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詩體代變的自律性動力是傳統(tǒng)詩學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其中“積弊說”的影響最大。葉燮是“積弊說”中從悲觀的“衰變”轉(zhuǎn)向樂觀“新變”的關(guān)鍵人物。他看到了“弊”的自身否定性,但能正確地認識到由“弊”至“袁”的詩學價值,揭示了“積弊”的詩學意義。并以“變能啟盛”的觀點,肯定了詩體變體的合法性。
關(guān)鍵詞:葉燮;詩變:“積弊”;“啟盛”
中圖分類號:11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387(2010)02-0164-03
“積弊”說并非葉燮首創(chuàng)。明代吳寬已有“敝既極,極必變”之說,清初施閏章曾提到過“敝極則變。變極則返其本?!苯酚⒃凇段迤哐栽娺x序》中概括為“文敝則為必變”。后來,紀昀在談到文章格律時也認為“弊極而變又生?!蓖鯂S在《人間詞話》中更全面地闡述了文弊體變的思想。如果將以上的觀點還原到各自的敘述語境中,可以歸納出他們的分野:吳寬、施閏章、姜宸英是“衰變”,紀昀、王國維則為“新變”。這種轉(zhuǎn)變的拐點不是紀昀,更不是王國維,而是一直為人所忽視的清初詩論家葉燮。他說:“歷考漢魏以來之詩,循其源流升降,不得謂正為源而長盛,變?yōu)榱鞫妓?。惟正有漸衰,故變能啟盛”。提出“正之積弊而衰”,“因正之至衰變而為至盛”的觀點。這里,葉燮看到了“積弊”與“衰”的詩學意義,肯定了變體的合法性,在某種程度上揭示了詩體代變的自律性特征。
葉燮以為,在延綿不斷的詩體代變鏈中,沒有特定的參照物就不會有所謂的正體與變體,如五言體詩。相對四言,它是變體,但與七言相比,又成為正體。因而,所謂的正體與變體。與詩之本質(zhì)無關(guān)。以這樣的基點出發(fā),他認為詩體代變的動力來自于自身的“積弊”,即正體的積弊導致自身的衰弱,而衰又能啟動新體的產(chǎn)生,描述了“正(體)→衰→變(體)”的詩體代變模式。并概括為“惟正有漸衰,故變能啟盛”。這種“積弊而盛”與“變能啟盛”的說法,無疑使他的詩變觀念的理論性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那么,這種詩體代變的動力觀蘊藏了哪些合理的思想元素呢?
一、“弊”隱藏于“正體”之中,肯定詩體自身的否定性因素
葉燮不僅看到詩人的作用,極力贊揚了陸機、左思、謝靈運等的“各不相襲”,而且還深入到詩體內(nèi)部。肯定了常被貼上否定標簽的“詩弊”,體現(xiàn)出思想的深刻性。
《易傳》認為。事物變化來自于內(nèi)部各對立因素的“相摩”、“相蕩”,是肯定性因素與否定性因素的對立統(tǒng)一,當肯定因素占據(jù)主導時,維持著事物的存在,反之。則促使事物的衰退。葉燮靈活地運用了這一思想,認為詩體代變的深層動力源于自身的“弊”,肯定了詩體自身的否定性因素,指出“弊”的詩學意義。他說。詩體“相沿久而流于衰”,如“唐初沿其卑靡浮艷之習,句櫛字比,非古非律。詩之極衰也”,“繁辭縟節(jié),隨波日下,歷梁、陳、隋以迄唐之垂拱踵其習而益甚,勢不能不變?!边@里,無論是“相沿久”、“沿其卑靡浮艷之習”,還是“踵其習而益甚”,都是“相因”所至。這被后來的王國維概括為“文體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習套。