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代中后期今古文之爭又被提起,而且多由<公羊)學者發(fā)起,劉師培作為古文派經(jīng)學家,通過嚴謹妁歷史考據(jù)恢復(fù)《左傳》學解釋(春秋)經(jīng)的歷史地位。努力將《左傳》的地位提琴至(公羊)、(谷粱)之上。
關(guān)鍵詞:劉師培;<左傳);<春秋);劉逢祿
中圖分類號:B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387(2010)04-0082-03
一、今古文之爭中的《左傳》
西漢時今文學昌盛,《左傳》的地位不如(公羊傳》。漢哀帝時劉歆要增立<左傳)等古文經(jīng)博士,占據(jù)主流地位的今文博士們卻認為《左傳》不是{春秋)經(jīng)的傳記。為此,劉歆專門寫了一篇<移讓太常博士書),駁斥今文博士“專己守殘,黨同門,嫉道真,違明詔,失圣意”,“保殘守缺,挾恐見破之私意,而無從善服義之公心”(<漢書,劉歆傳))?!皰犊忠娖啤?,也就是怕自己的章句學說被破壞,影響政治利祿的獲得。
東漢初期,韓歆上疏“欲為<費氏易)、《左氏春秋》立博士”,光武帝詔群儒議論。今、古文兩家學者產(chǎn)生了激烈辯論,今文家依舊唱著“《左傳》不祖孔子”的老調(diào),古文學者往復(fù)辯難,<左氏春秋)終于立為學官。遺憾的是,不久又廢去了(見(后漢書,范升列傳>、(陳元列傳))。到了章帝時,賈逵與今文博士李育,在“白虎觀會議”上激烈辯論<左傳)和<公羊傳)經(jīng)義的優(yōu)劣。到了漢末,今文學大師何休撰(公羊墨守)、(左氏膏盲)、(谷梁廢疾)三書,言(公羊傳)義理弘深,不可攻擊;(谷梁}、《左傳》義理短促,所謂不可救藥,鄭玄作(發(fā)墨守)、<針膏肓)、(起廢疾)三書,逐條辯駁何休。邏輯嚴謹。這就是何休“人室操矛”之嘆的由來。此后,<左傳)學地位逐漸提高,在V三傳)中漸漸成為顯學了。
清代中后期今古文之爭又被提起,而且,也還是研究V公羊傳)學者多發(fā)起,如莊存與、劉逢祿、孔廣森、宋翔風等,莊、劉等人在清代重新發(fā)揮<公羊)學華夷、褒貶之義,有著當時的社會關(guān)懷I真I。劉逢祿撰寫《左氏春秋考證)從學理上探討《左傳》不是解釋(春秋}經(jīng)的,宋翔風(樸學齋文錄)中有多篇文字反對<左傳),認為不懂得(春秋)書法,這些都激起了民國<左傳)學者劉師培和章太炎等的辯駁。
二、劉師培對《左傳》性質(zhì)和地位的恢復(fù)
要解決《左傳》作為<春秋)傳的合理性,必須要從兩方面正本清源。一是要看《左傳》自身的傳授是不是“源遠流長”,二要在一定的解釋規(guī)范和標準中和<公羊)、<谷粱)加以對比評判,看三傳解釋經(jīng)義的優(yōu)劣。前者是歷史梳理,后者是經(jīng)學闡釋,更為重要,也極其復(fù)雜。劉師培的先祖劉文淇等人是通過和“周禮”掛鉤凸顯《左傳》的禮制,認為《左傳》中寄托了圣人的褒貶,因此(春秋左氏傳!日注疏證)特別強調(diào)禮制的考證。劉師培賡續(xù)家學,認為(舊注疏證)詳于禮而略于例,對《左傳》凡例和漢代(左傳)學先師所立的條例缺少發(fā)掘。劉師培是要在根本上摧垮杜預(yù)的(春秋釋例),以建立《左傳》家學的完整體系。劉師培曾經(jīng)躊躇滿志地構(gòu)想自己的《左傳》研究說:“今觀<左氏)一書,其待后儒之討論者,約有三端:一日禮,二日例,三日事?!庇址Q:“三書若成,則<左氏)之學必可盛矣。”所謂例,如上所述;所謂禮,則包括典章制度、文字訓詁;所謂事,則是《左傳》記載的歷史。禮和例是歷史研究的基礎(chǔ),劉師培認識到,恢復(fù)《左傳》學的歷史地位必須要經(jīng)過嚴謹?shù)臍v史考據(jù)。
