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國家和地方政府對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視和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強,地方稀有劇種的生存與發(fā)展問題成為戲劇界熱議的內(nèi)容。河南太康道情戲的源起及發(fā)展軌跡,以小見大地展示了中原大地厚實而又靈動的別致文化意蘊,且在近代地方小劇種發(fā)展史中也頗具代表性。
道情的主要活動地區(qū)是河南省太康縣,因此常被稱為“太康道情”。太康縣位于河南省東南部,自古為南北交通要道,歷史悠久,文化綿長。至明清時期,太康道情發(fā)展達到鼎盛,此地一度被譽為“戲曲之鄉(xiāng)”,其獨特的戲曲聲腔藝術表演體系,就在此時成熟完善。
按照道情歷史發(fā)展的順序,先后大致出現(xiàn)了四種體裁形式——古代詩詞體裁的道情、宣揚道教宗旨的“唱曲道情”、民間曲藝道情和舞臺表演藝術道情。
道情的發(fā)端
南北朝大詩人、文壇宗師、太康人謝靈運依照古代道情的體裁,撰寫了《述祖德詩》,“拯溺有道”,主要講述“道義”、“情理”內(nèi)容?!兜狸啊贰敖?jīng)解注疏”章句寫道,“道義”、“情理”“……述以道之經(jīng)窯、情以經(jīng)解,合一乎而詠之,曰道情”(《清康熙三十六年太康縣志》)。
此后,詩詞體裁的道情逐漸被道家演繹成以道教故事為題材的道曲樂歌,又稱“唱曲道情”,最早始于唐代的《九唐》、《承天》等道曲。元代道教繁盛,大量儒士文人投身文藝,道曲樂歌形式的唱曲道情不斷發(fā)展,形成了固定格式和詞格、依曲牌填詞、宮商協(xié)和的獨立曲牌音樂體系。元代《散曲》中的曲牌體道情,多數(shù)為按譜填詞。
元代唱道情者,皆歸屬“丘祖龍門派”弟子(丘祖,丘處機,為道教全真派“全真七子”之一,后創(chuàng)立“全真龍門派”)?,F(xiàn)選錄《太平樂府》中所載“曲牌聯(lián)套體”,可見當時的曲牌與詞文面貌——
[引]
引的是白鹿云鶴,白云水鄉(xiāng)那塔兒不到。
七、三、三、四、六、七(注:指唱詞的字數(shù))
[醉春風](文詞省略)
六、六、七、五、一、一、四、四、四.(完)
[迎仙客] (文詞省略)
六、六、七、六、三、四、六.(完)
[紅繡鞋] (文詞省略)
七、七、九、九、六、六、八.(完)
[滿庭芳] (文詞省略)
七、五、八、十、七、十、十、六、九、五.(完)
十、九、十、八、十、七、四、四、四.(完)
緊接兩段[煞]
[尾]:詞格為八、七、十、九結(jié)束。(文詞省略)。
道曲樂歌形式的唱曲道情,曲調(diào)和詞文較長,民間流行傳唱不易。到了清代,唱曲道情已“久失其傳”,僅存幾個衍變得比較俚俗化的[耍孩兒]、[清江引]等曲牌。
曲藝道情的演變
曲藝道情由唱曲道情演繹而來,其衍變軌跡的主要特征是逐漸取代冗長難懂、不易傳唱的唱曲道情,使道情更為俚俗化。明清時期,曲藝道情已成為道情的主導形式,藝人用漁鼓、簡板伴奏說唱,題材多為民間故事。
早在南宋時,在唱曲道情中就已開始出現(xiàn)采用擊節(jié)樂器為伴奏的新形式,這可視為曲藝道情的雛形。最早使用的擊節(jié)樂器,是約二尺多長,用兩面竹片束在一起拍打的“拍板”,后來采用漁鼓、簡板等伴奏樂器。元雜劇《岳陽樓》、《竹葉舟》等劇目中,均有穿插演唱,因有漁鼓伴奏,故也有人把此類道情稱為“漁鼓”(中國戲曲音樂集成編輯部《中國戲曲音樂集成?河南卷》(下),中國ISBN中心1993年7月出版)。
太康的曲藝道情,十分興盛?!爸T多無業(yè)之游民籍消清倦,指諸姬家,探其罷浴余,演說道情章回,略熟《西游記》、《仙人傳》、《包公案》等,既挾持漁鼓,走村串巷、俚俗賣唱”(羅揚主編《中國曲藝志·河南卷》,中國ISBN中心1995年出版),寥寥幾句,生動描繪出清末民初太康曲藝道情的盛況。那時的曲藝道情,有漁鼓書、漁鼓墜、鼓兒詞、穎歌柳等不同的類別,演唱形式有一人、雙人或三人不等。據(jù)《清稗類抄》載:“道情樂歌詞之類,亦謂黃冠體,蓋本道士所歌,為離塵決俗之語者,今俚俗之鼓兒詞,有寓勸戒之語,亦謂唱道情。浙江、河南多有之,以男子為多,而鄭州則有婦女唱之者,每在茶社、手搖鐵板,口中喃喃然?!?徐珂《清稗類鈔》第九冊藝術類,中華書局1984年11月第一版)此時還出現(xiàn)了孫門、高門、楊門等三個唱曲道情派系。孫門弟子董明德(1861-1934)是一位酷愛道情的文人,他對于道情的傳抄曲目能自吟自詠,善于自編唱詞及劇本,收徒二十余人,其作品題材新穎,詞句生動,廣受歡迎,是太康曲藝道情的代表人物。
