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詩人,但喜歡沐浴著春風,在春色中獨自靜靜地感悟生活。面對滿目春光,我總是不由得想起一位朋友。
退休那年,朋友患了不治之癥,醫(yī)生宣判還有4個月時間。他苦思冥想如何打發(fā)這4個月的光陰,最后決定利用這段時間好好親近與感受一下生命,與其等死不如把死置之度外,盡情享受一下生命。于是,他撕掉化驗單,帶足了盤纏開始了也許是最后一次的野外旅行。
時逢春末夏初。峨眉山、九寨溝、張家界、黃山、陽朔,他都去了。他不是去游山玩水,而是去與生命做心的交流。他遨游于山川大漠、溪流瀑布之間,過起“枕霞餐露、騎鶴聽松”的悠閑生活,完全陶醉在大自然中。就這樣,4個月開心的日子過去了,他依然活著。他回到家,去醫(yī)院檢查,病灶奇跡般地消失了,醫(yī)生的宣判居然失靈了,生命復活了!生命回歸,尚復何求?他再無什么不滿,從此更加珍惜每一寸光陰。直到今天,他仍健康地活著。
朋友的這段傳奇似的經(jīng)歷說明這樣一個道理:你親近生命,生命就親近你,你拋棄生命,生命就拋棄你。自我與生命之間總是可以溝通的,最近我又讀到一個故事:
一個屢遭挫折的人決定自殺,他來到曠野,挖了一個坑,好把自己埋葬,但發(fā)現(xiàn)周圍有點荒涼,便決定在周圍種上些花草樹木,誰知種著種著就不知不覺地愛上了園藝,乃至于醉心于其中,反倒忘了來此地的初衷本是為了自殺。他培植的奇花異草聞名四方,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人。有一天,一個小女孩指著他挖的坑問媽媽,這是什么?媽媽說,你問叔叔吧。這個原本想自殺的人被問得臉紅了,撒了一個謊,對小女孩說,這個坑是為植樹的,我這里有許多樹苗,你喜歡什么樹,就把樹苗放進去吧!小女孩高興地選了一棵自己喜歡的樹苗放到了坑里,埋好土,澆好水,一棵小生命就誕生了,女孩子高興得跳了起來,挖坑人也跟著笑了起來。
世界上從此多了一個園藝家,少了一個冤死鬼。
細想起來,親近生命,很容易做到,然而也很容易被遺忘或忽視,很容易心營他務而無暇顧及最該關心的問題。我們不妨趁著春天的大好時光親近生命,擁抱自然,細細品味,也許你會對人生產(chǎn)生全新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