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享受音樂
兩千多年過去了,“聽不懂”音樂這個事好像一點兒也沒變?!耙魳泛涡琛?,大家閉上眼睛,打開耳朵,享受音樂的美,別管什么懂不懂的事?!边@是從事音樂心理學、美學教學與研究工作多年的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授、副院長、科研處處長周海宏,在山西省舉辦的一場名為“走進音樂的世界”的講座上的發(fā)言。
“我們曾經(jīng)做過一次關于音樂的調(diào)查,其中一項是,問如果你不喜歡嚴肅音樂,原因是什么?其中,‘聽不懂’占了最大比重。有時候趕上電視臺有嚴肅音樂、高雅音樂、古典音樂、經(jīng)典音樂這樣的節(jié)目,趕快就換臺。多聽一會兒都會有人說你裝相。很多人都有這個經(jīng)歷?!?/p>
“其實那些搞音樂的人他們也聽不懂音樂,”周海宏踢爆內(nèi)幕:“曾有一位中央音樂學院的老師說他根本什么也聽不出來,我說那怎么辦?他說我必須得瞎編。和我們一樣,聽不懂不是聽眾的欣賞水平差、缺少音樂細胞,而是因為音樂不能直接傳達視覺性和語義性的內(nèi)容?!?/p>
隨后,周海宏放了兩段音樂請臺下聽眾為空調(diào)廣告選擇配樂,臺下立即異口同聲選擇了第二段。因為“第一段音樂深沉,‘深’是物體的高度,‘沉’是物體的重量,適用于《法制進行時》這樣的欄目?!彼哉f,聽眾聽不懂,只能說明作曲家寫得不好。
“而且,統(tǒng)治聽眾多年的大部分樂曲解說都是解說者自己的主觀想象。我很負責任地告訴大家,音樂內(nèi)容解說非編即抄。比如,貝多芬創(chuàng)作《月光奏鳴曲》這首曲子時只有編號,沒有標題,后來標題是一個小編輯加上的。他的很多作品都是這樣。”同時,很多作曲家也參與縱容了這個編造的行為?!坝腥苏f這個作品該交了,還沒標題。經(jīng)常是他寫曲子,我寫標題。有時候沒機會聽也能寫,一般起一個抽象的,一個字‘訴’,訴啥?訴啥都行。上次一個德高望重的大作曲家起了一個標題,兩個英文字,‘YY’,其實就是‘音樂’拼音的首字母,但他說還可以代表‘陰陽’‘音韻’,那還可以說成是‘醫(yī)院’呢?!?/p>
周海宏又分別放了奧地利音樂家克勞斯和世界頂級鋼琴大師古爾德演繹的莫扎特的《土耳其進行曲》,前者激昂,節(jié)奏就像一隊輕騎兵在前進,而后者則輕快得像“小白兔進行曲”。就連演奏家對同一作品的理解都千差萬別,何況普通聽眾。所以,音樂理解無所謂對錯,各花入各眼,這是音樂的特征,也是音樂的魅力所在。
“聽不懂”和“理解錯誤”將大批人推出了音樂藝術的大門外。音樂理解無需正確,體驗重于理解,只要覺得好聽、舒服或音樂中有你的內(nèi)心感受,這才是最核心的價值所在。
所以,周海宏認為,只要享受音樂,別去管能不能聽懂。
以調(diào)適的態(tài)度欣賞音樂
人們往往在感覺層面上不能接受嚴肅的音樂,是因為不習慣。就像美食一樣,百味俱全,有的人愛吃榴蓮,卻喝不了北京的豆汁。這是因為人們普遍認為嚴肅音樂音調(diào)怪異。眾所周知,西洋樂是由1234567構成,而中國傳統(tǒng)音樂只有“宮商角徵羽”5個音符,缺4、7。所以不唱4、7,就能唱出中國調(diào)來,鋼琴上只彈黑鍵,不彈白鍵就能彈出地道的中國味來。日本傳統(tǒng)音樂也是五音,少2、5,所以常唱6、7,就能唱出日本風格來,《地道戰(zhàn)》里鬼子進村的曲子不就是6764343。在樂理上,3、4和1、7之間是半音關系,其他是全音關系,中國沒有辦法構成半音關系。
人們不愛聽不能唱的東西,不愛聽太低、太弱、變化太細微或太高、太吵鬧的音樂。理論上,人能感受20赫茲以上2萬赫茲以下的音樂,但實際上只對一小部分比較敏感,其余是需要感知能力訓練的。比如兒童喜歡反差大、鮮艷的東西,所以兒童用品往往顏色鮮明。初看外國人覺得長得都一樣,原因就是看得少。太慢的音樂,感覺特別沉悶,對人注意力的保持能力要求高,而這種能力也是隨著年齡在提升。
