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姑蘇宋仙洲巷的控保建筑“張園”,為香港知名收藏大家張宗憲的宅邸,張先生倦游之余,經?;氐焦枢l(xiāng)蘇州小憩,經營裝潢他的摯愛,并把五湖四海得來的寶貝悉數庋藏其中,至今已有千余精品,以致觸目琳瑯、有蔚為大觀之盛況。近年來,張先生又對掐絲琺瑯情有獨鐘,海內外苦心搜集,并于2008年在蘇州博物館以特展的形式與大家分享了這批流落海外的藝術珍品。2009年張先生又舉蘇州“張園”內所庋藏古玩雜件珍品,再次與大家分享,在蘇州博物館新館特展廳舉辦了“會心之賞 游閑之珍”——香港張宗憲先生荷香書屋收藏雅玩特展,將其庋藏于姑蘇張園云海閣的書畫、青銅器、掐絲琺瑯、佛像、瓷器、玉器、竹木牙角器等近20多個門類,共計206件雅玩珍藏做了次全方位的研究與展示,本文將解讀這次展覽中的奇珍逸品,以饗讀者。這件”云海閣”庋藏的乾隆粉彩浮雕(八蠻進貢)瓷板插屏,是張先生于2007年購得的一件珍品,眾所周知,風雅自命的乾隆帝對陶瓷藝術的喜好幾近狂熱,他將瓷器生產視為其文化事業(yè)的一部分,甚至直接干衙制瓷事宜,無論從造型、釉水、紋樣乃至款識都要親自參與設計。此件御窯粉彩浮雕1八蠻進貢2圖瓷板當是其旨意下御窯廠的杰作,與故宮博物院藏萬國來朝圖, 一樣,通過對當時藩屬國及西方諸國使臣前來向清王朝朝貢盛況的描繪,來表達乾隆帝“天朝”自居的政治思想,寓大清國繁榮昌盛、天下一統(tǒng)之意。
瓷板插屏高90厘米,寬53.5厘米,此屏在繪畫技法上已經融入了西方焦點透視的法則,以浮雕和彩繪的形式刻畫了一組兩方人物的場景,人物形象近大遠小,臉部表情刻畫得細膩而生動。畫面近處的一組人物造型,分別乘騎在大象和獅子的身上,這些西方人物穿著具有時代特征的服裝,他們戴著假發(fā)或三角氈帽。但同樣是騎在動物身上的人物造型,與康熙五彩瓷板上的很多麒麟送子圖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兩種精氣神。縱觀全圖,完全是一幅乾降年間記錄外國商人進行貿易活動的生動實景場面。瓷板的燒造存在著諸多制作工藝方面的局限性,其成型難度極高,燒造過程當中極易變形,因而傳甘罕見。而此器尺幅如此之大卻能燒制完美,更是不可思議。在眾多的清代五彩和粉彩瓷板中,這件粉彩浮雕插屏實屬罕見。從畫面中可以潔楚地看出,他們的貿易貨船登陸并且駛入中國港內,滿載著琳瑯滿目的進貢品和各式貨物。這和另外塊清代乾隆年間進貢的紫槽牙雕廣州十三行圖插屏(收藏2005-11No.155 P31}形成了一個直接的對比。那件插屏以反向刻繪的玻璃和象牙馕嵌的方式描續(xù)了廣東的船只。2006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也曾出現了一件清代乾隆粉彩浮雕山水西洋人物掛屏,拍出了483.36萬元的佳績在金屬門類的文物中,除了青銅器這一大宗以外,還有魯色銅制雕像。因為清初滿入關后,信奉的是藏傳佛教,所以喇嘛教的鎏金銅佛像很流行(圖為清代造像,高32.5cm)。特展中囊括了有代表性的幾個類型,如滴水觀音像、千手觀音像、宗巴像、伏虎羅漢像、藥仙像、喇嘛像等。中國傳統(tǒng)社會實質上是儒、道、佛三教融臺的社會,存家內同時供奉佛像、觀音、羅漢、八仙、關帝、道入是司空見慣的事。正因為如此,所以在云海閣藏品中有三教造像代表,而且品類紛呈如果從審美角度欣賞,這件乾隆年制的銅婆金掐絲琺瑯風飛龍舞方瓶(高43cm),器身以鳳凰作為主題紋飾,象征皇權的龍紋作配飾,這種風格和明代威化斗彩三秋杯、斗彩雞缸杯的審美有異曲同工之妙,當年的成化皇帝為了討好這個比自己大十七歲的萬貴妃,特意制作了這種以女性欣賞角度體現不同審美視角的珍貴器。這件鳳飛龍舞方瓶,同樣滿足了宮闈之中后妃們的欲求。相似的器型和圖案可以從中國臺灣故宮博物院藏的丹鳳朝陽乾隆銅胎掐絲琺瑯瓶中尋覓到,同樣以鳳凰作為主題圖案,配以龍紋在沒有電視和網絡的古代,許多手工藝品都是文學故事的載體。許多圖像母題在各個朝代都有“粉絲”,所以經久不衰。