在葉燮看來,這種相因無創(chuàng),自成習套,必將促使詩體自身的否定因素漸漸膨脹。成為詩體代變的原動力。“積弊”過深必然要“去弊”,由此形成新的體式。他說:“漢魏之詩,如畫家之落墨于太虛之中,初見形象。……遠近濃淡,層次脫卸,俱未分明。六朝之詩,始知烘染設(shè)色,微分濃淡;而遠近層次,尚在形似意想間。猶未顯然分明也。盛唐之詩。濃淡遠近層次,方一一分明,能事大備。宋詩則能事益精,諸法變化。非濃淡、遠近、層次所得而該,刻畫調(diào)換,無所不極?!边@是從更為廣闊的視野中來看詩之“濃淡”、“遠近”、“層次”的分化。葉燮認為。這是“非人力之所能為”。如果以詩之淳樸混沌為宗的話。形象分明之“弊”來自于當初的“俱未分明”。從未分到分明,至“無所不極”。無法超越而生“弊”,自身否定而不得不走向新的文學形式——詞。又如沈約的“四聲八病”,原是對詩歌創(chuàng)作的總結(jié)。規(guī)范音韻。有利于詩歌的發(fā)展,然一旦定型。它又“約束千秋風雅,即從原來之“利”走向了“弊”。而這一“弊”又激發(fā)了對音韻約束的突破,意味著新詩體的產(chǎn)生。由此可見。葉燮從理性的層面上看到“利”與“弊”的轉(zhuǎn)化,肯定了“弊”對詩體變化的原動力作用。
二、“衰”是詩歌發(fā)展的中間環(huán)節(jié),肯定“積弊”的詩學意義
葉燮不僅看到了“弊”的價值,還看到了“積弊”在詩體代變中的詩學意義。在他看來?!胺e弊”是舊詩體向新詩體轉(zhuǎn)變中的橋梁。沒有“積弊”。即沒有“衰”。也就沒有新詩體的誕生。葉燮在“正體”與“變體”之間插人“衰”,也見出他詩學思想的理性深度。
葉燮認為,詩體代變起于自身否定因素的漸漸強盛,“積弊”使。正”走向漸衰。“惟變以糾正之衰”,即只有變體才能救正體之衰。使詩體走向新的“盛”?!八ァ笔怯伞罢倍鴣??!白儭庇伞八ァ倍?。以保持詩之“盛”,走出了“正→衰→變”的運動模式,肯定了“衰”的詩學意義。要注意的是,這里的變體不是如施閏章所言的“返其本”,而是繼承原先“正”與“衰”的合理元素。并且。在這運動過程中,落腳點在“盛”,“衰”只是獲得“盛”的途徑。無論是“啟盛”、“至盛”,還是“變以糾正之衰”都表現(xiàn)了葉燮的這一側(cè)重??隙硕?、四言、五言、七言等詩體代變模式。葉燮指出了“衰”的深刻意義,正如黑格爾曾經(jīng)所說的,這種否定“是自己的消解著自己某種特定的東西的否定,……它包含著在前的概念,不過比在前的概念要多一些。它是和它的對立面的統(tǒng)一,……是在不可遏止的,純粹的。不借助于外部的過程中完成的?!比~燮雖然沒有黑格爾的抽象表述,但他的“正之積弊”。“變能啟盛”而形成的“正(體)→衰→變(體)”與黑格爾“正→反→合”就有了相通之處。葉燮通過展示“積弊”過程的意義,肯定了詩體代變的自律性。他在描述詩體代變時認為,從《三百篇》開始,“一變而為蘇李,再變而為建安、黃初”,而后有陸機、左思、鮑照、謝靈運、陶潛、顏延之、謝眺、江淹、庾信等,“各不相也”。他雖然極其全力贊頌變體,以極大的熱情推崇詩人,但絕沒有勿視詩體自身的“積弊”過程。在對公安、竟陵的批評中,葉燮說:“自若輩之論出。天下從而和之,推為詩家正宗,家弦而戶習。習之既久,乃有起而掊之,矯而反之者,誠是也;然又往往溺于偏畸之私說。其說勝,則出乎陳腐而入乎頗僻;不勝,則兩敝。而詩道遂淪而不可救?!彼J為,公安竟陵既“不能知詩之源流本末正變盛衰,互為循環(huán)”,又不知“孰為沿為革,孰為創(chuàng)為因,孰為流弊而衰,孰為救衰而盛?!鼻昂笃咦拥摹拔谋厍貪h,詩必盛唐”的思想,“家弦而戶習”,勢必導致復古之風。但沿習已久,復古中的杏定因素不斷膨脹。積弊而生出“反古”,雖“出乎陳腐”但又“人乎頗僻”,孕育了新的弊端。從這里可以看出,對詩之“積弊”,葉燮是有清醒的認識。他不但沒有否定“積弊”而至的“衰”,反而肯定了它們在詩歌發(fā)展中詩學的意義,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三、“變能啟盛”,肯定了“變體”合法性
