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臺門之內,那流動的記憶

        2010-01-01 00:00:00
        翠苑 2010年1期

        意識就像一條流動的河,不停地游走、奔瀉。在繁復的回憶中,周作人始終想保持一種明晰的自覺,用散淡的幾乎平白的文字記下其中的縷縷脈絡,他喜歡簡單、洗練,厭惡蕪雜、濃艷。這正如喝苦茶,味道似乎是單一的苦,但是幾盅下去,卻又回味出無數(shù)的甘甜來。也如飲紹興的酒,起初并不濃烈,幾杯入口,微醺的滋味便漸漸滋潤了身心,緩緩地又漫上一種持久的力道。有時,他仿佛覺得自己像一名漁夫,漫無目的地搖著小船,在波光粼粼處隨意撒出一幅巨網,在看似無心的漫長等待后,便收攏起許多記憶之湖里的鮮活回憶。他聚精會神地搜尋那些跳躍的浪花和思緒,分辨浩渺的水面之下那與心靈共鳴的和聲,然后,他將那最為動人的音符收入手中,輕輕地握住,并仔細觀瞧。很久,他直起腰身,目光投向遠處,在水天一色的光景中,他的眼神漸趨迷離,他的意識又化作一道光,與消逝的歲月聚合在一起。

        回憶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情。一個情景會牽出另一個情景,一個人物的故事會連接著許多個其他人物的故事,甚至一種恍惚的聲音,一縷飄渺的氣味,都足以勾起人們浩如煙海的記憶。它漫漶無邊,時斷時續(xù),有時清晰宛在目前,有時破碎儼然陌生,有時看上去黑白分明、燭照如火,有時分辨來竟萬般困惑、亂纏如麻。人會怎樣選擇,在提起筆就要下手的那一刻?

        周作人對此向來都是平和、從容的。他不需要屏住呼吸、目光如炬;更不會激情澎湃、眼含淚水。他的文字是在眼前杯子中裊裊上升的霧氣里緩緩展開的,他往文字中注入的淡淡幽香,只有在幾步之外方可嗅出。他就像一個高明的建筑師,專用最簡單的材料,使用最簡潔的線條,且很少敷以顏色,你只有在遠處,才能感覺到它的生動氣韻,看出它的獨特與堅實。

        很久以來,我都在斷斷續(xù)續(xù)地閱讀《魯迅的故家》這本書。書中涉及了眾多的人物,卻不是小說般,需要緊張生動的情節(jié),乃至悲歡離合的結局。這都是散文中的人物,真實地散落在每個短短的篇幅中。有時,我很怪這種記錄的散漫、不經心,甚至隨意的跳躍,卻不能不被他的“淡”味兒所吸引。很多人物的結局擺在那里,他們的生命在某個時間段里活躍過,或悲或喜,或可笑或可愛,或滑稽或沉痛,卻均突顯了各自不同的獨特性。這些獨特性便是周作人執(zhí)筆的著落點,恐怕也正是他記憶最清晰的地方吧。

        還有那些故家美妙的景致、有趣的風俗,它們如水鄉(xiāng)粼粼的波光,隨著烏篷船的搖蕩,漸漸匯入到夕陽的余暉中去了……這,也許就夠了;這,也許再不用詩意的想象。

        周作人在歲月的深處,看到了自己意識流動的影子,它們追逐著小河里的浪花,閃爍跳躍,或隱或現(xiàn),或行或止。他伸出手去,仿佛要抓住它們;他探過身去,似乎要看清他們。就在這一個個倏忽即逝的瞬間,他終于擷取到了一朵朵美麗的記憶的浪花……

        對于故家美的景致,周作人是時時懷念著的,曾經在那里活動著的人物如今早已經散去,但那些花草、樹木,那幾處綠蔭如蓋的庭院似乎還在吧——至少,它們在自己的心中永遠是鮮活的,帶著生機的,值得銘記的。比如“大書房”,帶有舊家的氣派和安逸,許多事物是可以入畫的。正因為心中的喜愛,周作人對其周邊的房屋格局、院子里的一草一木都分辨、記錄得十分清晰、準確,他仿佛站在空中,能在腦海里勾勒出它的完整的立體畫面。他說道,大書房后面的廳房歸興房所有,“平常當作客室用,計朝西屋三間,朝北屋四間,成曲尺形,轉角這一間有門無窗,別無用處,院子不大,卻很有些樹木,有月桂,雖不是每月,秋季以外常發(fā)出桂花香來,可見的確開花的,羅漢松結子如小葫蘆,上青下紅,山茶花、枇杷、木瓜各一株,北窗均用和合窗,窗外有長石凳高低四列,可知以前是很種過些花,大概與蘭花間的名字是有關聯(lián)的。大書房系南北大方各三間,中間一個明堂,靠西是一株桂花,東邊一個花壇,種著牡丹,兩邊是過廊,與南北房相連接?!?《魯迅的故家·百草園·六三大書房》)大書房的景致是迷人的,周作人對它的眷戀滲透在字里行間,不用去流露任何感情,但是那干凈的畫面,那種疏朗文筆帶出的情致,誰不會喜愛呢?當然,這里也是魯迅和周作人最早的人生背景,許多有趣的事情在這里發(fā)生過,許多后來魯迅小說中的人物原型在這里活動過。這些,周作人自然也不會忘卻,當他繼續(xù)寫下去的時候,他分明感到舊物宛在目前,逝者儼然尚在:

        大書房最初是玉田督率他子侄輩讀書的地方,時代大概是癸巳甲午,那時牡丹桂花都還健在,伯文與仲陽常因下棋吵架,一個將棋盤撕碎,一個拿棋子灑滿明堂中,過了一會又決定重新比賽,便分頭去滿地撿拾黑白子,或往東昌坊口雜貨小鋪買紙棋盤去了。本名孟夫子的那位孔乙己也常來枉顧,問有沒有文件要抄寫,也或順手拿一部書出來,被玉田碰見,問為什么偷書,答說“竊書不是偷”,這句名言也出在那里。這之后閑廢一時,由禮房四七誠房桐生先后寄居,末了禮房利賓全家移入,一部分租給中房月如日如兄弟,阿Q的老兄也即是《在酒樓上》所說的長富父女,也借助一角,于是這大書房乃大為熱鬧起來了。(《魯迅的故家·百草園·大書房》)

        舊時的場景就是一個活動的舞臺,這舞臺在周作人的心里是一個完整的世界,雖然背景在不停地轉換,可是那記憶的視角,在時間和空間的交錯中變幻出了不同的色彩。幼年的周作人有一雙聰慧而明亮的眼睛,凡是被他捕捉到的光線均留下了清晰的刻痕,在老年的回味和品咂中,那些光線的味道仍在空中散布,意味深長,常嗅常新。那些情與景也夾雜著不同的心緒閃回,浮現(xiàn),繚繞,慢慢清澈,繼而又慢慢消失,淡去……

        大臺門。家族的氣派在小時候還依稀存在,那種印象一生都難以抹去。鱗次櫛比的周家老宅院,各房繁衍生息的人口編織出的復雜關系網絡,還有夜晚出行時周氏家族特有的標志:淡黃色的燈罩蒙著的大燈籠,搖晃的燭光間三個黑色大字分外扎眼:“汝南周”。恍若夢境的燭光仿佛訴說著“一個古老家族的充滿溫馨而又略帶凄涼的回憶……”(錢理群語)

        周家是個大家族。《越城周氏支譜》記載:紹興周氏遠祖乃宋代理學鼻祖周敦頤,曾培養(yǎng)了程顥、程頤等一代英才大儒,還有嫡傳學孫朱熹。喜歡炫耀家族名威的祖父周福清在《同治丁卯科并補甲子科浙江鄉(xiāng)試硃卷·履歷》中稱其遠祖“宋封汝南伯,元封道國公,學者稱濂溪先生,從祀文廟。”(張耀杰《紹興周氏的實業(yè)與科舉》、《閑話(之二)》,青島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但祖先的“文化產業(yè)”并沒有綿綿不斷地澤被后世以至永久,“詩書傳家”只是統(tǒng)治者和民眾共謀的社會穩(wěn)定契約。然而,誰都無法否認,文化的遺脈卻擁有潛在而強大的生命力。這種生命力會在農耕社會中的小康之家“破土而出”,展露飄渺的希望之光。按照周作人的說法,從始遷祖算起到他這一輩已有十四代,四百年的歷史。據說第一世逸齋公遷至紹興城內居住是在明正德年間。逸齋公的名字已經不可考,他或許最初是務農的,又或許后來經了商,于是家境開始富裕起來,子弟可以進私塾,乃至讀書趕考,到第六世韞山公(周煌)則考上舉人了,他的兒子周紹鵬靠著從本家“十太郎”那里借來的錢開辦了“尊德”與“崇德”兩家當鋪,開始發(fā)家,并且在他的兒子周渭手中得以迅速繁榮發(fā)展,于是,周家自此在紹興商業(yè)同行中“一枝獨秀”。周渭“端瑾多謀略,能以財力起其家?!薄胺e資擴先緒,置典庫,親司出納,不十數(shù)年,而起大家?!敝茏魅松畹臇|昌坊口新臺門,連同福彭橋南側的周家過橋臺門,均是建于周渭手中(同上)。韞山公的孫子輩又分成了致、中、和三房,但傳到魯迅、周作人這一輩,家道便中落了,按照周作人的說法就是“看著它差不多與清朝同時終于‘解鈕’了。”周家四百年間共出了四位舉人,只有祖父周福清中了進士、點了翰林,但周家也恰恰敗落在他的身上。也許在一個風云際會的亂世,家道中落,從小康而入困頓是歷史的必然,但它醞釀的悲劇卻會施加到每一個個體身上,由他門去承擔,去抗拒,或者便被摧殘,被毀滅。這個過程對周作人而言是短暫的,也是漫長的。短暫在于,他是家族解鈕的受益者,在少年時代便與令人悲哀的家族巨網一刀兩斷而走上了新的路途,人的一生不就是在被動的接受中去主動尋求幸福和希望嗎;漫長在于,他從沒有真正徹底擺脫故家的舊影,他對記憶中的故家感情是復雜的,是在厭惡中有懷念,哀傷中有憐惜,矛盾中有喜悅,批判中有珍愛。那是他出生的地方,出生的地方與自己的一生血脈相連,就像基因,難以抹去遺傳的密碼。