比如玉器中的這件清代“商山四皓”圖大山子(寬35cm),描繪的就是秦末漢初時候的故事。秦朝末年,有四位須眉皓白的高人,分別叫做東園公、綺里季、夏黃公、用里先生。他們因為拒絕與當權者合作而隱居深山。后來,秦二世暴亡,劉邦建立了漢朝。由于寵幸戚姬而愛屋及烏,劉邦度打算廢掉呂后所生的太子劉盈,另立戚姬之子趙王如意。呂后經老臣張良謀劃,派人奉太子書,卑辭厚禮,迎此四老出山。劉邦在宮中見到連自己都請不動的四皓成了太子的輔政,就只得放棄廢太子的企圖,讓劉盈做成了漢惠帝,漢王朝由此得以鞏固。這四位曾經影響過中國歷史進程的老人從此被載入史冊。歷代以“四皓”為畫題的圖像流傳下來不少,都是像玉山子一樣,表現四位老人在山間隱居下棋剔紅三國演義插屏(高62cm),分別刻畫的是著名三國故事“空城計。和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場面諸葛亮端坐存城頭彈琴,城門口有老弱殘兵在掃地,司馬懿面對空城卻撥轉馬頭帶領大軍落荒而去。剔紅淺浮雕特別適臺表現城墻上的細密磚紋和城門旁邊團團的松針,而司馬懿的15萬太軍則用迎風飄揚的獵獵戰(zhàn)旗來概括了。同樣另一幅插屏,大將馬謖視死如歸的場面也刻畫得栩栩如生像剔紅雕漆一樣,竹刻也常常是承載故事圖像的書房文玩。特展中有一只竹雕筆筒(清代,高15.2cm),上面并不是簡單的“對奔圖”,而是一則有名的傳說故事“王質觀棋”。古時候在信安郡有座石室山,晉代有位名叫王質的人^山伐木,見到有人在下棋,就停下來觀看。王質看著看著忘記了時間。后來下棋的入問他,你怎么還不走。王質低頭看到自己砍柴的斧子柄都已經朽爛了。等他下山回到自己村子里,自己同輩的人已綏都過世了。人們喜好這個故事,因為它反映了古人對長壽的希冀王質^了仙山,“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最令張先生視之如生命的當屬其祖父張揖如(號西橋,竹刻巨擘)親自縮刻的竹刻成扇。據(竹刻史話)記載,當時蘇州以摹刻金石文著稱的竹剡藝術家,前青周之禮,后有張揖如。“當時由于鐫刻工細,器之成,窮年累月。周有阿芙蓉(鴉片)癖,張有肺疾,因此作品甚稀。目前吳市仿刻亟多,求其真品,百不得矣?!睆堃救绲闹窨蹋敃r每一件的定購價動輒就是上千兩銀子,被班達官貴人視為稀世珍寶。而另一則故事則能說明張的成功與慈禧太后有關,江蘇武進檔案館有記載,1894年(光緒=十年),慈禧太后六十壽辰,李鴻章想為老佛爺;佳備份貴重而有新意的賀禮。他從廣西搜覓到一套漆器果盒,大小16件,美中不足的是果盒的漆面上無圖無飾。因漆盒表皮薄,極易損壞,他拽遍京師,競找不到一個肯接活的人。李鴻章聽說張的刀功了得,便托盛宣懷到上海找到張揖如,請其出刀。張揖如刻字,細小、精微,但從不用小刀。都是用大刀雕刻,在上海篆刻界獨一無二。在這套漆器果盒上,張不僅刻有楷書、草書、隸書、篆書,還雕有山水、人物、花卉、禽獸等,真是精妙絕倫,盡昴大師本色。李鴻章收到后贊不絕口。張揖如的竹刻后來曾作為國寶送到1915年3月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國際博覽會2上展出,榮獲了特等獎。
而這把成扇是分別由張揖如甲子(1924年)三月陽刻蘭亭序、陰刻褚德彝跋,畫家馮超然在丁卯(1927年)十月畫蘭亭圖,褚德彝于丙寅{1926年)十月書楷書蘭亭序完成,張揖如縮刻扇骨,定武版。蘭亭序-全文為楷書陽文,刻褚德彝跋時則是陰文,字小如麻卻規(guī)整有度,堪稱鬼斧神工。金石書畫大家褚德彝又臨詹景風藏定武蘭亭干扇面。馮超然則以戊午(1918年)暮春山陰蘭亭游逸之事為本,補圖相配。設色紙本,畫意溫潤,極見雅逸的文人氣韻。這把扇子可謂來之不易,據張先生回憶拍賣會當天,張宗憲先生躊躇滿志決心拿下這把扇子,不料起拍開始后,價格一路飆升,最后只剩下張宗憲和另一位藏家你來我往,存情急之下,張先生真誠的表明了來意,感動了那位買家,買賣才最后落槌。不僅得到了向往已久的祖父手跡,也收到了片友情,結交了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