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邢臺;古戲樓;清代;建筑形制
【摘 要】邢臺市現(xiàn)存古戲樓共14座,其中橋西區(qū)2座、邢臺縣8座、內丘縣1座、臨城縣1座、沙河市2座。其中保存比較完好的有內丘縣的牛王廟戲樓,邢臺縣的上坡村戲樓、北坡戲樓、胡家樓戲樓等。本文對這些戲樓的建筑形制及保存現(xiàn)狀逐一進行了介紹。
戲曲是一種舞臺藝術,其形神兼?zhèn)涞谋硌菪枰囟ǖ膱鏊S著戲曲的流傳和興盛,中國古代從城鎮(zhèn)到鄉(xiāng)村,只要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幾乎都設有或大或小、或繁或簡的戲樓。戲樓一般用磚木材料建成,坐落在高1米左右的石臺基上,主要由前臺和后臺兩部分組成,飾以楹聯(lián)、匾額等,是研究當時社會文化活動和風土民情的重要實物資料。在文物普查工作中,我們對邢臺現(xiàn)存的古戲樓做了全面考察,共計有14座,其中橋西區(qū)2座、邢臺縣8座、內丘縣1座、臨城縣1座、沙河市2座。下面對這些戲樓做簡單介紹。
1、牛王廟戲樓 位于內丘縣柳林鎮(zhèn)王交臺村南側。戲樓坐南朝北,由戲臺、罩棚兩部分組成,通進深18.9米,面闊7.5米,占地141.75平方米。戲臺為磚木結構,布瓦卷棚頂,通高6.02米,面闊三間,進深三間。臺中間有兩根立柱,掛上幕帳即可分出前、后臺。前臺三面大敞,有6根石柱支撐,面闊大于后臺,使戲臺呈“凸”字形。前臺左右兩側為臺口,有布瓦頂出檐,設踏跺三級。罩棚為木質結構,布瓦卷棚頂,青磚墁地。棚下共設18根立柱,其中前臉突出為曲脊挑檐,并有2木質立柱支撐。設計者為求避雨、防潮,外圍的10根立柱均為石質,且前臉內側的二根石柱有石質斜撐。罩棚前臉是該建筑最精彩的部分,斗拱設置精巧,二角檐翹起,好似一只正在飛翔的蝙蝠(圖一)。
戲臺下設有磚砌的一人多高的排水洞,寬約2米。夏天在罩棚下看戲,洞口打開,涼爽宜人。而且空洞還能起到膨音的作用,可增強舞臺的音響效果,可見設計之巧妙。
戲樓兩側立有四通石碑,與戲樓有關的分別為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道光十二年(1832年)的重修碑。由于風雨侵蝕,兩碑現(xiàn)均已字跡模糊,唯道光碑上可辨認出一句“牛王廟昔有戲樓一座,所建不知何時,自乾隆二十九年重修后,今六十余載,每年三月十五日奉歌舞祀典”,由此推斷此戲樓為清代建筑。1993年7月15日公布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2、程陽戲樓 位于臨城縣西豎鎮(zhèn)程陽村內,清代建筑,為縣文物保護單位。戲樓坐南朝北,面闊5.46米,進深9.35米,高4.2米,下部條石基礎高1.33米,布瓦卷棚頂。戲臺正面兩側立兩根石質方柱,覆斗形柱礎,柱邊長0.35米,柱礎高0.45米,柱高2.58米。戲樓分前臺與后臺兩部分,中間用木制■扇隔開?!錾戎醒肷戏娇獭肮矏倶恰?字,兩側各設門,上方分別刻“出將”、“入相”。
據(jù)臨城縣縣級文保單位的有關資料顯示,程陽戲樓原有重修碑,記戲樓建于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后該碑失。此戲樓保存情況較差,解放后曾作牲口棚使用,戲臺前后以土坯墻圍起,唯原梁架結構基本保存?,F(xiàn)屋頂中部塌毀,勾頭滴水大部脫落,后臺后墻倒塌(圖二)。