劉向(別錄)述<左傳)源流說:“左丘明授曾申,申授吳起,起授其子期,期授楚人鐸淑。鐸淑作<抄撮)八卷,授虞卿;虞卿作(抄撮)九卷,授荀卿;荀卿授張蒼。”嘲向是《左傳》學先師,他將漢代《左傳》學推原至荀子,也是為了取得佐傳)的圣門合法地位。
劉師培為了說明(左傳》的流傳久遠,分別撰寫了<春秋三傳先后考)、(周季諸子述左傳考)、(左氏學行于西漢考)、<史記述左傳考自序}、<司馬遷左傳義序例)等文章,步步為營,確立<左傳)的歷史地位。
劉師培認為西漢初大師研究(春秋》者都是三傳兼習,并不是執(zhí)一傳固步自封。《春秋)包含歷史和義理,是孔子近代史的教科書,弟子在記載時各有側(cè)重,因而形成(三傳)的差異。但這些差異不代表根本宗旨不同,只是7L子教學時弟子各記所聞。其中,左丘明擔心孔門弟子的記載各安其意,于是詳盡記載了事實,作為《春秋}的輔助。至于(公羊)、<谷梁),則是晚于(左傳》的記述,二傳之中,又屬(公羊》最晚出。三傳解釋有同有異,劉師培認為《公羊)、{谷梁)在后,因此于<左傳>有所采錄,是二傳同于<左傳),非《左傳》同于二傳。“蓋《左傳》之書,<公)、(谷)二家均未睹,其同于《左傳》者,則所據(jù)書同,或略聞丘明之說也。”二(傳)之文雖是晚出,但可以和《左傳》相互補充,它們的差異恰好證明了傳聞之異?!肮手芗緷h初之儒,凡治(春秋》,均(三傳)并治,非惟荀卿之書可征也。卿傳《左傳》。見劉向(別錄)。觀<致士篇)‘賞僭不濫’節(jié)。全本<傳)文;(禮論篇)‘天子之喪’節(jié),本于《左傳》葬期說;<君子篇)‘天子無客禮,,本于‘凡自周無出’;V王霸篇)‘公侯失禮則幽’,本于‘諸侯相執(zhí)稱人’,均《左傳》義也。卿通<谷梁),見惠棟<九經(jīng)古義》。卿通《公羊》,見汪中《述學荀卿子通論)。又<王制篇)言齊桓劫于莊公及周公述職。亦本<公羊)。則兼通(三傳)甚明?!f(詩),亦(三傳)互引。足證<三傳)同說<春秋),故前儒治經(jīng),左右采獲,不囿于一家之言。及景武之際,董生所明惟在(公羊),由是執(zhí)(公羊)而抑(左)、<谷),儒生傳(左)、<谷》者,遂各持一(傳)之義以相抗衡,遠乖孔子作經(jīng)之心,近違荀氏傳經(jīng)之例,然(公羊)大師不得不尸其咎矣?!?/p>
周末漢初學者治<春秋》兼釆三傳,乃是荀子傳下的法度。劉師培又作(周季諸子述左傳考),認為先秦諸子對<左傳)文辭義理的轉(zhuǎn)述極有助于考證<左傳);所謂“欲考<左傳)故文舊誼,不得不取資于斯。蓋漢人述傳,或逞臆詞,惟周季學士大夫,時與<春秋)相接近,前儒謂子可證經(jīng),此之謂矣”,他舉例說:“昔在周季,吳子、荀子均為《左傳)先師,故語多述傳。然戰(zhàn)國諸子所述之事,不必盡與傳符,其有本傳為說及與傳說互明者,恒足證今本文字之訛,并足征后儒訓詞之誤。如文元年‘以宮甲圍成王’,(韓非子,內(nèi)儲說下,六微)述其事,作‘于是乃起宿營之甲’,‘營’與‘環(huán)’同,‘宿營之甲’即<左傳)下文之,環(huán)列’?!眲熍嗑煜惹匚墨I,利用先秦子書校勘《左傳》的根本目的在于證明(左傳》源流的古老。
<左傳)既行于先秦,則必也傳授于漢代,劉師培又撰《左氏學行于西漢考》,描述西漢(左傳》學的面貌,他認為在西漢時《左傳》并不附于<春秋經(jīng)》,而是與經(jīng)別行:“(漢藝文志>云:‘(春秋古經(jīng)》十二篇,《經(jīng)》十一卷,<左氏傳)三十卷?!薄豆沤?jīng)》’者,<左氏經(jīng))也?!督?jīng)》’者,<公》、<谷經(jīng)}也。別言‘《左氏傳》,者,西漢<左氏傳>與經(jīng)別行也?!?/p>
