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07年8月20日的《北京青年報》(A3版)在報道湖南省鳳凰縣“8·13”堤溪大橋垮塌事故時,有一篇報道的小標題是這樣寫的:政府向死者家屬預支5萬元賠償
正文中的表述也與此類似(主要差別只在介詞“向’’替換成了“對”):
(1)事故發(fā)生后,鳳凰縣政府對那些認領(lǐng)遺體的死者親屬預支5萬元,并承諾待確定賠償標準后補足。憑語感,筆者覺得這里用“預支”有點別扭,甚至讓人困惑。在
該語境中,“政府”是賠償方,“死者家屬”是受償方,即出錢的是“政府”,拿錢的是“死者家屬”。既然“政府”是“付款”的一方,那么當它用作主語并充當行為的主體時,與其匹配的述語動詞就應(yīng)凸顯“付出”這一語義。即用“預付”一詞,表義才明確。
筆者隨機調(diào)查了幾本詞典,發(fā)現(xiàn)它們都認為“預支”表達兩種意思:一是預先付出;一是預先領(lǐng)取。這樣一來,事情就變得復雜了。一方面,按照詞典釋義,前面提到的有關(guān)“預支”的用例似無不可;另一方面,如果堅持這樣,又會帶來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既然“預支”有“預先付出”和“預先領(lǐng)取”兩種語義,而且平等并立,那么對于“NP1預支NP2”這樣的句法結(jié)構(gòu),讀者一下子就能明確區(qū)分它用的是甲義(如“預先付出”義),而不是乙義(如“預先領(lǐng)取”義)嗎?
第二,既然“預支”可以表示“預先付出”的語義,那么如何看待另一個詞“預付”?“預付”在用法上跟表示“預先付出”義的“預支”又有怎樣的分工和不同?
第三,“預支”的“預先付出”義有無來歷?它的這一語義目前在現(xiàn)代漢語這個共時平面的使用狀況到底如何?它是否還活躍于日常語言生活中呢?
二
看到“NP1預支NP2”這樣的句法結(jié)構(gòu),我們常常將其中的“預支,,解讀為“預先領(lǐng)取”,即使說話人(包括寫作者)本來用的是它的“預先付出,,義。本文開頭提到的那則小標題即是明證。毫無疑問,不僅僅是筆者看到這則標題認為其中的“預支”用得不當或日它的“預先付出”義不容易得到激活,相信絕大多數(shù)人都有同感。
其次,“預付”在現(xiàn)代漢語中作為一個獨立的詞,已不容懷疑,即它并不顯得多余。并且,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上,我們都看不出“預付”跟表示“預先付出”義的“預支”在用法上存在哪方面的分工和互補(倒是它跟“預支”構(gòu)成一對反義詞這一點已深入人心)。可以說在表示“預先付出”義方面,“預付”基本上還是“一詞獨大”,并沒有“分一杯羹”給“預支”。
至于“預支”的“預先付出”義的來歷,倒可以從漢語史上探得一二(問題的復雜性也正由此而來)。
從結(jié)構(gòu)上來看,“預支”可算是一個偏正式合成詞,其中“支”為語義中心成分。我們先重點分析“支”。“支”的歷史非常悠久,至遲在漢代,它就發(fā)展出“供給”義(《漢語大字典》立有義項)。例如:
(2)趙地方二千余里,帶甲數(shù)十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數(shù)年。(《史記·蘇秦列傳》)
(3)今大司農(nóng)所轉(zhuǎn)谷至者,足支萬人一歲食。(《漢書·趙充國傳》)此后,雖然這一意義仍較常用,比如成書于北宋初年(公元10世紀)的《舊五代史》中就多處出現(xiàn)“支”的這種用法,但是跟當初相比,開始有了一些句法上的變化,比如多跟“與”、“給”搭配使用。例如:
(4)宜令逐月共支給正刺史料錢二百貫文數(shù)內(nèi)。(《舊五代史》卷四)
(5)慶州青白榷稅院,元有透稅條流,所有隨行驢畜物色,一半支與捉事人充賞,其余一半并鹽,并納入官。(同上卷一四六)
(6)如是門司關(guān)津口鋪,捉獲私鹽,即依下項等第,支給一半賞錢:一斤已上至五十斤,支賞錢二十千;五十斤已上至一百斤,支賞錢三十千;一百斤已上,支賞錢五十千。(同上卷一四六)大概到南宋以后,“支”的“供給”、“付出”義日漸式微。至遲到元明時代,“支”發(fā)展出了一個新的義項,即“領(lǐng)取”義。例如:
(7)冒支國俸,濫取人錢。(關(guān)漢卿《包待制智斬魯齋郎》第一折)
(8)何九道:“我道何事!這些小事,有甚打緊,如何敢受大官人銀兩?”西門慶道:“你若不受時,便是推卻?!焙尉抛詠響治鏖T慶是個把持官府的人,只得收了銀子。又吃了幾杯酒,西門慶呼酒保來:“記了帳目,明日來我鋪子內(nèi)支錢?!?《金瓶梅》第六回)
(9)西門慶到前邊鋪子里,問傅伙計支了一吊錢,買了一錢酥燒,拿盒子盛了,又是一瓶酒,使來安兒送到蕙蓮屋里,說道:“爹使我送這個與嫂子吃。”(同上第二十六回)很明顯,以上三例中的“支”都不能按“供給”、“付出”義來解,而都應(yīng)該作“領(lǐng)取”義講。尤其是例(7)中“支”與“取”對舉使用,其“領(lǐng)取”義十分顯豁。
“支”從古代漢語經(jīng)近代漢語到現(xiàn)代漢語,其語義有明顯的發(fā)展變化,即由“供給”、“付出”義演變?yōu)椤邦I(lǐng)取”義,而且該新義逐漸成為它的主要意義。
“支”在漢語史上確曾有過“付出”義,這一事實只能表明,詞典以“預先付出”義來解釋“預支”的確有歷史根據(jù),但這并不能證明我們今天不加區(qū)分地以古義人句就一定正確。作為現(xiàn)代漢語使用者,我們在了解歷史的同時,還要尊重現(xiàn)代漢語實際使用情況。比如,如需判定本文開頭那則小標題中“預支”使用的正誤,就得進一步了解“支”及“預支”在現(xiàn)代漢語共時平面的實際使用狀況。
對“支”和“預支”在現(xiàn)代漢語共時平面的使用狀況,筆者利用北京大學中文系現(xiàn)代漢語電子語料庫作了一番考察。
先看“支”。在支配對象為“款項”的所有例子中(不超過20個),除3個句子之外,其他諸例都表示“領(lǐng)取”義。先看“支”表“領(lǐng)取”義的用例:
(10)事實似乎與這個猜測相合:博士支走了三個月的薪水。(老舍《犧牲》)
(11)至于薪水呢,你還是照支。(錢鐘書《圍城》)
(12)過不久,郵船那一面有個年青水手嚷著要支點錢上岸去吃“葷煙”,另一個管事的卻不允許,兩人便爭吵起來了。(沈從文《一個多情水手與一個多情婦人》)
另外3個句子中的“支”之所以能表示“付出”義,都有其特別的原因。其中有兩例用了標記詞“給”——可以說,“付出”義是由“支給”表示的,而不是由“支”單獨表示的?!案冻觥绷x是因“給”字而得以激活。例子如下:
(13)李先生,要是方便的話,就先支給我倆錢吧。(老舍《春華秋實》)
(14)所長,好不好先支給我一點資本呢?(老舍《四世同堂》)例(13)、(14)均出自老舍先生筆下,而且寫作時間均在1949年以前。
剩下一例帶有明顯的文言色彩(同一例中“宿校”之“宿”或許可為佐證),因此無疑屬于特殊個案,該句如下:
(15)他以全鄉(xiāng)總分第一名的好成績考上了鄉(xiāng)里的中學。村子離學校三十多里地。可以宿校。但是他不能。因為每個月要支二十八元的伙食費。家里根本交不起。(梁曉聲《表弟》)
在一般情況下,像例(15)這種表示“支出”義的都用“付”,看下面諸例:
(16)你頭款就要付十八萬。(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
(17)這年月,買什么都要付現(xiàn)錢!(老舍《四世同堂》)
(18)一個保安隊員指著自行車說:“車費我們已經(jīng)付了?!?王朔《千萬別把我當人》)
(19)這人付了錢,用手帕把壺包起來走了。(鄧友梅《煙壺》)
(20)這還不簡單,干脆租用一小時。先付押金一百元。戴維立刻掏出一張“老人頭”。(莫懷戚《陪都舊事》)
(21)談判之后,付了八千,換得全廠人士朝思暮想的干凈空氣和不臭之風。(方方《白霧》)
由此可見,到了現(xiàn)代漢語階段,“支”已很少表示“付出”,即使用來表示“付出”義,一般在句法上都另外配有特定的標記詞。更為重要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用法已日漸稀少,甚至趨向消亡。
再來看“預支”。在考察的語料里,“預支”直接充當句子述語成分的總共有23例。除3例較特殊外(詳后),其他都表示“預先領(lǐng)取”義。例如:
(22)并且存戶朱三阿太,橋頭陳老七,還有張寡婦,不知聽了誰的慫恿,都借了“要量米吃”的借口,都來預支息金,還想拔提一點存款呢!(茅盾《林家鋪子》)
(23)你應(yīng)當老實對母親說,這是我預支了廠里的薪水買的。(錢鐘書《圍城》)
(24)王老爺是財政廳廳長,因為時局不靖,好幾天沒到廳里去了;可是在最后到廳的那天,把半年的薪水預支了來。(老舍《討論》)
(25)約翰的辦法是這樣的:他先預支一點錢,作為資本。(老舍《四世同堂》)
(26)因公受傷者,準許預支二周薪金,出院后,已婚周領(lǐng)一鎊十二先令,單身漢周領(lǐng)一鎊。(蕭乾《銀風箏下的倫敦》)不難看出,以上各例“預支”所在小句的主語都是“領(lǐng)取”款項的行為主體。下面再看特殊的三例:
(27)楊太太:好不好先預支給我們一點活動費呢?(老舍《殘霧》)
(28)我的春冰姑娘啊,你在哪里?你不曾誕生嗎?你只是往春在我心中勾出的一個幻影?只是明春預支給我的一個企盼?(劉心武《春冰》)
(29)講好三個月之后交稿,在這期間我要請創(chuàng)作假,創(chuàng)作假期問我是不領(lǐng)工資的,趙丹答應(yīng)簽定合同后就先預支一筆稿費給我做生活費。(鄧友梅《好您哪,宗江大哥》)這三例中的“預支”雖說可以認為是表示“預先付出”義,但跟“支”表“付出”義一樣,在句法上也都有特定的標記詞“給”。應(yīng)該說,“預先付出”義的由來(或日激活)與“給”字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如果沒有“給”,這三個例子或無法表達,或不能達到原來的表意目的。
結(jié)合前面的分析看這三例可知:“預支”跟“支”在現(xiàn)代漢語中具有平行關(guān)系,它們一般都表示“領(lǐng)取”這一核心語義。人們偶爾會用它們來表示“付出”義,但畢竟“事過境遷”,這種用法在現(xiàn)代已烙上了強烈的標記色彩,反映到句法上就必須使用特定的標記詞“給”?!敖o”的使用主要在于抑制“預支”的“領(lǐng)取”義,激活或強化它曾經(jīng)的“付出”義,從而使主語充當“付出主體”這一語義角色盡可能顯得合情合理。
關(guān)于這一點,“預付”與“給”結(jié)合使用的例子也可以作為一個旁證(“預付”也要常常與“給”搭配,“預支”跟“給”搭配的強制性就可想而知了)。例如:
(30)他的長篇小說《中國小子》(ChinaBoy)出版前就為出版家們所看好,為了搶購這本書稿,出版公司一次就預付給這位作家10萬美元,初版印數(shù)就高達75000冊。(鄒海侖《華裔作家群在美崛起》)
