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落花詩》政治意識形成的原因:一、詩人在詩學上對詩歌“匡堆世教”的社會功用的強調(diào),及時“外周物理”、“情景相和”的美學境界的追求;二、明清之際士大夫獨特的政治情感與落花搖落、蕭索的物理特征的契合。最后通過文本解讀,對落花詩中蘊含的政治意識作以簡單的分析和概括。
關鍵詞:王夫之;《落花詩》;政治意識
中圖分類號:B2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387(2010)03-0197-03
長期以來,有一個問題是始終困擾著中國哲學研究者,那就是中國哲學的話語表達問題。話語表達表面上看只是一個語言的使用問題,實際上更涉及到研究范式、范疇體系、研究方法等諸多問題。
以往,中國哲學的研究者都是通過“以外觀中”的方式進行中國哲學的表達,即以西方哲學的話語體系來解釋中國哲學,即使是在強調(diào)階級斗爭的時代里,我們也是基本上沿用西方哲學的學術話語。久而久之,我們形成了一套新的中文學術話語體系,其中就吸收了大量的來自西方學術的概念、語詞。這種話語體系正成為當代中國人思考、論述的基本工具。但是這種西方式的敘述方式和敘事風格,是否能夠百分之百地揭示出中國固有的哲學精神和哲學韻味,則是大有疑問的。因而,在關于中國哲學“合法性”的討論中,有的學者就提倡“中話中說”,主張拒斥西方哲學的話語霸權采用中國固有的話語表述中國哲學的內(nèi)容。反對采用西方的哲學話語表述中國哲學。當然,這種主張的可行性也值得懷疑。一味排斥具有西方文化淵源的學術語匯,現(xiàn)代漢語的交流和表達功能將會十分有限。
那么,中國人應當如何繼承、發(fā)展民族的哲學和民族的思想?中國人應當如何敘述民族思想的歷史?仍然是我們擺脫不了的問題。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許多學人進行了探索。這其中主要表現(xiàn)在中國哲學史教材的編寫中。以前,攻讀中國哲學史的學生大多有這樣的感受。中國哲學史學科教材枯乏,不僅種類少,而且敘事方式也雷同。碩博士生考試基本上參考同一種教材。上個世紀60年代出版的由任繼愈主編的《中國哲學史》一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末甚至本世紀初還是許多地方學生的專業(yè)考試用書。這反映了教材甚至知識體系更新慢、知識老化的現(xiàn)實。而一門學科知識的更新和創(chuàng)新程度,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在教材的編寫中,《中國哲學史》更是如此。
進入21世紀,情況有了根本性的變化。目前《中國哲學史》教材已如繁花遍地、多姿多彩。無疑,這增加了學習和研究的選擇性,也讓讀者更多地體驗到了中國哲學的個性化表達。雖然目前教材的寫作水平參差不齊,質(zhì)量有高有低,但都體現(xiàn)了學界的一種探索傾向,即希望找到一種更確切、更合適的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表達方式和敘述模式。
在這種普遍性的中國哲學的話語探索實踐中,我們很高興地看到,宋志明教授新近出版的專著《薪盡火傳——宋志明中國古代哲學講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以下簡稱講稿。引文出處僅注頁碼。)該書在基本內(nèi)容、邏輯結構、邏輯進程、分析框架、人物評價等方面均與同類著作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說是對中國哲學史的一個創(chuàng)新性研究。
