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始于他們在生活實踐中對自然界的認識,而不是單純對書本知識的記憶和接受。因此,必須關注學生原有生活經驗對科學學習的影響,并借助各種教育手段,引導學生認識原有生活經驗的局限性,主動建構科學知識,學習科學方法,發(fā)展科學探究能力,培養(yǎng)科學態(tài)度、情感與價值觀,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
一、學生原有認知的特點
科學要研究各種自然現(xiàn)象,并尋找它們相應的答案。每個小小的疑問都有可能引發(fā)科學的發(fā)現(xiàn)。初中學生在學習科學之前,已經有十多年的生活經驗,接觸了許多形形色色的自然現(xiàn)象,在他們頭腦中已經有了許多與自然現(xiàn)象相關的經驗。這樣的經驗起源于學生長期、大量的對日常生活的觀察與感知。學生在自發(fā)狀態(tài)下形成的這些經驗,可能是對某些自然現(xiàn)象的正確理解,也有可能是對某些自然現(xiàn)象的錯誤理解。他們對看得見、摸得著和日常生活經常接觸到的事物形成較多的認識,而對那些比較抽象的知識認識很少。
這些認知在學生大腦中逐漸深化發(fā)展并構建成概念的過程中,可能完全是自發(fā)的,僅憑自己的感性經驗進行構建,所以學生各個層次上的認知是分裂的,沒有嚴密的體系;由于學生的已有認知是學生在大腦中已形成的模式,且在長期的生活經驗累積中又被強化了,加上學生自發(fā)狀態(tài)下的思維簡單粗糙,因此學生頭腦中的這些認知是極其穩(wěn)定的;學生的已有認知還具有隱蔽性,由于學生已有認知是潛移默化形成的,因此它以潛在形式存在,平時并不表現(xiàn)出來。當遇到科學的概念時,學生馬上會聯(lián)想到他們頭腦中已有的認知,或用科學知識去解釋問題時,這些認知也會表現(xiàn)出來。
學生各個層次上的已有認知都是學生自己的精神財富,這些財富是他們生活中更進一步認識事物的基礎,更是學習科學和進行思維活動的基礎材料。
二、學生的原有認知對科學教學的影響
學生有著自己對自然、社會和他人的感性認識,在學校所學的新知識需要借助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才容易被學生接受,變成學生自己的知識。學生原有的認知是學習的基礎,知識或信息的獲得是學生通過新舊知識經驗間反復的、雙向的相互作用過程而建構成的,不是簡單由外部信息決定的。外部信息的輸入如果沒有主體已有的經驗作為基礎,這種信息對于學習主體來講,是毫無意義的。
學生的原有認知可分成兩種情況。一種是學生的原有認知基本正確,但未形成科學的概念。對此,教師可在為學生提供相關的知識之后,再用相關的實驗引導。比如學生對密度概念的形成過程,學生的原有認知是對不同的物質有輕重的概念,這樣的認知還需要完善,教師可引導學生并組織學生進行實驗,使原有認知完善為“物體的質量跟它的體積有關;物體的質量跟物體的種類有關”。然后創(chuàng)設情境,分析討論,歸納實驗結論,引出密度概念。這樣,學生不僅能理解密度概念的形成過程,還體驗了密度概念的形成過程。另一種是學生的原有認知在學生的頭腦中已經有了相當長的發(fā)展時間,而且形成了系統(tǒng)的卻并不科學的概念。比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吹借F塊在水中會下沉的現(xiàn)象,于是就在頭腦中形成了鐵塊在任何液體中都會下沉的認識。當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時,遇到鐵塊會漂浮于水銀面上時,許多學生不相信,認為這是個騙局。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必須努力促使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部分解體,建立新的科學認知結構。這種情況下雖然學生已有的認知與科學的認知產生了矛盾,但也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合理應用學生的原有認知
面對學生已有的認知體系,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原有的認知,積極進行教學活動,使課堂達到和諧。
(一)從已有正確、分裂的認知到科學認知
