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的一次印度之行讓法國人讓·弗朗索瓦茲·勒薩日決心重操家族行業(yè)。雖然讓·勒薩日從此定居在印度,但他已經(jīng)成為法國最受歡迎的刺繡商人。
在一棟刺槐叢生的黃色房子里,50多個身穿白色工作服的男子安靜地盤腿坐在屋內(nèi)的冷色燈光下,認真工作著,絲毫沒有察覺季風氣候帶來的降雨,也沒有注意到酷熱夏日里風扇發(fā)出的嗡嗡聲。他們都是為讓·勒薩日工作的繡工。
法國勒薩日刺繡家族的創(chuàng)始人是讓·勒薩日的爺爺,而他的父親至今仍是巴黎著名勒薩日刺繡坊的主人。讓·勒薩日一開始對家族事業(yè)毫無興趣,他曾在板球和賽艇領域都取得過輝煌成績。但讓這個44歲的法國人變得家喻戶曉的卻是他遠離法國后,在印度創(chuàng)立的瓦斯特拉卡拉公司所生產(chǎn)的華麗刺繡。
讓回憶說:“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在印度圣城貝拿勒斯遇見了一些印度繡工。那次相遇喚醒了我身上家族的血液?!比缃瘢尩耐咚固乩ɡ緭碛?55名繡工,他們都是這個領域里的精英。在我們無法想象的期限內(nèi),他們能僅用雙手和鉤針實現(xiàn)人們近乎異想天開的愿望,為博物館修補在別人看來已經(jīng)無法修補的瑕疵,為王室制作極其華麗的訂單。
每一筆訂單雖然都是獨一無二的,但也遵循著刺繡業(yè)永恒不變的慣例:先在透明紙上用鉛筆繪好要繡的圖樣;然后繡工們縫合透明紙,為了能在上面穿孔;還要把它固定在繃架緊繃的布料上,這種繃架重達120公斤,寬6米;隨后在透明紙上涂一層粉筆末,這不是一般的粉筆末,它是一種混合了阿拉伯樹脂和以酒精為主要原料的固定劑噴霧,這樣穿過透明紙的粉筆末就能讓圖樣留在布料上。這種幾千年來的傳統(tǒng)做法一直延續(xù)了下來。做好這些,接下來就是一場與時間的競賽了。讓說:“一個繡工每小時能繡2到5平方厘米,具體取決于他繡制的素材?!?/p>
對于為什么選擇在印度,而非法國繼續(xù)家族事業(yè)的原因,讓解釋說:“其實我并沒有抱著刺繡工業(yè)是法國還是印度的想法,因為它本身是波斯傳過來的,但是我把法國和印度刺繡品的特色糅合在了一起,這使我們公司的刺繡品有了無與倫比的優(yōu)勢。法蘭西是一個喜歡嘗試新東西的國家,而印度恰恰非常忠實于保持它的傳統(tǒng)和平衡。所以我想到了把兩者結(jié)合起來,優(yōu)劣互補?!?/p>
這確實行得通,全世界的訂單蜂擁而至:美國、法國、摩洛哥的富豪和無數(shù)著名的室內(nèi)裝潢設計師都迫不及待地打電話給勒薩日。要想完全做出顧客想要的效果,不是一下子就能成功的。讓需要產(chǎn)自里昂的金線,印度古吉拉特邦的銀線,巴黎的亮片,意大利的毛料,印度齋普爾的寶石,加爾各答的酒椰和摩洛哥的羊毛。每個階段還要根據(jù)顧客的傳真或郵件一步步地修改完善。一般情況,讓的團隊都能在兩個月的時間內(nèi)完成顧客的需求。
讓向我們回憶了自己公司成長的過程?!拔覀兊牡谝还P重要訂單是幫摩納哥公國位于蒙特卡洛的加尼爾大劇院制作一件劇院創(chuàng)建之初的裝潢復制品?!弊寣Υ松跻詾楹溃爱敃r我們手里只有一張舊照片,但我們卻僅用了6周的時間就重現(xiàn)出照片當年的裝飾。”接下來他們用64種不同顏色的彩繪線翻新了法國著名的沃勒維孔特城堡內(nèi)的裝飾。而在成功地完成了摩洛哥王宮里繡有1.7萬顆水晶石的巨大帷幔后,盧浮宮決定讓瓦斯特拉卡拉公司負責路易十五王冠刺繡的修補。
相對于印度其他領域里的工人,瓦斯特拉卡拉公司的155名繡工所享受的社會保障福利算是非常優(yōu)厚了。他們的天賦每月能為他們賺取500歐元的薪水,而93%的印度人月工資才60歐元。他們還享有醫(yī)療保險和個人退休金,除此之外,公司還給他們補助幫助償還債務,為他們的孩子提供助學基金。印度政府也因此準備正式向讓·勒薩日這位法國人致以謝意。
讓說:“印度繡工們對他們3000年傳統(tǒng)的忠誠對我創(chuàng)立瓦斯特拉卡拉公司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瓦斯特拉卡拉,在梵語中意為紡織藝術(shù)。我當時就明白自己想在這里度過余生。是印度激勵了我重返家族刺繡事業(yè),讓我有幸為家族歷史掀開新的篇章?!?/p>
[譯自法國《費加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