配和小母羊早配現(xiàn)象;人工輔助(強制)交配主要適用于小規(guī)模羊場;人工授精一般只適于規(guī)模較大的羊場和有組織的良種推廣。
4. 妊娠檢查。生產中判斷山羊妊娠常用的方法是在配種21天左右觀察山羊是否返情,不返情就認為妊娠。妊娠檢查可采用外部觀察法、腹壁觸診法以及陰道檢查法等,其中以陰道檢查法較常用。母羊妊娠后,陰道黏膜由空懷時的淡粉紅色變?yōu)樯n白色,但用開膣器打開陰道后,幾秒鐘內即由蒼白色又變成粉紅色;空懷母羊黏膜始終為粉紅色。孕羊的陰道黏液呈透明狀,而且量很少,因此也很濃稠,能在手指間牽成線。
三、常見病的防治
1. 感冒。由于氣候的變化或在放牧過程中被雨水淋濕等均可導致羊只感冒。病羊咳嗽流涕、鼻鏡發(fā)干、眼結膜充血、羞明流淚、反芻停止、吃草少或不吃草、體溫升高。治療時可選用以下幾種藥物:復方氨基比林10毫升、30%安乃近10毫升、大青葉注射液4~8毫升、柴胡注射液4~8毫升、病毒唑注射液2~4毫升,肌肉注射,或安乃近l~2克內服。再配合適量的抗生素,如青霉素、鏈霉素、慶大毒素、氟哌酸、環(huán)丙沙星或恩諾沙星等,以防繼發(fā)細菌性疾病。
2. 胃腸炎。胃腸黏膜及其深層組織的出血性或壞死性炎癥,其臨床表現(xiàn)為嚴重的胃腸功能障礙和不同程度自體中毒。病羊初期癥狀增強,以后減弱或消失,舌面呈白色,不斷排稀糞便或水樣糞便,氣味腥臭或惡臭,糞中混有血液。由于下瀉,可造成嚴重脫水,尿少色濃,眼球下陷,皮膚彈性降低,迅速消瘦。做好經常性的飼養(yǎng)管理工作,對防止胃腸炎的發(fā)生有重要的意義。治療時,可口服磺胺脒4~8克、小蘇打3~5克;或口服藥用炭7克、薩羅(水楊酸苯酯)2~4克、次硝酸鉍3克,加水一次灌服;或用青霉素40萬~80萬單位、鏈霉素50萬單位,一次肌肉注射,連用5天。脫水嚴重的宜輸液,可用5%葡萄糖150~300毫升、10%樟腦磺酸鈉4毫升、維生素C 100毫克混合,靜脈注射,每日1~2次;亦可用土霉素或四環(huán)素0.5克,溶解于100毫升生理鹽水中,靜脈注射。
3. 瘤胃臌氣。病羊左肷部膨脹,叩擊時呈鼓音,羊表現(xiàn)不安、拱背、回頭顧腹、咩叫、兩后肢不時地踏動。對于急性瘤胃鼓氣,及時放氣排氣是緩解癥狀的一種重要方法,可用瘤胃穿刺放氣法或胃導管放氣法。放氣后,順便注入0.5%鹽酸普魯卡因青霉素80萬~240萬單位,或酒精20~30毫升,也可灌服豆油、花生油、棉籽油50~100毫升,另外,可灌服瀉劑硫酸鈉或硫酸鎂50~100克,促進瘤胃內容物的排出。
4. 羔羊痢疾。羔羊痢疾是初生羔羊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其特征是持續(xù)下痢。在母羊產后14~20天皮下或肌肉注射5毫升厭氣性五聯(lián)菌苗,初生羔羊吸吮免疫母羊的奶汁,可獲得被動免疫力。在常發(fā)痢疾地區(qū),在羔羊生后12小時灌服土霉素0.15~0.2克,每天1次,連服3天。藥物治療可口服土霉素0.2~0.3克,每天2次,或肌肉注射4萬~5萬單位的青霉素,每日2次,直至痊愈。
(作者聯(lián)系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農科南路40號省農科院畜牧獸醫(yī)研究所 郵編:23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