3、上坡村戲樓 位于邢臺縣將軍墓鎮(zhèn)上坡村中部,清代建筑,為縣文物保護單位。石木結構,硬山頂式,面闊6.17米,進深8.3米,高6.6米。戲樓基礎及山墻為取當?shù)厥蠅酒龆?,梁架為木質,頂部覆蓋石板材。戲樓由前臺、后臺兩部分組成,前、后臺間有一條寬1米左右的過道,為原村中的街道,上覆蓋木板(圖三)。
戲樓旁有一通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的重修碑,漢白玉質,高1米,寬0.5米,厚0.12米。碑文記載了當年村人出資重修戲樓的情況。碑身兩側雕刻有《西游記》中唐僧師徒的形象,生動有趣。
4、田家莊戲樓 位于邢臺縣北小莊鄉(xiāng)田家莊村東,清代建筑。戲樓坐西朝東,卷棚頂式,琉璃布瓦。面闊4.1米,進深7.1米,高5米,由前、后臺兩部分組成。前臺與后臺中間用木制■扇隔開,中央上方檔板刻“□風樓”三個字,兩側各設門。戲樓臺基、墻體均為毛石壘砌,墻體兩側設窗,前臺用四根明柱,外側兩柱礎為石柱形,高1.1米。戲樓梁架保存完整,但內部裝修破壞較嚴重,臺基用水泥抹面,墻體粉刷黃漆(圖四)。
5、石善戲樓 位于邢臺縣北小莊鄉(xiāng)石善村,清代建筑。戲樓坐南朝北,卷棚頂式,面闊5.8米,進深7.6米,高5.2米。由前臺和后臺兩部分組成,中間用木制■扇隔開。墻體為灰磚壘砌,臺基為毛石壘砌,高1米。前臺有四根明柱,柱礎為石柱形,高1.8米,其中一根缺失。據(jù)村民介紹,戲樓在“文革”期間被改建,專門用于演樣板戲,現(xiàn)■扇上方有用油漆書寫的“邢臺縣石善俱樂部”,上懸一匾,書“共產(chǎn)黨萬歲”。由于年久失修,該戲樓后臺山墻、屋頂塌毀,屋頂長滿雜草,勾頭滴水無存(圖五)。
6、內陽戲樓 位于邢臺縣將軍墓鎮(zhèn)內陽村,清代建筑。戲樓坐西朝東,懸山頂式,先以片石鋪頂,再覆灰瓦。面闊5米,進深4.2米,高5米。墻體由灰磚、條石壘砌,后墻設一方形小窗。臺基為條石壘砌,高1米。分前臺和后臺兩部分,前臺為卷棚頂式,前立四根明柱,鼓形柱礎,前、后臺間用木制■扇隔開(圖六)。據(jù)村民介紹,該戲樓2003年6月進行過一次修繕,部分墻體改為紅磚,木制■扇進行了油飾。現(xiàn)作倉庫使用。
7、北店戲樓 位于邢臺縣宋家莊鄉(xiāng)北店村西部。戲樓坐東朝西,卷棚頂式,灰瓦布頂。面闊5.4米,進深8.4米,高5米。條石基礎高0.66米,墻體毛石壘砌。戲樓由前臺和后臺兩部分組成,中間以木質■扇隔開?!錾壬蠎覓煲荒举|牌匾,上書“宣風樓”。牌匾下有木質垂罩,下垂木雕鏤空花球。前臺四根明柱,為八棱形石柱,高2.2米,上端有小段木柱,鼓形石柱礎(圖七)。該戲樓梁架結構保存較好,彩繪依稀可辨。從建筑形制推斷,應為清代建筑無疑,可惜由于年久失修,勾頭、滴水無存?,F(xiàn)做倉庫使用。
8、北坡戲樓 位于邢臺縣宋家莊鄉(xiāng)北坡村內,清代建筑。戲樓坐東朝西,七架梁硬山頂式,面闊6米,進深7.4米,高4.5米。臺基毛石壘砌,高1.3米。條石壘砌墻體,兩側設方形小窗,當?shù)氐募t色片石鋪頂。前、后臺間以木質■扇隔開(圖八)。
9、胡家樓戲樓 位于邢臺縣冀家村鄉(xiāng)胡家樓村內,清代建筑。戲樓坐南朝北,五架梁硬山頂式,面闊5.5米,進深8米,高5.3米,臺基高1.16米?;A及墻體均為毛石壘砌,頂部為片石鋪砌。由前臺和后臺兩部分組成,木質■扇已無存,原后山墻倒塌后用紅磚重新壘砌,梁柱多開裂。西墻上鑲有一塊清同治八年(1869年)的《新修戲樓》碑,青石質,高0.65米,寬0.51米,碑文5行,其余刻布施人姓名。戲樓前立有一石獅(圖九)。
