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中有幾篇文言文涉及到“諫”的知識,注解比較簡略,一些權(quán)威工具書的注解也不全面。
“諫”,《辭?!分凶⒔猗贋?“直言規(guī)勸,使改正錯誤,一般用于下對上。如《周禮·地官·保氏》:‘保氏,掌諫王惡’?!本妥⒔饪?,“諫”所用的方式是“直言”,而從例子看,不能說明“諫”的方式是否是“直言”。其實,我國封建社會里,臣對君、晚輩對尊長進行規(guī)勸,使其改正錯誤,方式不單是“直言”,如在《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中提到諫君王就有“諷諫”、“面刺”、“上書”、“謗譏”四種方式。鄒忌對齊王的規(guī)勸,采用的是“諷諫”方式,是“婉言”的,不是“直言”的?!懊娲獭笔钱斆媾u,可以說是“直言”的,至于“上書”這種方式,可以是“直言”的也可以是“婉言”的。而“謗譏”就是議論批評指責過失,不能說是“直言”的。關(guān)于“諫”,劉向就其性質(zhì)和表現(xiàn)形式,在《說苑尊賢》篇中作了較具體的歸納:“是古諫:一曰正諫,二曰降諫,三曰忠諫,四曰戇(zhuànɡ剛直)諫,五曰諷諫?!?/p>
“正諫”是比較合乎法則、規(guī)矩的進諫,歷代諫官向皇帝奏議多為“正諫”,“正諫”是比較普遍正常的進諫方式。
“降諫”是指富有說服力,能夠降服被諫者,使其納諫的一種進諫方式?!队|龍說趙太后》中講到在諸臣力諫無效的情況下,左師公觸龍卻不顧太后“唾面”的危險,巧妙地利用太后憐子之心,從兒女之情談到愛子當使之為國有功的道理,趙太后終于為其道理所降服了,讓兒子長安君質(zhì)于齊,齊出兵而趙解了圍。這里觸龍的進諫方式大概就屬于降諫。
“忠諫”是指出于公心,赤誠無私,忠心盡力的進諫。像古代皇帝比較信任器重的忠臣謀士的進諫,一般叫忠諫。如諸葛亮的《出師表》對后主劉禪的進諫,魏征《諫太宗十思疏》對唐太宗李世民的進諫,就可歸為“忠諫”一類。
“戇諫”就是指不大講究方法效果,比較剛直的進諫,如古代一些“直士”、“骨鯁之臣”的進諫。能夠“戇諫”的人固然可親可佩,但畢竟收效和后果難料,歷史上有不少直士因諫遭貶,甚至丟了腦袋,滅了家族。
“諷諫”用比較含蓄的話進行勸告,“談言微中亦可解紛”,故稱為“婉言”進諫,前已有例述,不復再論。
劉向所說的五種進諫方式都是古代常見的。除此,我國古代還有一些特殊的進諫方式,下面略作介紹:
一是“詩諫”,即用詩歌形式,以譬喻手法進行諷諫?!读ぴ娫挕分休d有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福州太守蔡君謨,為慶賀上元節(jié),命令老百姓燃燈七盞。有個叫陳然的人,特地扎了一丈多高的大燈,并在燈上寫了一首打油詩:
富家一盞燈,太倉一粒粟;貧家一盞燈,父子相對哭。風流太守知不知?猶恨笙歌無妙曲。
蔡太守觀燈見詩后,深為不安,隨即回衙并下令立即解除每戶燃燈上盞的強制性命令。
二是“尸諫”,《韓詩外傳》和后人收集及杜撰的《孔子家語》中有“尸諫”的記載,說的是衛(wèi)大夫史魚生前重視薦才,曾向衛(wèi)靈公多次舉薦蘧(qú)伯玉,辭退彌子瑕,但始終未被采納。他在臨終前叮囑兒子,將其尸體放在窗下。衛(wèi)靈公前來憑吊時,聽了史魚兒子的陳述,深為感動,承認過去拒諫有錯,遂重用了蘧伯玉,辭退了彌子瑕??鬃臃Q這種進諫方式為“尸諫”。
三是“兵諫”,就是用武力脅迫的方式進諫。歷史上有名的唐代“馬嵬坡”事件,就是這“兵諫”形式。憤怒的扈從軍迫使荒淫奢侈的唐明皇縊殺了寵妾楊貴妃,這種“兵諫”是大快人心的,是對楊氏兄妹弄權(quán)亂政的激烈抗爭。
綜上所述,古代“諫”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辭?!纷⒔猗賹Α爸G”的內(nèi)涵和外延沒有作較完整的概括。而新編《新華字典》對“諫”的注釋為:“舊時指規(guī)勸君主、尊長,使之改正錯誤?!边@里的“規(guī)勸君主、尊長”沒有像《辭海》注解①那樣硬說是“直言規(guī)勸”。顯然,新編《新華字典》對“諫”的注解寬泛得多,恰當?shù)枚啵耙?guī)勸”的方式可以是“直言”的,也可以是“婉言”的,合于古代“諫”的方式。
(作者單位:東莞虎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