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肯定《中國濕地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形態(tài)上的創(chuàng)新,特別是對邊欄的靈活運用,使百科全書面目一新。評論還指出《中國濕地百科全書》編纂和出版的重要知識啟蒙意義。同時,文章也指出該書的某些缺陷和不足。
關鍵詞 百科全書 邊欄 條目分類目錄 濕地
傳統(tǒng)百科全書的面孔總是不免有點嚴肅,這可能是百科全書的性格使然。少兒百科全書則可以編得活潑生動,但提供給孩子的是淺近的知識,那是“小兒科”的百科全書。成人百科全書,特別是專業(yè)性的學術百科全書,不能與之相比。多媒體交互式百科全書,可能更具趣味性和生動性,但從目前來看,似乎還不能完全取代紙質百科全書。
2009年1月16日,配合世界濕地日(每年2月2日),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組織編纂的《中國濕地百科全書》舉行首發(fā)式。這部學術性很強的專業(yè)百科全書,使我改變了上述看法。
突破老傳統(tǒng)創(chuàng)造新形態(tài)
首先,這部百科全書令我感到驚奇的,是它的編纂效率。180萬字、上千幅插圖,從框架設計、選條、組稿、配圖、編輯加工、版式設計到出書,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本文想談的還不是該書的編纂效率,也不是獲得這樣效率的編輯經(jīng)驗,而是使人眼目為之一亮的百科全書新形態(tài)。
這里不妨引該書前言中的一句話:“《全書》強調版面設計的視覺效果,力圖以一種全新的百科全書的版式風格,給讀者提供一部內容豐富的高水平的濕地學科工具書?!绷罟P者欽佩的是,編纂者和裝幀版式設計者,確確實實做到了這一點。把一部專業(yè)性很強的百科全書,編得生動、活潑、精美、別致,而又不失百科全書固有的莊重性格,一反傳統(tǒng)百科全書的呆板面孔。沒有突破老傳統(tǒng)、創(chuàng)造新形態(tài)的精神和創(chuàng)意,是做不到的。
首先令讀者眼目一新的是,全書大小插圖與正文的巧妙配合。彩色插圖精美清晰,而且根據(jù)正文需要,采取滿欄、跨欄、破欄伴文、出欄(不出血)、邊欄(版心外)小幅圖的靈活處理,圖題安排別具匠心,跨頁的插圖對接精確,這些都是難能可貴之處。
《中國濕地百科全書》最突出的創(chuàng)新,在于版心外邊欄的靈活利用,為讀者檢索正文和獲取更多知識信息增加許多方便,同時還美化和活潑了百科全書的版面。筆者曾著文評論新版《不列顛百科全書》(第15版)和德國《杜登百科詞典》,贊許前者利用邊欄提供內容題引;后者利用邊欄配置小圖。與之相比,《中國濕地百科全書》對于邊欄的運用則充分得多,有趣得多。全書706頁,共收1018個條目。僅在邊欄就配置精美小幅圖片200幅,還有與條目相關的“知識鏈接\"30處,全國34個省市區(qū)(包括港澳臺)的“濕地目錄”和“濕地類型統(tǒng)計圖”、“主要生物資源”表47處,各濕地“位置示意圖\"146幅,各濕地“動物種類分類統(tǒng)計表”和“植物種類分類統(tǒng)計表”86處。此外,還有個別種類植物、動物概況表,相關術語表等。每個對頁都設有條目Index(索引),附以條目標題的英文對譯和拉丁文學名,并按英文字順排列,可以視為每個對頁的條目英文索引。各種“微型”圖表均以不同形式和顏色顯示。在全書前面編有生動的“使用說明”。
《中國濕地百科全書》共配有1000多幅彩色插圖,可以說是一本科學與藝術結合的攝影圖集,在形象地提供濕地知識的同時,還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如頁152通欄的“濕地駝鈴”圖片,曾被評為2008年“世界濕地日”圖片展獲獎作品。其他如頁50標題為“保護區(qū)內良好的水域生態(tài)環(huán)境”、頁110標題為“洞庭湖——八百里秀麗風景”、頁201標題為“夕陽下的紅樹林”、頁297標題為“紅海灘”、頁430標題為“濕地水鳥”等的通欄圖片,都是科學與藝術結合的精彩攝影作品。
“濕地文化”是全書框架七大分支之一?!皾竦匚幕睏l目(頁453—454)說得好:“濕地有豐富的文化多樣性。濕地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共同構成物質和精神上支撐人類的自然財富?!笨梢哉f,濕地文化的表現(xiàn),也貫穿于全書的編纂和設計之中。
如果說,傳統(tǒng)的第一代百科全書是以彩圖插頁加正文中黑白插圖為標志,第二代百科全書以全書彩印為標志,不妨說,《中國濕地百科全書》在形態(tài)上是新一代的專業(yè)百科全書。
新鮮知識啟蒙 生態(tài)家園建設
翻開該書“中國濕地保護大事記”,第一項記載的大事是1978年“我國開始執(zhí)行改革開放政策,《國際濕地公約》的相關信息傳人中國”。在地球上,濕地存在了億萬年,但是關于濕地和濕地保護的知識,在我國還十分新鮮。試查檢皇皇74卷的《中國大百科全書》,還沒有收入“濕地”這一條目。即便與濕地密切有關的“環(huán)境科學”卷和“地理學”卷,甚至在內容分析索引中,均不見這一名詞。再查與濕地有關的4卷本《中國水利百科全書》,也不見“濕地”條目。不過,綜合型詞典性質的1999年版《辭?!废冗M一步,收有“濕地”詞條。世界最權威的《不列顛百科全書》也收有“濕地”條目。但在這兩部重要的百科工具書中,“濕地”條目的地位,僅不過五六行罷了,而且解說的概念僅限于沼澤和灘涂。但是,查閱和學習《中國濕地百科全書》后可知,濕地除沼澤和灘涂外,還包括河流、湖泊和6米以下的淺海。
《中國濕地百科全書》的編纂和出版,應該說是一種新鮮知識的啟蒙,也是生態(tài)家園建設的一大重要貢獻。濕地為人類提供了生命之水,是陸地上的天然水庫。我國濕地保有著約2.7萬億噸淡水,占全國可利用淡水資源總量的96%。若干年前,向濕地搶奪土地的做法,如圍湖造田,不正是缺乏濕地保護知識的結果?