        所以,我們也可以想見,在記錄故家情形、故鄉(xiāng)風物和習俗的時候,周作人的心情還是頗有些興奮的,甚或有些自傲,也許當時他并不喜歡那些大人們維護家族傳統(tǒng)的東西,但過了幾十年,當那些東西在完成了歷史使命,終于銷聲匿跡之后,他對它們的感情似乎變得頗有些依戀了,潛意識中的眷戀,竟讓他不知不覺間用了許多考證的手段——小時候的記憶似乎并不能那樣的準確和細致,對于并不喜愛也并不討厭的事務,記憶往往最終會忽略它們的存在,只能靠日后各種方式的尋找,重新拼接起破碎的影像。不過,現(xiàn)在看來,那些東西真是值得記錄下來的,它有助于理解魯迅作品中人物生存的社會背景,也當然也有助于認識舊時代的面貌,有助于同時理解周作人筆下故家的人與事。

        對于家族解鈕后各自的歸路,周作人在《臺門的敗落》中進行了較為詳細的闡述,這基本上是那個時代封建大家族共同的命運:

        鄉(xiāng)下所謂臺門的意思是說邸第,是士大夫階級的住宅,與一般里弄的房屋不同,因此這里邊的人,無論貧富老少,成為臺門貨,也與普通人有點不同。在家景好的時候可以坐食,及至中落無法謀生,只有走向沒落的一路。根據他們的傳統(tǒng),臺門貨的出路是這幾條,其原有資產,可以做地主,或開當鋪錢店的,當然不在此限。其一是科舉,中了舉人進士,升官發(fā)財,或居鄉(xiāng)當紳士;其二是學幕,考試不利,或秀才以上不能進取,改學師爺,稱為佐治;其三是學生意,這也限于當鋪錢店,若綢緞布店以次便不屑干了。可是第一第二都要多少憑自己的才力,若是書讀得不通,或是知識短缺,也就難以成功,至于第三類也須要有力的后援,而且失業(yè)后不易再得,特別是當鋪的伙計……照這樣情形,低不就,高不湊,結果只是坐吃山空,顯出那些不可思議的生活法,末了臺門分散,混入人叢中不可再見了。論他們的質地,即是不能歸田,很可能做個靈巧的工人,或是平常的店伙,可是懶得做或不屑做,這是臺門的積習害了他們,上文所說的好多人情形不一樣,但其為臺門悲劇的人物,原是根本相同的。

        周作人做這般總結時,想起的是子京、四七、子林、桐生等人物的悲劇。其實,那個時代凡是發(fā)生在大家族里的悲劇,其主人公的遭際大抵都有著共同性,像巴金《家》、《春》、《秋》里的“四爸”、“五爸”、覺新等人,其中,有封建王綱解鈕時的破落戶、無能的痞子,也有善良的受害者、家族的犧牲品。

        周作人是一位風俗學家,時間留給了他一幅幅故土、舊園的親切畫面,那是溫暖悠閑的兒時歲月,在慢慢地回憶中越來越清晰真切。童年的周作人,并沒有經歷多少人世的苦難,他沒有作為長子、長孫的魯迅所過早見識的世態(tài)炎涼,長輩給予的溫情呵護毫無疑問使他擁有了一個“金色童年”,那也許是臺門之內的周家院墻里所能攏住的最后一絲“溫暖”了。這一絲快要消失的溫暖,倒讓周作人感覺到故鄉(xiāng)的春天是那么嫵媚,那么久長。于是,他說:“……我覺得很是運氣的是,在故鄉(xiāng)過了我的兒童時代。在辛丑年往南京當水兵去以前,一直住在家鄉(xiāng),雖然期間有過兩年住在杭州,但是風土還是與紹興差不多少,所以其時雖有離鄉(xiāng)之感,其實仍與居鄉(xiāng)無異也。本來已是破落的大家,本家的景況都不大好,不過故舊的鄉(xiāng)風還是存在,逢時逢節(jié)的行事還是不少,這給我留下了一個很深的印象?!?《立春以前·立春以前》)那“很深的印象”當有著心中溫暖的背景,因為,鄉(xiāng)間的風俗畫面總是“暖色”的。最能代表鄉(xiāng)間風俗的,自然是早年自家每逢年節(jié)祭祀的事情,那情景什么時候想起來都會歷歷在目:

        “堂前平時只當作通路走,其用處乃是在于祭祀的時候。頂重要的當然是除夕至新年,懸掛祖像至十八天之多,其次是先人的忌日,中元及冬夏至,春秋分則在祠堂設祭。堂中原有八仙桌一二張分置兩旁,至時放到中間來,須看好桌板的木紋,有‘橫神直祖’的規(guī)定,依了人數(shù)安置座位和碗筷酒飯,菜用十碗,名十碗頭,有五葷五素至八葷二素不等,儀式是年長者上香,男女依次跪拜,焚化銀錠,男子再拜,先為四跪四拜,次則一跪四拜,俟紙錢焚訖乃奠酒,一揖滅燭,再一揖而禮成。中元冬夏至于祭祖后別祭地主,即是過去住過這屋的鬼魂,由小孩及用人們行禮,多在廊下舉行,有時也在后園門內設祭?!?《魯迅的故家·百草園·廊下與堂前》)