其實這只是習慣的問題。每個人生長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碰上不一樣的就不適應。原來說啤酒是馬尿味,多接觸就習慣了,而現(xiàn)在仍有許多人不喝洋酒,這就不是習慣問題了,而是態(tài)度問題:缺少調(diào)適的態(tài)度?!拔野颜{(diào)適的態(tài)度列為幸福最重要的要素并把它上升到藝術層面。調(diào)適就是調(diào)整自己以適應環(huán)境,態(tài)度要有轉變。調(diào)適會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變化。所以,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上的同伴,一定要有這種調(diào)適的態(tài)度?!敝芎:暾f。反映在周海宏身上,就是他一面批評通俗音樂,但不忘為流行歌曲搖旗吶喊。他認為,一個健康文明發(fā)達社會的藝術應雅俗共存。
“音樂治療”
如果馬路的地下通道正在播放馬思涅溫馨舒緩的《沉思》,欲行搶劫的歹徒這時一定出不了手,音樂不能讓他改邪歸正,但可以干擾他的情緒;晨起還在半夢半醒間,就播放輕快的泰勒曼《巴黎四重奏》伴隨你洗漱,清爽的一天馬上就開始了;下午4點,腦袋累了,還要加班,這時就要聽羅西尼的《威廉·退爾》序曲,振奮精神后再度斗志昂揚地重新投入工作;而當你因工作失誤,上級怒氣沖沖地馬上要沖進你的辦公室斥責你時,就趕緊放上喜氣洋洋的《步步高》。
研究證明,音樂通過影響人的情緒進而影響人的行為,而聽覺環(huán)境是對人的情緒影響最大的環(huán)境。
有實驗證明,人高度集中精力大概可以持續(xù)8到12秒,所以,在工作和學習、開車過程中,聽音樂可以減緩神經(jīng)疲勞,提高工作效率。當然什么時候聽,聽什么也很重要。大致原則是智力投入越高,音樂應越柔和,反之就越激越?!耙魳分委煛庇幸粋€“同步性”原則,即音樂要和當前心情保持一致,逐漸把人帶到想要的情緒狀態(tài)下,人會有一種靈魂被按摩的感覺。
中國音樂美學家青主曾說過“音樂是人類靈魂的避難所”。在繁雜、喧囂的社會生活中,人越來越需要一個獨屬于自己精神的空間,音樂正是這樣的藝術,世界上沒有一個藝術能像音樂這樣給人如此自由、如此廣闊、如此自我的精神空間。周海宏說,現(xiàn)實生活豐富多彩,需要也多種多樣,僅有通俗音樂還不夠,如果你現(xiàn)在沒有豐富體驗的需要,不是你不需要這樣的音樂,而是你沒有感受到音樂的力量。如果你說沒有時間聽音樂,那無異于你沒有時間享受生活。
當然,任何事物都有兩面,音樂對人的消極影響也不容小覷。如今的裝修都使用玻璃、石材、不銹鋼這些高硬質(zhì)、高反射的材料,大街上嘈雜的噪聲很容易讓人心情煩躁,所以周海宏呼吁應禁止在公共場所播放垃圾音樂。
找回感性能力
一位自幼習從周海宏的學生,不僅學鋼琴,還學小提琴,同時還報了奧林匹克數(shù)學班、作文班共6個輔導班,加上作業(yè),孩子幾乎沒有自己的時間。這樣的家長通常還是以愛之名,希望孩子將來能幸福。金秋10月的北京香山,學校組織孩子去爬山。對于漫山紅似火的樹葉視而不見,卻全在抄寫樹名以備寫作文用,家長和老師都高興:旅游都不耽誤學習。“當你要求孩子凡是與學習無關的東西都不做時,他失去了什么?我的回答是,你剝奪了他感性能力的發(fā)展機會。”周海宏所說的“感性能力”就是視、聽、嗅等所有感覺能力的總稱。