西漢宮廷秘府之藏有(左氏傳),自荀子弟子張蒼始,漢初儒者采之制禮:“<左氏》經(jīng)傳得之漢初,自張蒼受業(yè)荀卿,……漢興,獻<春秋左氏傳},……此西漢秘府有v春秋古經(jīng))及《左傳》之始,蓋在高帝之時?!鍖O通之倫,并采其說以制禮。如《五經(jīng)異義》引通所定日祭及納妃禮,均從《左氏》是也?!眲熍嗾J為此即劉歆《移讓太常博士書)稱“(左氏春秋),丘明所修,皆古文舊書,多者二十余通,藏于秘府,伏而未發(fā)者,”劉師培的考證證明西漢末歆、莽以前,(左傳》的確在漢朝宮廷有所傳習。不僅此,民間的<左傳》學也不絕如縷,劉師培說:
“其行于民間者,則張蒼既獻其書,……又作V張氏微)十篇,……以授賈誼,……誼作(左氏傳訓故),……遺說具見賈子<新書),如(淮難篇》述白公事,(審微篇》述晉文請隧、于奚賞邑事,(禮篇)述‘父慈子孝’節(jié),(容經(jīng))述‘明君在上’節(jié),(禮容語)下記叔孫聘宋事,(胎教篇)述晉厲、齊簡遇弒事,均合<左傳)。至于四國有葉,叔帶即伯斗,尤足補V左傳》之缺。賈氏世傳其業(yè),<釋文,敘錄)言誼傳至其孫嘉,《史記,賈生傳)亦曰:‘孫嘉最好學,世其家?!词纻鳌妒朗?gt;學也。誼兼授貫公?!?/p>
“及魯恭王壞孔子宅,得(春秋古經(jīng)),……所言(春秋)蓋指古經(jīng)及傳言,……并得《春秋左氏傳)。(論衡,案書篇)曰:‘《春秋左氏傳》者,蓋出孔子壁中。孝武皇帝時,魯共王壞孔子教授堂以為宮,得(春秋}三十篇,<左氏傳)也?!似渥C?!?lt;漢書,儒林傳》僅言遷從安國問<古文尚書),略也。故(史記)述《左傳》特詳。蓋秘府所藏之書,賈、孔所傳之說,惟史遷克以兼通也。”
“又河間獻王好古學,亦立<左氏春秋)博士。(見(漢書,景十三王傳))”
劉師培認為民間<左傳)學的來源或傳承有三,一是張蒼授賈誼,賈誼傳自其孫賈嘉,又別受趙人貫公:二是王充<論衡)所稱孔壁中發(fā)現(xiàn)《左傳》,因孔安國得到壁中書,司馬遷又從安國學習。所以司馬遷也傳<左傳);三是諸侯國河間獻王曾立(左傳》博士。我們認為劉師培第二條判斷是不準確的。<論衡)所稱孔壁發(fā)現(xiàn)《左傳》是不可靠的:陳國慶先生《漢書藝文志注釋匯編》稱<左氏傳》,“其發(fā)現(xiàn)來源有三說:一、劉歆(移太常博士書)謂(左氏傳)在漢時藏于秘府,為歆所發(fā)現(xiàn)。今文家既認<左傳)為歆所偽竄,則此條當不可據(jù)。二、許慎<說文解字序)謂漢初北平侯張蒼獻(左傳》。但不見于西漢之記載,而許慎為東漢古文家,則此條亦不可憑。三、王充<論衡,案書篇)又謂魯恭王發(fā)現(xiàn)《左傳》于孔子宅,此恐為王充之讕言??傊?。<左傳》來源,自古無確說?!眕I陳氏謂劉歆、許慎之言不可靠,非也;但甚駁斥(論衡》之言為向壁虛造,則是。總結(jié)<左傳)學在民間的傳承,還是必須以劉故之說為依據(jù),其(移讓太常博士書》說:“孝成皇帝閔學殘文缺,稍離其真,乃陳發(fā)秘臧,校理舊文,得此三事,以考學官所傳,經(jīng)或脫簡,傳或間編。傳問民間,則有魯國桓公、趙國貫公、膠東庸生之遺學與此同,抑而未施。”“今上所考視,其古文舊:擂,皆有征驗,外內(nèi)相應(yīng)豈茍而已哉!”所謂外內(nèi)相應(yīng)。內(nèi)指秘府所藏《左傳》古文。外指民間所藏。因此,劉師培后來作(司馬遷左傳義序例),所述司馬遷引述(左傳》是可靠的。但其理論基礎(chǔ)是不正確的。作為漢初學者,司馬遷學習過<左傳》是不奇怪的。劉師培說:“若夫研治群籍。兼通<左氏),漢初則陸賈<新語》之說多本(公)(谷),然V辨惑篇)載孔子‘嘉樂不野合’二語,均本《左傳》,則賈兼通(三傳)。毛公<詩)(毛)<傳》中若(旱麓)、《天作)、(葛覃)、(皇華)、(新臺)諸篇。