普通讀者欲獲濕地的啟蒙知識,應該先讀本書署名陳克林的概觀性文章《濕地與人類》。文章開宗明義:“‘濕地’是地球上的土壤、水體和生命過程經(jīng)過幾十億年發(fā)展進化的結果,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tài)景觀和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huán)境之一。‘濕地’為人類提供了寶貴的生態(tài)家園,與人類的生存、繁衍、發(fā)展息息相關。從生命起源到社會發(fā)展,濕地無時無刻不在為人類做出貢獻。”這篇文章包括“遍布世界的‘生態(tài)家園’”、“生命之水的源泉”、“自然資源的寶庫”、“氣候的調節(jié)與指示器”、“人類文明的搖籃”、“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家園”和“為了濕地的明天”7個部分。當然,“濕地”也是首先必讀的條目(頁439—442)。這里首先以百科全書固有的“博采眾家之說”的體例,介紹了多家(國)對濕地的不同定義,然后以“濕地分類”、“濕地功能”、“濕地研究”等標題,解說濕地的全面知識。
邊欄中的“知識鏈接”,還向讀者提供不少與條目內容相關的補充知識。如“生物多樣性”、“魚類洄游”、“鷗與燕鷗的區(qū)別”、“伏季休漁制度”、“云貴高原黑頸鶴調查”等。
“中國濕地保護大事記”記載了自1978年至2009年我國有關濕地保護和研究的重要活動,而最后一項就是2009年《中國濕地百科全書》的出版發(fā)行。
《中國濕地百科全書》不僅是環(huán)境科學專家們的重要工具書,更是廣大普通讀者新鮮知識的啟蒙教科書。
白璧不免微瑕 美中猶有不足
北京科技出版社首次編纂出版百科全書,便推出這樣一部精美的啟蒙新知識的百科全書,實令人不勝驚喜!筆者評論過中外多部百科全書,但尚未見過完美無瑕、一無缺陷之作。作為百科全書的編纂者,筆者深深理解,編這樣一部內容復雜、資料豐富的工具書,實難做到天衣無縫、無可挑剔?!吨袊鴿竦匕倏迫珪反嬖谀承┬∪毕?,是不足為奇的。美中不足,可能也是所有百科全書編纂者永遠的遺憾!
簡言之,《中國濕地百科全書》的美中不足有三。
一是未給讀者提供一個檢索知識和系統(tǒng)學習的工具——條目分類目錄。參加編纂百科全書的專家學者,常有一種誤解,認為百科全書中的條目分類目錄,必是精準無誤的科學分類定論。其實,專家學者們對于知識的科學分類法,永遠存在無休的爭論。對于百科全書的編纂者來說,條目正文前的“條目分類目錄”,不過是一種方便讀者分類查檢知識的工具而已。既然《中國濕地百科全書》的前言提到,全書內容框架是以“濕地科學”、“省市濕地”、“重要濕地”、“濕地保護區(qū)”、“濕地生物”、“濕地文化”和“濕地保護”7個分支構建的,那么,就有條件在此基礎上編就“條目分類目錄”,即便某些條目的歸屬可能存在爭議,在“條目分類目錄”中完全可以兩見或多見于不同的類屬。
二是本書中未設相關知名學者的人物條目。百科全書的編纂者都知道人物選條和平衡的難度所在?!吨袊蟀倏迫珪吩诰幾脒^程中,每個學科卷的編輯都有過這種感受。突破難關,知難而進,可能是百科全書編纂者應有的勇氣。退而言之,如果設置人物條目辦不到,起碼也應該讓上述人物的大名,在“條目內容分析索引”中露面,讓讀者能夠查得到他們,查得到他們的成就和貢獻?!吨袊鴿竦匕倏迫珪肺茨芟蜃x者提供這種方便,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三是本書的編輯和校對功夫還有不到之處。如該書頁407邊欄的“動物種類統(tǒng)計圖”,圖題竟誤為“濕地位置示意圖”。再如,“鄱陽湖”條的“知識鏈接”(頁372),對湖名由來的解釋有“……湖水越過松門山直抵波陽縣附近,因而易名為鄱陽湖?!薄安ā迸c“鄱”是兩字兩音,這一解釋就難以為讀者理解。筆者認為,應在“波陽”后加括號注以舊縣名“鄱陽”方好。還有,在“濕地”條目釋文中,把“長久”(頁439右欄)一詞筆誤或排誤為“常久”,雖然是文字上的小毛病,但在權威性的百科全書中還是頗刺眼的。
《中國濕地百科全書》的編纂和出版,畢竟是創(chuàng)新百科形態(tài)、啟蒙濕地新知識之舉,推出如此精美的新知識工具書,誠是令人贊嘆之事,微瑕并不掩瑜,人們當然會為這一巨大出版工程的成功,向編纂者和出版者表示衷心的祝賀。
(責任編輯 王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