        當然,那時的周作人對這個祭祖過程并不感興趣,只覺得繁縟禮節(jié)是何等枯燥與難捱。但這般的描寫,亦可以看出當時的大家氣象。在那樣的氛圍里,周作人只玩耍在大人們中間,看灶間的煮干菜肉、煎帶魚、燉豆腐,看忌日的殺雞,聽缸沿上的磨刀霍霍,或者看慶叔腳踩在缸里的腌菜情景,都是最富趣味的游樂。尤其是祭灶,灶頭的熱鬧和鞭炮的繁響讓孩子感到興奮無比。尤其是百草園祭灶的那一回最為熱鬧,連從不去灶頭的父親也趕來了,這讓他感到極為稀奇而且緊張。他記得那次祭灶不久,父親就去世了。

        祭灶之后,大家似乎一下子變得忙碌起來,有工人砍來新竹筱,束在長桿上,撣掃大廳,有人取來一兩擔水,將地面沖洗干凈,在偏向屋檐口的地方放置四張八仙桌,待時辰一到,各房便將三牲雞鵝肉以及鯉魚搬來陳列其上,還有分別置辦的香燭爆仗茶酒鹽腐神馬等,一切備齊了,各房的男子便聚齊開始叩首禮拜……

        香煙繚繞、鞭炮齊鳴,忙碌的人群,熱鬧的街景,小孩子們蹦蹦跳跳,笑語歡騰,到處是斑斕的色彩、絢麗的裝飾,它們時時倒映在水中,化作瀲滟波光,在夜晚的夢中不斷地晃動,繁縟的禮節(jié)沒有留下多少記憶,快活的氣氛卻游蕩在生命之中,變成了珍貴的紀念。

        最讓周作人難忘的是“四時八節(jié)”的風俗與活動。清明節(jié)來了,人們紛紛乘船進入鄉(xiāng)野,孩子們跟隨著,那是盼望已久的放飛,野食與野趣,在他們眼里就是快樂,就是一切。多少年后,周作人用詩歌記錄下了當時的情景,他把自己的詩歌命名為《兒童雜事詩》,其中一首曰:“掃墓歸來日未遲,南門門外雨如絲。燒鵝吃罷閑無事,繞遍墳頭數(shù)百獅?!笨梢?,當時的快樂和幸福感是任何東西都無法替代的。他還記得當年掃墓的會餐,鄉(xiāng)間的風俗形成的定制已然是吳越文化的一種積淀:“此葷素兩全之席,總以十碗頭為一席,吉事全用葷,懺事全用素,此席用祭掃為多,以婦女多持齋也。”“此等家常酒席的菜與宴會頗不同,如白切肉、扣雞、醋熘魚、小炒、細炒、素雞、香菇鱔、金鉤之類,皆質樸有味,雖出廚司之手,卻尚少市氣,故為可取。在‘上墳酒’中還有一種食味,似特別不可少者,乃是熏鵝……以醋和醬油蘸食,別有風味。其制法雖與燒鴨相似,惟鴨稍華貴,宜于紅燈綠酒,鵝則更具野趣,在野外舟中啖之,正相稱耳?!?轉引自錢理群《周作人傳》第7頁)

        酒席上的吃物令人垂涎欲滴,那種味道真可以品咂一生。在暖暖的和風中,微醺的人們搖著櫓,與坐在船篷里的女人和孩子說話,看著柳絲在河岸邊蕩漾,聽著水聲嘩嘩的撩撥,遠處的村子慢慢近了,夕陽照在拱橋上,河邊人家正打開窗戶收起晾曬的衣服……那樣的畫面,那樣的散淡的感覺,只有童年的故鄉(xiāng)才有啊。如果遠離了故土,哪個人不曾有過水土不服的感受呢?周作人是有過的,他記得曾經興致盎然地搜尋過北京的小吃,結果很是失望,他將原因歸結為人的浮躁所帶來的不經心,還感嘆傳統(tǒng)的失落,其實,他在潛意識深處是在與故鄉(xiāng)的記憶作比較,兒時珍貴的印象不只附麗于吃的東西上,它早已凝固在靈魂深處了,濃得再也化不開,散不去。端午的香袋、香球,中秋的“葷油大月”(月餅),重陽的菊花美酒,年節(jié)的“送灶”、“祝?!?、“分歲”、“辭歲”、“拜歲”……一年四季,那些美妙的情景在周作人的心中一幕幕拉開,他的心跳逐漸加快,他握著筆的手開始微微抖動起來——他終究還是難以克制越來越多的回憶所帶來的激動。此刻,他沉浸在快樂的追憶中,幾乎忘記了魯迅的存在。他在寫自己的故家,那些只屬于自己的記憶。于是,他的文字變得親切起來,他熟悉的過去仿佛又來到了身邊……“每一個節(jié)日,都在周作人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一串串具有聲、色、香、味之美的回憶?!卞X理群在他給周作人做的傳記里寫道。他認為,周作人后來許多藝術思想的產生,與幼年的生活十分相關,或受到過很重要的啟發(fā)。的確,六十多年后,當周作人回憶那段生活時,卻發(fā)覺原來最早的記憶也正是自己學習知識和認知生活的來源:

        “自冬至春這一段落里,本族本房都有好些事要做,兒童們參加在內,覺得很有意思,書房放學,好吃好玩,自然也是重要的原因。這從冬至算起,祭灶、祀神、祭祖、過年拜歲、逛大街、看迎春、拜墳歲,隨后跳到春分祠祭,再下去是清明掃墓了。這接連的一大串,很有點勞民傷財,從前講崇儉的大人先生看了,已經要搖頭,覺得大可不必如此鋪張,如以現(xiàn)今物價來計算,一方豆腐4塊錢,那么這靡費更是駭人聽聞,幸而從前也還可以將就過去,讓我在旁看學了十幾年,著實給了我不少益處。簡單的算來,對于鬼神與人的接待,節(jié)候之變幻,風物之欣賞,人事與自然各方面之了解,都由此得到啟示,我想假如那十年間關在教室里正式的上課,學問大概可以比現(xiàn)在多一點吧,然而這些了解恐怕要減少不少了。這一部分知識,在鄉(xiāng)間花了很大的工夫學習來的,至今還是于我很有用處,許多歲時記與新年雜詠之類的書我也還是愛讀不置。”(《立春以前·立春以前》)

        周作人在《魯迅的故家·做忌日》一文中也曾經解釋過他記錄這些故家習俗的動因之一:“在以前舊家族里做忌日是一個很重要的節(jié)目。據《越縵堂日記》中所記,很有齋戒沐浴的神氣,雖然或者是筆下裝模作樣,但風俗各別,異同可能很多,因此瑣屑記錄下來,也是民俗調查研究的一部分資料?!痹凇都漓胫的辍芬晃闹?,周作人記錄(或者也有后來考證的成分吧)了故家祭祀值年的定例習俗:

        ……一年應辦的事從年底算起,是除夕懸神像設祭,新年供養(yǎng)十八日,再設祭落像拜墳歲,這與三月上墳,十月送寒衣,系三次的墓祭,冬夏兩至及七月半,以及忌日。忌日的日數(shù)不一定,普通自然是祖先兩位生忌諱忌各二日,但也有續(xù)娶的便要加算。祠祭及三月上墳均用三獻禮,此外只用普通拜法,此因鄉(xiāng)俗各別,多有亦同……祭時家長先上香,依次行禮四跪四拜,拜畢焚紙錢,再各一跪四拜,家長奠酒,一揖,滅燭,再一揖,撤香禮畢。三獻時人多,不能與祭者于獻后分排行禮,四跪四拜畢即繼以一跪四拜,中間不再間斷。此種拜法不知始于何時,后半似近于明朝的四拜,四跪四拜禮數(shù)繁重,似屬可省。鄉(xiāng)下定例婦女只拜一次,大概還是肅拜的格式,男子的所謂拜則是叩首兼作揖,其一跪三叩道的拜法稱為官拜,唯吊喪時用之。

        這些風俗,雖然當年的小孩子未必喜歡,但后來再回過頭去看,也依然充滿了趣味與歡樂,這恐怕是歷盡滄桑的人最能體味出的,因為它上面布滿了時間的刻痕,晃動著流年的碎影,凝固著個人和民族的記憶。很多風俗的確在今天看來是一種文化的遺存,但它被歷史前進的車輪拋棄,已經風化在舊時代的泥土里。我們今天看到的某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其實存在著許多人為的刻意,已經漸漸退化為類似博物館里的東西,只是在某些需要的時候才拿出來展示罷了,即使努力恢復原有的樣子,也已與商業(yè)化的表演拉扯上了關系。人們看得往往是熱鬧,再無法感受到它與生活與生命的關聯(lián)。而有的則像紙頁脆化的宋版書,價格昂貴,一般人卻再難得一見,似乎只有供專家研究的份了,老百姓再無法窺其究竟,更不會關心它們曾經的存在與否——它們已與現(xiàn)實生活完無關,只留存在了檔案里、書籍里,或者很少很少人的記憶里。但它們曾經是人們生活中須臾不能分離的存在,是一代一代中國人曾經生活過的場景。而經歷過它們活生生的存在,又經歷過它們最終退出歷史舞臺的人,心中所懷的情感,究竟是一種慶幸,還是一種留戀,抑或是一種無比的惋惜或追悼呢?今天,我們撫摸周作人的文字,卻能突然感到他冷靜的筆墨所蘊含的溫熱,那是對故家風俗的追憶中透出的喜悅和摯愛。這種溫熱一直持續(xù)著,它融化了時間和歷史,它包含了我們共同的懷想和紀念。

        在寫忌日風俗的文字之中,很明顯地能讀出周作人的喜好。如果說那些繁文縟節(jié)的記錄是描述故家的必須,那么祭祀風俗之中的人的活動和趣事,以及琳瑯滿目的吃食,才是真正吸引周作人眼球的地方,那些“十碗頭”、“六葷六素”,原本就能勾起少兒的食欲;而人們做忌日開席后的熱鬧,尤其是平日很少會面聊天的婦女湊在一起后,那種微醺后的放松和快樂,竟然是如此動人,我們今天讀之,似仍可看到周作人寫作時那會心的微笑:

        《越諺》卷中《飲食部》下有云,“會酒,祀神散胙。忌日酒,祭祖散胙。上墳酒,掃墓散胙。三者皆宴席而有酒名?!边@種筵席都是所謂“十碗頭”?!对街V》注云,“并無盤碟,每席皆然,唯迎娶請親送者有小碗盤碟,近二十年來亦加豐。”這如名字所示,用十大碗,《越諺》中“六葷六素”注云,“此葷素兩全之席,總以十碗頭為一席,吉事用全葷,懺事用全素,此席用之祭掃為多,以婦女多持齋也?!弊黾扇諘r與祭者例得飲胙,便吃這十碗頭的忌日酒,豐儉不一定,須看這一代祭祀的祭產多少如何,例如三臺門共同的七八世祖的致公祭,忌日酒每桌定價六百文,致房的九世祖佩公祭則八百文一桌,菜的內容很有些不同。十碗頭的第一碗照例是三鮮什錦,主要成分是肉丸、魚圓、海參,都是大個大片,外加筍片蛋糕片,粉條墊底,若是八百文的酒席改用細什錦,那些東西都是小塊,沒有墊底,加團粉燴成羹狀,一稱蝴蝶參,不知道是什么意義。其次是扣肉,黃花菜芋艿絲墊底,好的改用反扣,或是粉蒸肉,也一樣的用白切肉,不過精粗稍有差別罷了。魚用煎魚或醋溜魚,雞用扣雞或白雞,此外有燴金鉤以及別的什么葷菜,卻記不完全了。素菜方面有用豆腐皮做的素雞,香菇剪成長條做羹名白素鱔,千張(百葉)內卷入筍干絲香菇等物名曰素蟶子,以及燉豆腐,味道都不在葷菜之下。夏天還有一種甜菜,系用綠豆粉加糖,煮好凍結切塊,略如石花,顏色微碧,名曰梅糕,小孩最所愛吃,有時改用一碗糖醋拌藕片,夏至則一定用蒲絲餅,系以瓠子切絲瀹熟,和面粉做成圓片油炠,也是一樣好吃的甜菜,雖然不及家庭自制的更是甜美。

        吃忌日酒原是法定八人一桌,用的是八仙桌,四邊各坐兩個人,但是因為與祭的人數(shù)不齊,所以大抵也只是坐六人或七人而已。一桌照章是一壺酒,至多一斤吧,大家分喝只少不多,吃了各散,但在女桌便大為熱鬧了,她們難得聚會一處,喝了酒多少有醉意,談話便愈多也愈響,又要等待同來的媽媽們吃飯,所以在大廳上男桌早已撤去之后,大堂前的女太太們總還是坐著高談闊論哩。(《魯迅的故家·百草園·忌日酒》)

        這情景讓周作人感到愉快,孩子們總是繞在母親的膝頭玩耍,婦女們一邊聊天吃酒,一邊偶爾轉身照顧一下孩子的神態(tài)與情形,是鄉(xiāng)土最和睦的風情畫,令人終身難忘。那時候并不覺得婦女生活的枯燥與辛苦,平日是難得這般放松和清閑的,只有在傳統(tǒng)的節(jié)日里,婦女的身影才更多地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線里,所以她們表現(xiàn)出的快活和多語是不由自主的、發(fā)自內心的,更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小孩子和婦女在這一點上特別相似,他們可以暫時拋掉書房里的束縛和讀書的壓力,盡情地放縱自己。周作人對此有一番很生動的描繪與解說:

        在舊時代里,上墳時節(jié)頂高興的是女人,其次是小孩們。從前讀書人家不準婦女外出,其唯一的機會是去上墳,固然是回娘家或拜忌日也可以出門,不過那只是走一趟路,不像上墳那樣坐了山轎,到山林田野兜一個圈子,況且又正是三月初暖的天氣,怎么不興會飆舉的呢?小孩們本來就喜歡玩耍,住在城市里的覺得鄉(xiāng)下特別有趣,書房里關了兩個月,盼望清明節(jié)的到來,其迫切之情是可以想象得來的。但他們的要求也只是游玩而已……(《魯迅的故家·百草園·山頭的花木》)

        上墳的時候,周作人最喜歡做的是采摘原野上的花木,什么刺柏、杜鵑花、牛郎花,平地木更是他所喜愛的,“結子的平地木”雖是給父親治病時的一味藥,但它“葉如榛栗。子如天竹。鮮紅可愛,至冬不凋”。還有杜鵑,漫山遍野,小孩幾枝拿在手里玩弄,或者摘下花瓣咀嚼,那可是一種很可口的酸味啊。還有草紫,孩子們總是采其花朵做球,大紅大紫,甚是可愛。

        水鄉(xiāng)的上墳,自然離不開駕船出游。這樂趣大概是最吸引人的。天氣或晴好或下著霏霏細雨,在船舷邊或烏篷下,看河邊的綠樹緩緩移動,鱗次櫛比的屋舍漸漸遠去,遠處開闊的水面上吹起一縷縷清風,欸乃的櫓聲與水鴨的鳴叫讓周邊的一切顯得如此寂靜。孩子們嬉鬧著,要去伸手撩動船幫外的流水,卻被身邊的大人攔腰護住。因為水路較遠,來回總需要大半天,所以在船上飲茶吃飯是必須的,孩子們肚子一餓,便吵吵嚷嚷,抱怨吃飯的時間怎么這么晚……多么快樂啊,如果在十月間,烏石頭的平地木那漂亮的子實正等著大家去采摘呢。周作人對于乘船上墳的事最是向往,落于紙上的文字仿佛還隱約跳動著歡快的音符:

        上墳這事中國各處都有,但坐船去的地方大概不多,我們鄉(xiāng)下可以算是這種特別地方之一。因為是坐船去,不管道路遠近,大抵來回要花好大半天的工夫,于是必要在船上喝茶吃飯,這事情就麻煩起來了。據張宗子在《陶庵夢憶》卷一上所說,明末的情形是如此的:“越俗掃墓,二十年前,中人之家尚用平水屋幘船,男女分兩截坐,不座船,不鼓吹。后漸華靡,雖監(jiān)門小戶男女必用兩座船,必巾,必鼓吹,必歡呼暢飲,下午必就其路之所近游庵堂寺院及士大夫家花園,酒徒沽醉必岸幘囂嚎,唱無字曲,或舟中攘臂與儕列廝打。”在兩百多年后的清末,情形也差不多,據過去的記憶,庵堂寺院并不游玩了,但吃上墳酒時大抵找一寬適地方停泊,烏石頭就在那山村河岸,龍君莊則到相距不遠的百獅墳頭去……調馬場因路遠,下山即開船,所以只能一面搖著船,一面吃著酒了。

        船里叫號打架的事情從來沒有,大家倒都是彬彬有禮的。大概是光緒丙申的春天,在拜墳歲的船中椒生發(fā)議各誦唐人詩句中有花字的,那時在三味書屋讀書,先生每晚給講《古唐詩合解》,所以記得不少,陸續(xù)背出了許多。三月烏石頭掃墓,日記上記有仲翔口占一絕云?!皵?shù)聲簫鼓夕陽斜,記取輕舟泛若耶,雙槳點波春水皺,清風送棹好歸家?!薄钟幸粫挥浐文?,中房芹侯在往調馬場舟中,為魯迅篆刻一印,文曰“只有梅花是知己”……這印是朱文的,此外還有還有一塊白石方印,也是他所刻,文曰“綠杉野屋”,似乎刻的不差,這兩顆印至今還保存著,足以作為這位多才多藝而不幸的廿八叔祖的紀念。(《魯迅的故家·百草園·上墳船里》)

        往事歷歷在目,借助日記的提醒,許多細節(jié)穿過時空的迷障,再一次躍入眼簾。歲月的浮塵竟是那么容易被輕輕撣去,消失的影像、聲音又露出了光潔的質感。周作人迷戀這種感覺,他深深地陶醉其中了。上墳船中背詩的雅事也許只有大家子弟才會做的,那興致也是既無衣食之憂,亦無前途之虞的詩書禮儀之家才能孕育出的。多么美妙閑散的時光!對人生而言,也許它本就屬于童年,即使殷實的家境可以持續(xù),童年和少年那些美妙的時光又豈能再來呢?單純的快樂,快樂的單純,竟是最最不可多得事情,無論怎么挽留,它必是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流失的,倘若心中有了挽留不住的悵惘,則證明人生最美的光陰便已然過去了。此刻,他想起了三味書屋,想起了新臺門的喧囂與寂靜,想起了除夕接神、元旦送神、新正五天布施的祝福舊儀,想起了大年夜“分歲”時芳香四溢的年糕和粽子,想起了百草園漫長的夏日時光,還有父親的慈愛,母親的呵護……他覺得烏篷船滿載的已不是紹興舊時的風光,而是自己無限的眷戀和惆悵。

        還有年底的祝福儀式,魯迅在小說《祝?!分幸苍浢枥L過的,然而在周作人眼里,臺門之內的周家,年節(jié)的氣象充分蘊藏在這熱鬧的祝福之中,到處是喜慶的色彩,卻沒有祥林嫂命運比照下的人間凄涼和殘酷。與魯迅不同,對于幼年的場景,周作人看到的更多是人間的溫暖和亮色:

        鄉(xiāng)下年底祝福的儀式,據個人的記憶,大致如下。在規(guī)定祝福的頭一天,伐取新竹葉,縛在長桿上,撣掃廳堂,再用水沖洗地面,這些當然是叫雇工所做的。到傍晚時,將八仙方桌兩張接長了,放在靠近檐口的地方,一方面去準備福禮。這就是三牲,大抵是雞鵝各一,都是預先棧養(yǎng)得極大的,豬肉長方一塊,系腰背連肚腹部分,俗稱“元寶肉”,先期宰殺洗凈,至時放入淘鍋去煮,至半夜可熟為度。這些都裝在紅漆大桶盤內,上插許多筷子,是祀神用的一定的格式。此外又有活鯉魚一條,買來養(yǎng)在水缸內,祭時拿去掛在八仙桌右邊橫檔上,事畢仍放在水里,過幾天拿到城外河中放生。這恐怕是讀書人家的風俗,他們平常忌吃鯉魚,因為它是要跳龍門的,是科舉的一種迷信,所以可能是后起的事。照例殺生祀神時,有一碗血略加水打勻,蒸熟后附帶作供,這里恐怕也是如此,豆腐一盤,鹽一盤,廚刀一把,也是祀神必備的供具。此外別無食物,雖然新年接神的時候例供果盤,以及鄉(xiāng)下特有的年糕、粽子。說是祭百神,到底不知道有多少位,那些亂戳在三牲上的筷子,大概讓他們隨便使用(刀自然是割肉用的),祭桌的排列次序是:桌幃和香爐燭臺五事在向門口的一端,其次是三牲供品,茶酒,最末后是神馬,是一張元書紙上印成的神像,用兩支竹簽插在一塊“燒紙”上的。神位之后便是拜位,行禮的時間大概在那一天的半夜里,算的是第二天的日期,時刻則是子時吧。拜畢焚化給神們的紙元寶一掛,加上燒紙,連神馬一起燒掉,隨即大放其爆仗,普通多是鞭炮,即霸王鞭,一串一千枚,雙響爆仗十個……(《魯迅小說里的人物·彷徨衍義·二 祝福的儀式》)