均引(左傳》,蓋亦受自荀卿者。賈山<至言)所述古制,悉本義十四年傳文。蓋山為魏博士弟子賈祛后,故親見其書。中葉則劉安、(淮南子)述<左傳》最詳,……季葉則谷永?!Z山以上,或親見周秦故書者也。劉安以下,蓋習聞張、賈緒論,或克睹秘藏者也?!缸T、杜林、賈徽、孔奮之徒,通習(左氏)傳,均當西漢季年,遂啟東漢古文之學?!眲熍嗾J為西漢初學者兼習群經(jīng),并通<三傳),是東漢古文學的先導。其說極有啟發(fā)性。只是囿于今古文的成見,沒有徹底發(fā)現(xiàn)兩漢經(jīng)學的真相?,F(xiàn)在一般認為,兩漢并無所謂今文經(jīng)學和古文經(jīng)學兩大派系,有的只是兩種學風。西漢初承接戰(zhàn)國余緒,博覽兼收,為通儒之風;其后今文博士之學困于利祿之途。保守章句之學,多專一經(jīng);至東漢古學風氣又起,學者遂能上仿漢初儒者。成就通儒之學。
總之,劉師培認為<左傳}在西漢的傳承十分明確:“漢初漢季,再顯漢廷,文景以降,哀平以前,雖伏而未發(fā),然民間傳習未嘗一日絕,則所謂《左傳》不傳<春秋)者,僅漢季博士之偏詞耳,奚足辯哉!”劉師培始終放不下今文家“左氏不傳<春秋)”這句話,故而又撰(左氏不傳春秋辨》駁斥:“自漢博士謂《左傳》不傳<春秋》,近世治(春秋》者重燃其焰。今考周季之書,所述《春秋》均指《左氏)?!莿t戰(zhàn)國儒生均以<左傳)即(春秋),斯時(公》、(谷》未興,V春秋)之名僅該《左氏》。漢臣不察,轉(zhuǎn)以<左氏》不傳V春秋),不亦惑歟!近人劉申受之儔,均以《左傳》書法凡例及,君子曰,以下增于劉歆。今觀《國策》言罪虞,則書法凡例均《左傳)舊文。又《韓非子,<>\\儲說》述高渠彌弒君事,語同《左傳》,復(fù)言‘君子曰:‘昭公知所惡?!眲t‘君子曰’以下非歆所益,此均劉氏等所未考也,”劉師培反對劉逢祿<左氏春秋考證》動輒謂《左傳》之文為劉歆竄人的說法,詳引先秦史傳之稱述《春秋》者,很多都是述(左傳》的義理。因為,《公羊》、《谷梁)到漢代才著于竹帛。之前史傳既然稱《左傳》義理為(春秋》書法,那么(左傳》是(春秋》經(jīng)傳記的事實是不容否定的。
針對(公羊)家的質(zhì)疑,劉師培還引用文獻證明歷史上<公羊)學和<谷梁)學者也承認(左傳》和(春秋》的關(guān)系,<讀左札記》說:“漢<嚴氏春秋》引《觀周篇)云:7[子將修(春秋},觀書于周史,歸而修(春秋》之經(jīng),丘明為之傳,共為表里?!队^周篇)乃《fL子家語》篇名,而引于漢人,且引于<公羊)經(jīng)師,則(左傳》為釋經(jīng)之書,固(公羊)家所承認矣。劉向<別錄)云:左丘明授曾申。劉向素以(谷梁)義難<左傳),而于<左傳)之傳授言之甚詳,則《左傳》為釋經(jīng)之書,又(谷粱)家所承認矣?!眲熍嘤?公羊)家的言論來證明《左傳》為釋經(jīng)之書,可謂人室操戈。但我們現(xiàn)在細細思考,會發(fā)現(xiàn)劉師培的證明也不完全可靠。因為劉氏將文獻所記述的內(nèi)容當成事實來處理了,(觀周篇)所載并不一定就代表歷史實際,丘明為7[子《春秋》作傳一事,廾不能據(jù)(觀周篇》幾句話就加以確定。劉師培最多只可證明西漢<公羊》家有承認《左傳》為釋經(jīng)之書的。
劉師培對《左傳》歷史源流的考察和辨析,主要目的在于擊破劉逢祿<左氏春秋)考證的說法。劉逢祿的觀點影響甚大,直到民國,依舊很強烈,劉師培為了賡續(xù)(左傳)家學,不得不先將《左傳》研究的合理性樹立起來,才能進一步宣揚和闡發(fā)其中的經(jīng)義。<左傳》學源流的研究是劉師培闡發(fā)<左傳)經(jīng)義的必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