《講稿》的邏輯框架和結構完全突破了以往按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進程來描述作為思想上層建筑的哲學的發(fā)展過程的做法,也改變了按照朝代的更替來劃分章節(jié)的傳統(tǒng)編排方法,一方面依據(jù)邏輯與歷史相一致的原則,嚴格遵循哲學發(fā)展的邏輯,將時代思潮及代表人物的哲學思想演進的邏輯,歷史地、全面而系統(tǒng)地予以梳理、概括和闡述。另一方面,則依據(jù)系統(tǒng)論的解釋原則,將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看作是一個總的系統(tǒng),然后分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進行分析,使讀者對中國古代哲學既有歷史的了解,更有總體的、立體的了解。如全書分為總論、上編、中編、下編四大塊?!翱傉摗辈糠?,主要論述中國哲學的基本問題,主要內(nèi)容和精神韻味?!盎締栴}”章中,論述了“天人關系”作為中國哲學基本問題的理由?!爸饕獌?nèi)容”章中,則敘述了中國哲學的總體格局、發(fā)展階段、主要問題及儒、道、佛哲學的發(fā)展歷程?!熬耥嵨丁闭驴偨Y并說明了中國哲學的六大基本精神:自強不息、實事求是、辯證邏輯、以人為本、內(nèi)在超越、有容乃大。可見,總論部分運用系統(tǒng)論思維,從宏觀層面探討中國哲學形態(tài)的總體特征。
“上編”闡述原創(chuàng)期的哲學思想,主要包括先秦諸子百家的哲學。“中編”介紹發(fā)展期的哲學思想,主要闡述從漢魏到隋唐的哲學。“下編”介紹高峰期的哲學思想,包括宋至清初哲學。其中每一編中都以一章的內(nèi)容對該期哲學進行總體概述,如“原創(chuàng)期概述”、“發(fā)展期概述”、“高峰期概述”。這是從中觀層面分析和把握每一時段哲學的發(fā)展概況。其他對各個哲學人物的敘述和分析則屬從微觀層面把握和分析哲學具體個案。既有邏輯的敘述,又有系統(tǒng)的分析,既有動態(tài)的描述,又有結構性的分析。讀者讀后會對中國哲學有一個立體的、全面的了解。
《講稿》突出的創(chuàng)新點在于,它改變了以往純粹根據(jù)時間線索,依據(jù)朝代更替先后來敘述哲學史的做法,而是根據(jù)中國哲學作為一個獨特的哲學類型從初創(chuàng)、發(fā)展到高峰的順序進行敘述,這樣安排顯得有序而系統(tǒng),既顯現(xiàn)了整體上結構的嚴謹,又突出了部分即某時段哲學演進的規(guī)律。整體與部分相依相持、相得益彰。
《講稿》另外一個突出的特點在于,它提出了一系列創(chuàng)新性觀點。如作者提出天人關系問題是中國哲學的基本問題,并以此為線索來分析和敘述整個中國哲學發(fā)展歷程。作者認為,天人關系問題是貫穿中國古代哲學發(fā)展的全過程。各個時代對此問題理解和解決方式的不同以及理論重點的不同,決定了各個時代哲學形態(tài)的差異,在作者看來,先秦時期,哲學家把天人關系看成應然的合一關系,強調(diào)天道和人道應該是一個道,認為人應當取法乎道,建設一個理想的社會。兩漢吋期,經(jīng)學家繼續(xù)探討天與人應然的合一關系,但把理論重點從“人”轉到了“天”。魏晉時期,玄學家探討天人關系問題的思維方式有了很大的變化,他們從過程論轉到了本體論,把天人關系問題歸結為體用關系問題。從有宋一代開始,理學家繼續(xù)以本體論方式探討天人關系,進一步把體用關系轉換成理事關系問題。因此,“縱觀中國哲學史,幾千年來哲學家們最關心的問題就是天人關系問題。這一問題涉及宇宙論、本體論、知行觀、思想方法論、人生價值論等,可以說就是中國哲學中一個基本問題。”
另外,作者對中國哲學六大精神的總結,也體現(xiàn)了作者的獨特眼光,既立足于傳統(tǒng),又有時代精神的寫照。
《講稿》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它的通俗性。著作是在講義的基礎上經(jīng)過適當加工潤色而形成的,類似“話本中國哲學史”。以往某些中國哲學史教材,大都有二個弊端,一是引文太多。由于引文都是文言,引文太多就會讓讀者在文言和白話之間顛來倒去,破壞了行文的整體性和流暢性。二是學術話語太多。本來中國古代哲學的話語,對當代讀者來說就面臨著理解的艱難,再加上學術話語堆砌,對一般讀者來說,要理解中國哲學就需要突破雙重的難關?!吨v稿》則排除了這種流弊。他真實反映丁老師面對學生時娓娓敘談的生動場景。行文口語化和生活化,生動活潑、流暢自然。這無論對研究者還是初學者,省卻了許多閱讀上的煩惱。讀者能夠在輕松愉快的閱讀中,體驗中國古典哲學的智慧。
我們許多學人不是在為尋找合適的中國哲學表達方式而孜孜以求嗎?《講稿》的通俗化、大眾化敘事是一個值得借鑒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