        周作人記錄的許多場面是他當年親歷或親見過的,今天我們看這些記錄,實在難以想見當時的情景,尤其對于其中的禮數(shù)更覺陌生。記得小時候,大概是上個世紀70年代,也曾經在農村經歷過除夕“請家神”、清明拜祖墳的經歷,但所有的儀式都被大大簡化了,只留了一點舊時的模樣,算是傳統(tǒng)的遺風吧。關于上墳的事,我還記得一點,總是女人們提了油漆的食盒,盛上幾碟菜和幾樣點心,到前輩的荒墳前祭拜,一邊還念念有詞。我那時是站在一邊,等待儀式完了,便迫不及待地去伸手拿食盒里的東西吃。那樣的情形后來也沒有了,墳頭都被平掉了,掃墓需憑著記憶,用腳步丈量到差不多的位置,然后取出些瓜果點心放在那里,念叨一番后慢慢離開。食盒更是消失無蹤,孩子們也因此很少參加了。但尊祖祭祖的習俗卻是化入了民間意識的深處,并沒有完全消失殆盡,雖然早已沒有了周作人那個時代的繁縟與典雅。

        現(xiàn)在想來,那些東西也許在淪為形式之后已經失去了敬天畏神、尊崇祖先的原初含義,該被視為腐朽而拋棄掉的。但拋開三綱五常、三從四德這些封建的糟粕,其中或存的家庭倫理、價值觀念、和諧秩序,也未必沒有可供傳承的合理依據。在今天,文化的多元已經提供給了我們反思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更大平臺,曾一度被揚棄的東西,很多已經日益顯示出它的合理性,這是今后幾代人需要反思和重新認定的任務——因為傳統(tǒng)中包含了一個民族文化的根本。失去了文化之根,一切個人的行為就變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一個民族歸根結底要依附于它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而存在,否則便無所附麗,失去了定位和價值。當然,文化絕不止浮于表面的形式,而是民族生存幾千年所積蓄的精神內力,它支撐著一個民族的繁衍和生息,同樣也一如既往地支撐著這個民族在世界大家庭里獲得身份的確認,并在不斷的彼此融入中變得日益強大。文化真正意義上的復興曾是一代一代知識分子的理想。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目前許多將民族文化庸俗化、市場化的膚淺做法尤其值得警惕,文化的傳承如果不是作為活的因素生長在人民大眾的具體生活中而被某些商業(yè)目的所左右,那只能是一種墮落或悲哀。當一種文化已經被認為需要保護的時候,那么,它其實已經瀕危了。在周作人的時代,紹興戲、目連戲和迎神賽會是一種普遍的民間娛樂形式,像空氣一樣流動于于人們生活的每一個間隙。如今,恐怕它們也只有被呼吁加以保護的份兒了。還有他寫到的那些風俗民情,大概也早已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我們失去了許多文化的滋養(yǎng),被強大的市場經濟浪潮挾裹著飛速向前行進,失去了從容淡定的生活節(jié)奏,失去了品味、享受、思索生活的能力,同時,更可怕的是,我們在這個“陽亢”的時代,還很可能慢慢失去愛的能力,失去幸福感,不再擁有真正的寬容、理解和感動。

        所以,再品讀一下周作人的文字,尤其是童年故土風俗的記錄,也許我們也會生出幾分眷戀之情,這是對童年、幸福和簡單的快樂的眷戀,許多習俗的舊影便附著在那些兒時的快樂之中,不會因時間的流逝而褪色。

        民間的風俗是永恒的,它定格在每個心靈記憶的最深處,它會時時浮現(xiàn),在疲憊的時刻,溫暖著我們;它會如影隨形,陪伴著我們,無論我們走向何時,又走向何地。

        国产精品女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性色 | 国产午夜福利精品久久2021| 骚片av蜜桃精品一区| 久久av少妇亚洲精品 | 帮老师解开蕾丝奶罩吸乳网站| 亚洲久热无码av中文字幕| 视频女同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动漫| 国产精品系列亚洲第一| 综合成人亚洲网友偷自拍|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蜜臀av|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 日本加勒比东京热日韩| 日本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特色大片免费视频| 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潮喷|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 精品熟女av中文字幕| 亚洲妇熟xxxx妇色黄| 人妻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中文字幕| 女优av性天堂网男人天堂| 日本va欧美va精品发布|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免费视频蜜桃| 日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日本| 免费观看国产短视频的方法| 午夜三级a三级三点| 欧美日韩a级a|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专区| 亚洲色成人网站www永久|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麻豆 | 国产的自拍av免费的在线观看| 国产md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自拍视频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 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 第1页| 激情 人妻 制服 丝袜| 国语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在线播放草猛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