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宣武區(qū)為繼承弘揚傳統(tǒng)文化,正在建設以京味民俗文化為特色的“天橋演藝園區(qū)”,重現(xiàn)老天橋的勝景。北京的天橋、天津的南市和上海的大世界,是這三大都市著名的市井文化品牌,在全國知名度很高。過去,不僅北京人愛逛天橋,許多外地人到北京,也都聞名到天橋來游覽一番。天橋以其平民化、大眾化的商業(yè)市井風情和五色雜陳、豐富多彩的演藝游樂,吸引著八方游客。清末民初,詩人易順鼎在《天橋曲》中寫道:“酒旗戲鼓天橋市,多少游人不憶家。”
明朝在內城建立皇宮,內城就成為富貴人家的居住之地。清朝初年又在內城“分列八旗,拱衛(wèi)皇居”,將除滿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一律驅趕至外城。因此,南城就形成了平民聚居的地域特點。平民需要謀生的市場,也需要找樂兒。自明代始,天橋一帶就出現(xiàn)了經營飲食、舊貨的“窮漢市”。清朝末年,天橋開始建起了一些商鋪,并有了“落子館”、“書茶館”等娛樂場所,漸成游玩之地。1911年,京劇世家出身的著名武生演員俞振庭,首次在天橋建立了振華大戲棚,成為天橋第一家戲劇演出的場所。俞振庭和京劇名家楊小樓、尚和玉是師兄弟。他曾創(chuàng)辦過“雙慶社”、“斌慶社”等班社,培養(yǎng)和扶持過梅蘭芳、李萬春等一大批演員。振華大戲棚延請名角兒主演京劇,在京城開創(chuàng)了演夜戲和實行男女演員合演的先河,一時轟動京城。1912年,為修馬路拆遷正陽門甕城內荷包巷的60余家商戶,移至天橋建立市街商肆。由此,天橋市場更加繁榮,娛樂業(yè)也日益興旺,一批戲園子應運而生。到上世紀30年代,先后建起了歌舞臺、樂舞臺、燕舞臺、吉祥、升平、丹桂、天樂、德盛軒、萬盛軒、小桃園、小小、榮華等戲園子20余家,以及具備現(xiàn)代劇場雛形,首創(chuàng)賣票“對號入座”的新世界游樂場劇場和城南游藝園劇場。
1918年,一位上海籍資本家牽頭集資,在天橋以西的香廠路,建起了模仿上海大世界游藝場的“新世界游樂場”。新世界游樂場由英商通和洋行設計、建筑,是一座洋式風格的五層環(huán)形樓,一樓是劇場;二樓是電影、雜耍場;三樓是曲藝場;四樓是中西餐館;五樓是可以俯瞰京城的屋頂花園。樓內還設有當時北京少見的電梯。所以,剛一開張就人流如織,異常興旺。新世界的劇場由當時著名的坤伶劇社“崇雅社”演出,演員中有著名的余派老生孟小冬、梅蘭芳的夫人福芝芳,以及金友琴、蘇蘭舫、張玉鳳等文武坤伶。首場演出即爆滿,蜂擁而至的觀眾踏壞了不少座椅??梢娖浠鸨某潭取?/p>
就在新世界游樂場開張一年后,在永安路南的先農壇北段,又開張了一家“城南游藝園”。城南游藝園是由一個叫彭秀康的國會議員,集資建立并親自出任經理來經營。與新世界游樂場一樣,城南游藝園也是集吃喝玩樂為一體的綜合性游樂場所。以創(chuàng)作《城南舊事》聞名的臺灣女作家林海音,在晚年的散文《北平漫筆》中,回憶了童年逛城南游藝園的情景:“禮拜六的下午,我常常被大人帶到城南游藝園去。門票只要兩毛(我是擠在大人的腋下進去的,不要票)。進去就可以有無數的玩處,唱京戲的大戲場,當然是主要的,可是那里的文明戲,也一樣地使我產生興趣,小鳴鐘,張笑影的‘鋸碗丁’‘春阿氏’,都是我喜愛看的戲出?!背悄嫌嗡噲@劇場為了與新世界劇場競爭,也是由全坤班演出京劇,就是打旗的龍?zhí)滓灿门輪T。孟小冬除在新世界演出外,也到城南游藝園演出。其它,如:女老生李桂芬、李伯濤;女武生韓月樵、劉文奎;女花臉張子壽以及青衣花旦金少梅、雪艷琴、碧云霞等坤伶,演出的文武戲碼比男演員毫不遜色。她們演出的《貍貓換太子》連臺本戲,請文明戲的舞美人員,設計了新奇的舞臺燈光、布景,曾轟動一時。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天橋的戲劇演出達到了鼎盛時期,各劇場的不同劇種爭奇斗妍,異彩紛呈,而且涌現(xiàn)出一批著名的演員。新世界、城南游藝園和天樂、小小戲院,以演出京劇為主。有“小馬連良”之稱的梁益鳴和著名武生張寶華組建的鳴華京劇團,久占天樂戲院演出。梁益鳴多年刻苦學習“馬派”,演出的《借東風》、《四進士》、《淮河營》等“馬派”劇目,頗具馬連良的神韻,為觀眾所津津樂道。1959年,經北京市文化局領導的引薦,梁益鳴終于得以拜馬連良為師,成為馬連良的“入室弟子”。
歌舞臺、樂舞臺、燕舞臺、吉祥、升平等戲園子,主要演出河北梆子。其中尤以京城著名的秦腔(河北梆子的前稱)班社“群益社”,在歌舞臺演出最為火爆。群益社始建于1912年,社長崔靈芝被譽為秦腔梅蘭芳。后來成為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當時是河北梆子演員,他以“白牡丹”的藝名,也在歌舞臺演出。1932年,張恨水的小說《啼笑因緣》,被上海明星電影公司改編成電影,在天橋拍外景,引起了河北梆子名演員李桂云的興趣。她請人將《啼笑因緣》改編成河北梆子,自己主演了這出戲,很受觀眾歡迎,連演數年而不衰。
萬盛軒、小桃園、德盛軒、榮華等戲園子,以演評劇為主。評劇初期,稱為“蹦蹦戲”、“落子”。清末誕生于北京的“西路評劇”(北京蹦蹦戲),最早就是在天橋的“落子館”演出。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評劇涌現(xiàn)出李金順、劉翠霞、白玉霜、喜彩蓮等一大批優(yōu)秀的女演員,使評劇風靡全國。從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直到解放后,天橋的評劇演出都十分火爆。其中,以萬盛軒的評劇最為知名。著名評劇演員花淑蘭、新鳳霞、趙麗蓉、魏榮元、邢韶瑛等,都曾先后在這里演出并成名。1948年,新鳳霞從天津來到北京,落腳在“萬盛軒”領班唱戲。北京和平解放后,新鳳霞排演了《夫妻識字》、《兄妹開荒》等評劇新劇目,以及《藝海深仇》、《祥林嫂》、《小二黑結婚》等評劇現(xiàn)代戲,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1950年,新鳳霞主演的《劉巧兒》,轟動京城,成為“新派”評劇的代表劇目。1964年萬盛軒翻建,老舍先生親筆題寫了“萬勝劇場”的匾額。1997年重新翻建的萬勝劇場,成為天橋保留下來的為數不多的老劇場。
我們期待著不久的將來,一個具有老天橋民俗文化特色的新演藝園區(qū),成為京城旅游的新熱點。
作者單位:中國評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