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聽了一節(jié)初中的作文公開課。授課教師結合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課文,指導學生學習描寫家鄉(xiāng)的秋景。課的一開始教師帶領學生回顧了教材中三個寫景的精彩片段,并總結出進行景物描寫的四個方法。接下來讓學生運用這四個方法嘗試寫片段,寫好后將學生的片段進行展示,學生自評互評,教師點撥,好不熱鬧??墒钦故镜膶W生習作中卻少有讓人眼前一亮的精彩語段,泛泛而談的較多。
應該說這位教師的教學基本功還是很扎實的,準備也相當充分,但就是課堂的效果不太令人滿意。這讓我聯想到自己曾經也有過類似的問題: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作文課似乎并沒有起多大效果。
那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呢?思之再三,可能還得從教師身上找原因。許多教師教了多年作文,卻始終對作文的最基本而十分關鍵的兩個問題沒有搞清楚。
問題一:作文是什么。
《文心雕龍·情采篇》中說到:“故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辭暢:此立文之本源也?!眲③恼J為,寫文章首先要有思想內容,這好比文辭的經線,而文辭好比緯線;必須先定經線才能織上緯線。為文應該先有思想、情感、內容,再有文;為文者則應該首先修身養(yǎng)性,才會有好文章。學生的寫作并不完全等同于作家寫文章,但其中的道理卻是相通的。
我國著名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認為:“寫作就是說話,為了生活上的種種需要,把自己要說的話說出來。”這句話告訴我們:作文是表達的需要,是學習、生活的需要。對此,《語文課程標準》則進行了集中的表述:“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边@一表述確立了新的作文價值取向,我們可以把它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方面,寫作是為了表達和交流,是為了滿足我們適應未來生活的需要,這是寫作的外在價值;另一方面,寫作是學生認識自我的需要,通過寫作滋養(yǎng)自己的德性,陶冶自己的情操,啟迪自己的智慧,這是寫作的內在價值。
總而言之,作文不是“作秀”,不是無病呻吟,也不能是為寫而寫,一定要有感而發(fā),正所謂“情動而言形,理發(fā)而文見”。只有當寫作成為學生生活學習的需要,成為成長和發(fā)展的需要,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時,學生才不會怕作文,這時,作文的主體性才會真正發(fā)揮,作文水平的提高才有內在的動力支持。因而有些專家就說:寫作訓練不僅是學生智商的訓練,更需要情商的培養(yǎng)。
問題二:作文教學的本質是什么。
是知識理論的傳授,是寫作技能的培養(yǎng),當然,這些都不是??涩F實中,我們往往把作文課上成文學創(chuàng)作指導課,上成范文模仿課,試圖交給學生更多的“套路”、“技巧”、“公式”等,久而久之,學生必然出口說假話、套話、空話,落筆為“八股”,作文水平難以提高(雖然偶爾考試能取得不錯的分數)。眾所周知,許多名篇佳作都是質樸無華的無技巧之作。
真正意義上的作文教學,是教師為學生搭建自由寫作、交流提高的平臺,讓他們暢所欲言地表達所感知的生活,喚回他們對青春自主表達的話語權,展示他們與生活親密的接觸后最個性化的體驗。因此,教師和學生都要清楚地認識到,生活才是寫作的源頭活水,正如葉圣陶所言:“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又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潑地流不歇?!蓖瑫r,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少一點限制,多一點開放;少一點速成,多一點體驗;少一點立意高下,多一點真情實感;少一點求全責備,多一點鼓勵引導,這樣對學生作文的指導才真正有實效。
原本并不難寫的“秋天景色”,學生卻寫不出幾篇佳作,問題在于我們對學生的內在情感無所觸動,寫作的需求沒有激發(fā)。文章的粗糙往往是因為我們對生活觀察的不細致,體驗的不深刻。前面這節(jié)公開課之后的討論交流中,不少同志建議:上課前教師要布置學生到大自然中留心觀察一下,找到并記錄下對自己感觸最深的瞬間;課的一開始,教者要通過多媒體手段展示家鄉(xiāng)特有的風光,讓學生激活內心的記憶。這樣學生就可寫出自己眼中特有的家鄉(xiāng)風光了。
雖是簡單的一節(jié)課,但確實需要我們借此好好地反思一下,這對我們的作文教學將大有好處。
(作者單位:南京市六合區(qū)
橫梁鎮(zhèn)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