(31)最近,西蒙·舒斯特公司預付給希拉里女士寫回憶錄的費用是800萬美元,而她一個字還沒寫呢。(《北京晚報》2001一01—19)
(32)5萬美元的“搬家費”,另外2萬美元是根據(jù)一份合同,預付給斯坦福的研究工作經(jīng)費。(《北京晚報》2001—01—28)當然,在使用“預付”的情況下,“給”字有時并不是非用不可的。如例(30)中的“給”就可以刪去不用。這正好說明“預付”和“預支”存在某種不同與對立。此外,當“預付”后面直接帶表示款項的名詞賓語時,是用不著“給”字的。例如:
(33)事情的結(jié)果是,我替小樂姑娘在手術(shù)單家屬欄內(nèi)簽字,預付了1000元人民幣。(張琢真《迷失的打工妹》)
(34)這時候服務(wù)員把賬單交給了那位姑娘:“小姐,您預付了八十塊,這里找您六塊錢,謝謝。”(陸文夫《清高》)
(35)1994年,瞿雪珊向“順天泰”購買大夾街8號樓門面房一間,總價值70多萬元,她預付了30多萬元現(xiàn)金。(《北京日報》2001—03—21)
實際上,類似的用法在語言生活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再看兩個例子:
(36)當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約定,一方違反合同時,向另一方支付一定數(shù)額的違約金。(《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
(37)發(fā)生保險事故造成損失后,保險人應(yīng)當及時向被保險人支付保險賠償。(同上)
以上兩例用的都是“向NP1支付NP2(款項)”這一句法格式。雖然是不同的詞,但二者擁有同一個核心語素“付”,這使得“支付”和“預付”在語義和句法上有許多共同的特征,即以此也可從另一個角度證明“政府向死者家屬預付5萬元賠償”這一說法不謬。
最后,提供同類語境中有關(guān)“預支”的一個實際用例,再次佐證本文的分析論證;
(38)事故發(fā)生后,當?shù)卣杆俳M織了救援。9日晚9時30分,11具遺體被運往馬關(guān)縣殯儀館存放,另3位遇難者的遺體由家屬運回家中。其中3位遇難者家屬分別預支了5000元的善后處理費用。(《新京報》2008—01一11)
因此,對于本文討論的問題,如果要突出“政府”的行為主體性,那么還是使用“預付”,即說成“政府向死者家屬預付5萬元賠償款”為佳。
四
由上可知,“預支”主要表示“預先領(lǐng)取”的意思,它跟表示“預先付出(給)”的“預付”相對,構(gòu)成一對反義詞,二者的主要差別在于動作方向性相反相對。因此,本文開頭提及的那則小標題,自然也可以換過來說成“死者家屬從政府那里預支了5萬元賠償金”。當然這個句子的語用意義在一定程度上發(fā)生了變化。
總之,在現(xiàn)代漢語這個共時系統(tǒng)中,“預支”的“預先付出”義應(yīng)算是一個標記性很強的義項。這包括兩層含義:第一,它的使用比較罕見;第二,它的使用在句法分布方面有一定的限制,不可能像它在表示“預先領(lǐng)取”義(相應(yīng)地可以將這一義項看作是無標記的)時那樣自由。也就是說,“預支”一般不宜直接用于表示“預先付出”的意思。考慮到這一點,我們似可將“預支”的釋義從方式上適度作一點調(diào)整,比如改成下面這樣(共時描寫詞典宜對高使用頻率的義項予以突出):
預支①提前領(lǐng)取(款項):他(從財務(wù)科)預支了兩萬塊錢。②提前付出(款項)(一般須跟“給”搭配使用):我們可以預支給你一部分稿費。
(責任編輯 劉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