值得關注的是,這一時期的唱曲道情出現(xiàn)了開拓革新的苗頭,發(fā)展出“玩會班”的道情形式,約有五至七人圍繞桌子一圈,按角色人物分工,隨伴奏樂器進行群口演唱,頗受觀眾歡迎。時隔不久,太康周邊的各地道情藝人相互效仿,一時改變了太康道情單口說唱為主導的局面,將太康道情的發(fā)展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道情戲曲的發(fā)展
太康道情戲曲,作為舞臺藝術表演所特有的道情戲劇體系,呈現(xiàn)為一種地域特色濃郁的地方小劇種,距今約有140余年的歷史。在經(jīng)歷了140余年的滄桑起伏后,道情戲曲目前留下了傳統(tǒng)劇目70多部、現(xiàn)代劇目40多部。
相傳在清道光23年(1844年)前后,由安徽界首、毫州一帶流入太康諸多道情名人,他們以文志道(藝名“一聲哼”)、龔德成為首,與當?shù)氐狼橥式M成了第一個道情班,在豫東南演出,頗有聲望。太康道情藝人見后,爭相效仿,紛紛舉辦科班、班社,坤角學員和女伶也開始增多。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太康境內(nèi)的本土道情班達十余個,并帶動了周邊幾個縣的道情班社的盛行,太康再次成為“道情之鄉(xiāng)”。在這一時期,太康道情完成了由曲藝到戲曲的轉(zhuǎn)化。
道情戲曲的唱詞通俗流暢,曲調(diào)委婉低吟,聲腔多加花腔襯字與靈活功妙的“彈舌音”(得兒哎哎…啊荷盈),唱腔音樂形象豐富,少有道白,擅長細膩深刻地表達人物思想感情和內(nèi)心活動,人物形象妙趣橫生,具有字多腔少、一唱到底的藝術風格。
在上世紀前中葉,太康道情戲曲遇到了劇目內(nèi)容陳舊,演出形式和音樂伴奏單調(diào),行唱間由于沒有音樂過門而造成唱時過長、演員嗓音嘶啞等等發(fā)展瓶頸,導致聽眾逐漸流失,一度呈現(xiàn)出衰落趨勢。新中國成立后,太康道情戲曲出現(xiàn)了較大發(fā)展,太康縣道情劇團在1957年2月正式成立,在保持道情傳統(tǒng)聲腔特色基礎上,增加了過門音樂、打擊樂、鑼鼓程式、鼓腔過門等音樂要素,使唱、念、做、打等諸多程式更加完美。1972年9月劇團首次創(chuàng)作新唱腔,實行定腔定譜,按配器總譜分聲部伴奏,極大地豐富了道情音樂。此后,《勸鄰》、《雞婆殺雞》等數(shù)十個劇目陸續(xù)參加省級以上匯演,多次獲全國和省級表彰,《勸鄰》、《前進路上》等劇目還被人民唱片社灌制唱片。劇團還扎根鄉(xiāng)土文化,弘揚時代主旋律,自編自演了反映新時期農(nóng)村生活題材的佳作三十多部,如宣傳《土地法》的《算算這筆賬》,宣傳計劃生育的《五夫臨門》,倡導破除封建迷信的《婆媳算卦》等,均為雅俗共賞的好戲。
近20年來,太康道情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锻踅鸲菇杓Z》1992年在全國展演中榮獲八個大獎,太康道情劇團被文化部命名為“天下第一團”;《富裕之后》2001年榮獲全國第十一屆“群星獎”大賽金獎、全國人口文化獎。太康道情劇團還多次應邀進京獻演,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和高度評價以及首都觀眾的好評。筆者相信,隨著國家對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日益重視和大力支持,有著悠遠歷史背景和濃郁鄉(xiāng)土色彩的太康道情,將繼續(xù)煥發(fā)青春活力,演繹出更多反應時代特質(zhì)、屬于草根百姓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