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的品相通常被稱為“書品”。在古籍收藏中,書品也是很重要的,首先要求是齊全,不能缺冊缺頁,如果缺冊缺頁,那價值就大打折扣了。此外,也很講究有無污漬、蟲蛀、書口有無開裂等,蟲蛀如果不傷字則尚可,一旦傷字及傷字較多,也會降低書的價值。
書的品相對價格的影響頗大,試舉一例,如去年底中國嘉德曾上拍一套清代探花、書法家王文治的《夢樓詩集》,清乾隆六十年(1795)的刻本,6冊,屬清三代的精刻,加上是書法大家的詩集,賣點很好,只是書品不太好,拍賣行給的破損定級是四級破損,即有輕度霉蝕、鼠嚙、燼毀、絮化、口開現(xiàn)象之一者。故只成交3360元。
當(dāng)然,古籍總是珍稀的,具不可再生性,有些古籍流傳甚罕,留存至今已屬難得,即使是殘本,也是很有價值的,齊全的話就更貴重,價格也高得多。故殘缺者,亦應(yīng)寶愛,齊全者,更要好好存放,勿使受損。
拍場上有時候出現(xiàn)同一書、同一版本但成交價大不一樣的情況,這除了與品相相關(guān)外,當(dāng)然還受其他因素影響。比如紙張不一樣,價格也不同。通常白紙比竹紙貴,竹紙發(fā)黃,且易脆,而白紙悅目。如果是白棉紙就更好,又韌又軟。而就算同是一種紙,紙張的大小、也就是整本書的開本的大小,也會影響價格。開本大的,天頭地腳寬,給人賞心悅目之感,價格也就高些。天頭地腳,本是為方便讀者在書上題跋、批注而留的空白,在近現(xiàn)代的木刻書籍中流行用紙寬大,使天頭地腳寬廣,美觀大方,成了一種線裝書審美時尚,直到今天。同一板所刷印出來的古籍,由于初印后印的不同,價格也不同,初印本珍貴難得。古籍的書板,每印刷次,都會有輕微損耗,印到了后期,字體已模糊,看起來就不清爽了,有的板還開裂,甚至缺失,后人要補刻板片,成了補版或遞修版,就更遜之。而初印本,筆畫清晰,故向來受藏書家注重。但一般來說,古籍的后印特征整體比較明顯,才定作后印本,而不會輕易給扣上“后印”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