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于有關(guān)“清史”的影視劇持續(xù)不斷地廣泛播映,紀曉嵐幾乎成了家喻戶曉的時髦人物。
紀曉嵐(1724——1805年),本名紀昀,字曉嵐,號春帆、觀弈道人,晚號云石、孤石老人,人稱“紀河間”、“河間先生”、“文達公”等。他祖籍江南應(yīng)天府上元縣(今江蘇省南京市)。 明朝永樂二年(1404年),其先人紀椒坡奉皇帝“遷大姓實畿輔”之命,帶領(lǐng)家人始居河間府獻縣景城。后來紀姓有一支遷居到獻縣崔莊(1954年,今河北省滄州市滄縣崔爾莊),紀曉嵐就出生在這里。
紀曉嵐一生經(jīng)歷清朝雍正、乾隆、嘉慶三朝,為官五十余載,歷任翰林、編修、貴州都勻知府、福建學政、內(nèi)閣學士、左都御史、兵部尚書、禮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士并加封太子少保等官。紀曉嵐一生著作雖然不算太多,但其貢獻最大、出力最多的則是編纂我國有史以來規(guī)模最大的一部叢書——《四庫全書》。他是該書的總纂官,同時他還撰寫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與《四庫全書簡明目錄》。此外,他的著作還有《閱微草堂筆記》、《評文心雕龍》、《庚辰記》、《烏魯木齊雜詩》、《河源紀略》、《史通削繁》和《紀文達公遺集》等。
紀曉嵐天資聰慧,知識淵博,才華過人,無書不讀,見多識廣,并且機智詼諧,盛名當世。他四歲啟蒙,在家鄉(xiāng)開始讀私塾,十一歲(雍正十一年,1733年)時,隨父親來到北京,住進了南城虎坊橋附近的原大將軍(威信公)岳鐘琪的宅邸。岳鐘琪是岳飛的后裔,雍正十年(1732年),他因用兵失利而被奪職入獄;于是岳家把此宅賣給了紀家。這所宅邸坐落在今北京市宣武區(qū)珠市口西大街241號,原為東、西兩院,東院在2000年因修建兩廣大街,被拆除,今僅存西院;此院原為三進四合院,其大門在東南角,為硬山頂吉祥如意門樓。院內(nèi)有假山石和據(jù)說是紀曉嵐手植的藤蘿和海棠樹。大廳內(nèi)懸掛著著名書法家啟功手書的“閱微草堂舊址”匾額。紀曉嵐從十一歲起至八十二歲病逝,除了外任做官,或被貶充軍新疆時、將此宅出租他人期間,因租期未滿,回京后曾經(jīng)暫時借居他人住所外,一直居住在這里,前后共計大約六十余年之久。紀曉嵐去世后,他的后人曾把該宅邸的一半租賃給了官僚黃安濤。民國初年,紀氏將此宅賣給了一位劉姓的鹽商,后來幾經(jīng)轉(zhuǎn)手,先后曾為京劇藝人于連泉、梅蘭芳、葉春善、余叔巖等人所買、所租,并在這里辦過“富連成科班”、“國劇學會”與“國劇傳習所”等。解放前著名開明士紳劉少白曾經(jīng)住過此宅,并將其作為中共秘密聯(lián)絡(luò)點。解放后此宅曾為政府機關(guān)所有,1958年在北京市長彭真等人倡議下,建起了“晉陽飯莊”。如今這里已建成了“紀曉嵐故居紀念館”,供人們參觀游覽。
紀曉嵐來京后曾在著名學者董邦達的斯與堂讀書。乾隆五年(1740年),紀曉嵐回鄉(xiāng)參加“童生試”,考中生員(即秀才);不久又回到北京,繼續(xù)苦讀,準備參加“鄉(xiāng)試”。乾隆十二年(1747年)八月,紀曉嵐在京城順天府貢院(即今北京建國門內(nèi)中國社會科學院所在地)參加“鄉(xiāng)試”,他以第一名考中舉人(即解元)。但是,在“會試”時,他卻不幸落榜。直至乾隆十九年(1754年)才考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編修。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奉旨出任福建學政,暫時離開北京。期間因父喪回鄉(xiāng)丁憂守制,期滿后回到到北京待職。因為他五年前離京時,把虎坊橋的住宅租給了別人,此時還租期未滿,于是便借住在朋友錢陳群(號香樹)在宣武門外的一處空房里。次年,他被任命為貴州都勻知府,不久又被調(diào)回北京。沒多久,他就因給親戚兩淮鹽運使盧見曾(字雅雨)虧空貪污案通風報信,充軍烏魯木齊。虎坊橋的住宅再次租賃給別人,他回到北京時,又因租期未到,只好租借南城珠巢街路東的一處空宅居住。在這里他會見了老友錢大昕、袁守誠等人,并修改《烏魯木齊雜詩》等著作。此外,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左右,紀曉嵐還曾借住過女婿袁煦在北京西郊圓明園附近的“槐西老屋”(今已毀壞無存),他寫出了《槐西雜志》、《姑妄聽之》(收入《閱微草堂筆記》)等著作。
紀曉嵐于嘉慶十年(1805年)二月病逝于北京虎坊橋寓所,嘉慶皇帝曾賜白銀500兩為其治喪,賜謚號“文達”,并親自作《恩綸》、《御祭文》和《御賜碑文》,高度評價了紀曉嵐的一生;其靈柩運回老家埋葬。
作者單位: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