“我們的感覺因為感受而敏感,如果忽略了感性能力的發(fā)展,人就會麻木,體會不到幸福,人生將會枯燥乏味。作為一個完善的人,不僅要有獲得幸福條件的能力,還要有體驗幸福感受的能力。”在中小學停課先停音體美,因為高考不考?!吧洗卧谏綎|講課,一個資產(chǎn)過億的女老板說她丈夫可以想買奔馳買奔馳,想買寶馬買寶馬,全世界想去哪兒抬腳就能走,可他就是覺著沒意思,不想活了。我認為他是膩透了吃喝玩樂那些簡單的感官愉悅,缺少文化藝術的享受和精神追求。臺灣著名漫畫家朱德庸的《一無所有》就是揭示這個問題:別人都覺得我擁有所有人所沒有的,我還是覺得一無所有。有一天我一個人生活,這才發(fā)現(xiàn)真的一無所有,這時我才明白,其實我什么都有,只是我沒有感覺。”
周海宏認為,一個人必須要把自己的成就轉化為感受,把自己的財富還原成體驗。
音樂改善國民素質(zhì)
中央音樂學院圖書館辦公室的電話轉接器的音樂十分難聽,但就是如此拙劣的產(chǎn)品由工程師設計出來拿給廠長,廠長組織生產(chǎn),最后顧客買回來裝上。“這說明全社會普遍感覺麻木?!?/p>
周海宏買了一個德國產(chǎn)的電子門鈴,價錢比普通門鈴貴,但設計中有個小錘子,一摁,聲音清脆悅耳?!盀槭裁丛敢饣敲炊噱X買一個小錘子?因為好聽,”周海宏說:“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等這些不文明行為,就是國民不太重視感性,有感性素養(yǎng)的人不僅感性能力強,而且感性的要求高,追求美好,不能容忍惡劣。”
理性,情感,感性,缺一個都不能稱其為健全人。尤其是感性教育在中國的傳統(tǒng)教育中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這就造成了國民普遍缺乏感性素養(yǎng),對惡劣的環(huán)境麻木不仁。周海宏是第一批進入國家大劇院的聽眾,在入口走廊處密布著黃色的警示帶,因為那個地方的小臺階已經(jīng)在幾分鐘之內(nèi)絆倒了好幾個人,后來不得不拆掉重做?!耙驗樵O計師、工程師這些精英階層感性素質(zhì)低,小小的疏忽造成了巨大的浪費。而且他們工作越努力,破壞就越大。為什么只注重經(jīng)濟增長,不注重保護環(huán)境?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感性素質(zhì)低。如果環(huán)境在剛開始惡化時就能引起重視,會有那么多環(huán)境的災難嗎?”
經(jīng)濟在發(fā)展,但公民感性素質(zhì)沒有提高,一個社會的兩個輪子都在轉,但速度不一樣。“所以,大家一起來重視藝術,重視藝術教育,重視個人藝術素養(yǎng),這是一個關系到中華民族未來命運的一個全局性、基礎性的大問題?!敝芎:暾f。
小貼士:音樂會的規(guī)矩
音樂就是聽覺的藝術,就好比是耳朵的“美餐”,“一盤東坡肉端上來了,這里面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我怎么沒吃出來呢?不用管,吃就行,音樂也是。所以聽音樂會的時候不能有響聲,這是規(guī)矩。想咳嗽,憋著,音樂特別強時偷咳兩下,可以睡覺,打呼嚕不行,這是規(guī)矩。”
在聽音樂會時,常常拿捏不準什么時候該鼓掌,記住3條:“先看節(jié)目單,很多是套曲,如協(xié)奏曲3個樂章,大標題底下往往有小標題,你數(shù),一、二、三,基本上可以鼓了。還有5個樂章的樂曲,那就看動作,指揮家在最后一個動作結束時有一個特別明顯的放松,這時候鼓掌比較可靠。音樂大廳還有一個規(guī)矩,歌劇、舞劇、獨唱、獨舞、雙人唱,干干凈凈地結束,音樂沒有馬上跟上來,這個時候你一定要鼓掌,而且要鉚勁兒鼓,還可以跺腳、叫,顯得熱情。比如歌劇《茶花女》,女主角要在男主角唱一首詠嘆調(diào)后才能死,不行,觀眾要鼓掌,這女主角才能死?!?/p>
音樂會所有曲目演完后要熱烈鼓掌,要讓表演者返場再唱,直到觀眾席上的燈亮了之后才要離場。出席音樂會的著裝要按照最尊貴的人請你吃飯時穿的衣服為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