初中學生已有十多年的生活經驗,自己對自然現(xiàn)象、社會現(xiàn)象、他人和自己已有感性認識。其中有正確的認識也有片面的或是錯誤的認識,但絕大部分是沒有嚴密的體系,是分裂的,而且還具有隱蔽性,當遇到相應的情境時它會顯現(xiàn)出來。教師要使學生的原有認知提高到形成科學認知體系,首先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相應的學習情境使學生原有的認知表現(xiàn)出來,再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對已有的認知加深并且重新認識,把原本分裂的認知聯(lián)系起來。
例如“走向成熟”一節(jié)的教學,教學的主要內容是了解青春期發(fā)育的特點和青春期的身心健康,通過體驗學生自身的生理變化來了解青春期人體的外表變化、生殖器官的發(fā)育和成熟以及內臟器官功能日漸健全,正確認識月經和遺精。初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發(fā)育階段,所以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原有認知,由學生從自己和同學的身上感受和觀察到某些變化(身體變化、心理變化),引導學生總結青春期發(fā)育的特點,討論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怎樣才能保證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這樣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加深他們對青春期心理變化的了解。
(二)從片面的甚至錯誤的認知到科學認知
學生帶著生活經驗進入科學課堂,這是正常的。關鍵是教師要了解學生大腦中存在著哪些生活經驗,并努力把它們轉換成科學的認知,從而能成功地避免錯誤認知的產生。因此,教師在開始教學之前要通過一定的方式,如提問、問卷調查和試題測試等,去深入了解學生已有的認知情況,然后策劃細致的方案使片面的和錯誤的認知轉換成科學認知。
首先,要有針對性地選擇具體的事例或現(xiàn)象,讓學生用自己已有的認知去對這些具體的事例或現(xiàn)象進行解釋,使他們產生認識上的沖突,也就是已有的認知與當前面臨的問題產生矛盾,從而使學生意識到有改變自己原有認知的需要。其次,要通過教師的引導或實驗的演示,讓學生自己對已有認知進行加工,從而形成科學的認知,并把科學的認知應用到其他具體的事例或現(xiàn)象中去。當學生利用新的科學認知解釋得到許多成功經驗后,他們便會更正原有的片面或錯誤的認知,形成科學的認知。
例如在“牛頓第一定律”一節(jié)的教學中,學生對運動和力之間的關系有種錯誤的認識,即認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為改變學生的這種認知可這樣進行教學:
將小車輪子朝上放在桌上。
問題1:“怎樣才能使小車運動?”
問題2:“持續(xù)推動小車,小車將會處于什么狀態(tài)?”
問題3:“你認為小車運動的原因是什么?”
此時,大部分學生根據(jù)生活經驗會得出:小車運動必須要有力來維持。
將小車正放在桌上,用手推動小車達到較大的速度時,手離開小車。
問題4:“此時手對小車有力的作用嗎?”
問題5:“小車為什么仍然運動?”
此時,學生會產生認識上的矛盾,并會進行積極的思考。繼續(xù)實驗,讓小車從斜面上同一位置滑下進入水平面,分別在水平面上墊毛巾、紙板和玻璃,觀察現(xiàn)象。
問題6:“假設水平面再光滑些,重復實驗,小車的運動情況會如何?”
問題7:“水平面如果絕對光滑,小車將會處于什么狀態(tài)?”
問題8:“根據(jù)實驗和假設,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最后列舉常見的現(xiàn)象:如足球運動員踢足球,球由靜止變?yōu)檫\動;守門員接球,球由運動變?yōu)殪o止;足球運動員用頭頂球,改變了足球的運動方向。引導學生分析。
問題9:“這些現(xiàn)象能說明什么?”
學生對物體的運動和力之間的關系已經有生活經驗,在這節(jié)課之前他們對此深信不疑。如果教師采用直接介紹或講授運動和力之間的關系,使學生改變原有對運動和力的認識,那么教學效果可能不會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