10、溫暖河戲樓 位于邢臺縣皇寺鎮(zhèn)溫暖河村北端,清代建筑。戲樓坐東朝西,面闊5.6米,進深8.6米,通高6.2米。卷棚頂式,灰布筒瓦覆頂。臺基為塊石壘砌,中部空心,以券拱南北貫通,拱寬2.2米,高0.8米。分前、后臺兩部分,以木質■扇相隔?!錾缺4婊就旰茫笥覂蓚扔虚T,中為檻窗。臺前四根明柱,柱間有雀替,下接鼓墩式柱礎,兩側山墻設有圓形窗(圖一○)。
11、樊下曹戲樓 位于沙河市白塔鎮(zhèn)樊下曹村東,與北面的龍王廟相距約30米。戲樓坐南朝北,位于高約2米的石砌高臺上,七架梁硬山頂式,面闊7.15米,進深7.52米。由前臺、后臺兩部分組成,中間以磚砌墻體隔開,兩側設出將、入相門。前臺四根明柱為石質,抹角方形。據(jù)村民介紹和從建筑形式推斷,該戲樓應為清代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勾頭滴水無存,東側墻體略有傾斜(圖一一)。
12、白錯戲樓 位于沙河市新城鎮(zhèn)白錯村內。戲樓坐南朝北,卷棚頂式,面闊6.5米,進深7.4米。由前臺、后臺兩部分組成,由于改建,木質■扇已無存,現(xiàn)用紅磚壘砌。原戲樓建于清代,2004年,該村村委會組織進行了修繕(圖一二)。
13、李馬村戲樓 位于橋西區(qū)南大郭鄉(xiāng)李馬村中部,清代建筑。該戲樓坐南朝北,為五架梁歇山頂式,灰布瓦頂,進深6.5米,面闊4.5米,高4.8米,臺基高1.1米。條石基礎,山墻為條石壘砌。分前臺、后臺兩部分,平面呈“凸”字形,中間以木質■扇隔開。前臺有四根明柱,為圓形石柱,高2.2米,上端為木柱(圖一三)。由于年久失修,現(xiàn)屋脊無存,前檐、椽飛大部糟朽,勾頭滴水無存。
14、趙孤莊戲樓 位于橋西區(qū)南大郭鄉(xiāng)趙孤莊村。該戲樓由于年久失修,現(xiàn)頂部已坍塌,僅存臺基及兩側殘墻?;A為條石壘砌,墻體為灰磚壘砌。戲樓西側有一口古井和一只石獅。
從建筑形制上區(qū)分,上述戲樓可分為以下四種:歇山頂式1座,即李馬村戲樓;硬山頂式4座,即上坡村戲樓、北坡戲樓、胡家樓戲樓、樊下曹戲樓;懸山頂式1座,即內陽戲樓;卷棚頂式7座,即牛王廟戲樓、程陽戲樓、北店戲樓、溫暖河戲樓、白錯戲樓、田家莊戲樓、石善戲樓。因趙孤莊戲樓坍塌,建筑形制已不可辨。其中,卷棚頂式占半數(shù),大約因卷棚頂形式活潑美觀,而戲樓作為小型建筑又是人們休息娛樂的場所,因而較多采用此式。
按照建筑材料的不同,可分三種類型:磚木結構6座,石木結構7座,磚石木結構1座。其中,磚木結構戲樓主要分布在平原及丘陵地帶,石木結構戲樓主要分布在山區(qū)。后者現(xiàn)保存數(shù)量最多,一般為就地取材,墻體用石材壘砌,頂部用片石鋪砌,上面再鋪瓦,與當?shù)卮迕窬幼〉姆课萁ㄖ牧?、風格一致。
這些戲樓大部分年久失修,頂部長滿雜草,木質裝修大多無存,且有的被改建為牲口棚、倉庫,有的堆放大量木柴、麥秸等易燃物,嚴重威脅著戲樓的安全。同時由于戲樓大部分位于較偏遠的村落,而各縣區(qū)文保所的人員、經(jīng)費嚴重短缺,無法實施有效的管理和保護。通過這次文物普查,工作人員對村民進行了文物保護相關知識的宣傳,人們逐漸認識到戲樓作為文物的重要性和對村民的無形的凝聚力,已有多個村的領導班子和地方文保部門建立了聯(lián)系,積極清除安全隱患,并表示愿意自籌資金,在文物部門的指導下對戲樓進行維修。相信隨著宣傳力度的加大和當?shù)鼐用裎奈锉Wo意識的提高,古戲樓會再次展現(xiàn)出往日的輝煌。
〔責任編輯: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