葉燮肯定“弊”的價值。揭示“積弊”的詩學意義。提出“變能啟盛”,堅守“變體”的合法性。葉燮認為。在詩體代變中,“弊”為原動力。“積弊”為“衰”是過程?!白兡軉⑹ⅰ睘槟康摹_@一看法為變體辯護,也為詩體代變提供了合法性依據(jù),被后來的王國維具體演繹為“四言敝而有楚辭,楚辭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詩敝而有律絕,律絕敝而有詞”??梢哉f,王國維的“弊生變”思想應該是來自于比他早200多年葉燮。
葉燮不僅從“詩弊”與“衰”中見出其詩學意義,而且在他的《原詩》中,也從多處闡述了變體的合法性:
第一,變體是對正體的“否定”與超越。換句話說,在“正(體)→衰→變(體)”看似非連續(xù)性中,包含著連續(xù)性的因素??隙ㄔ婓w代變的繼承性。這在葉燮關(guān)于“陳熟”與“生新”關(guān)系論述中得以驗證。他認為“陳熟、生新,不可發(fā)偏:必二者相濟,于陳中見生新,生中得熟,方全其美。若主于一,而彼此交譏。則二俱有過。”又說“學詩者,不可忽略古人。亦不可附會古人。”葉燮的這一觀點,看似與其主變思想沖突。但這正是其思想深刻性的表現(xiàn)。在他看來。這種延續(xù)性正是變體合法性的來源之一。詞中有律絕的元素,七言有五言的元素。楚辭有四言的元素等等。這與康德的“每一類中之第三范疇,常由第二范疇與第一范疇聯(lián)結(jié)而生”的思想有了相通之處。
第二。以運動的視角考察詩體代變??隙ㄗ凅w的合法性。葉燮將漢儒眼中靜止性的正體與變體。還原到流動性的詩歌鏈中?;饬讼扰c后的時間概念。消解了正體與變體的分界。提出“正變盛衰互為循環(huán)”?!胺窃谇罢咧鼐佑谑?。后者之必居于衰”。就一時而論。有正體。有變體。但千古而論,則正體轉(zhuǎn)化為變體,變體又可轉(zhuǎn)化為正體,以至無窮。葉燮以這種宏觀視野,填平了詩體代變鏈條中正體與變體之間的鴻溝,批判了自漢儒以來的“崇正拙變”的詩學傳統(tǒng)。印證了變體的合法性。
第三,他將傳統(tǒng)的“以正為優(yōu)”化為“以變?yōu)閮?yōu)”的詩評標準,認為各代之詩,如《三百篇》、漢魏之詩、六朝之詩、唐人之詩、宋之詩,元之詩,都盡善盡美。沒有優(yōu)劣之分,如“天有四時,四時有春秋”一樣,各有其美。葉燮的原創(chuàng)之處在于將這種所謂孤立、靜止的正體或變體還原到原始狀態(tài)?;謴驮械孽r活與生動。以整體的、發(fā)展的眼光看待發(fā)展鏈中詩體代變,解構(gòu)詩評標準的絕對性,在理論上為追求自由創(chuàng)作掃清了障礙。從另一個角度。為變體的正當性提供理論支持。
葉燮以其獨特的眼光,在常人否定的“詩弊”與“衰”中見出其獨特的意義與詩學價值??隙ㄔ婓w代變的自律性因素,從詩體內(nèi)部尋找代變的合法性動力,無疑具有辯證精神。體現(xiàn)出思想的深刻性。不僅于此,葉燮在重視內(nèi)部研究的同時。還十分重視詩體代變的外部研究。即從詩與時。詩與政治等關(guān)系中,進一步尋找詩體代變的外在動力。就詩體代變的動力研究上,如果放到中國傳統(tǒng)詩學研究史來看,他的“積弊而盛”與“變能啟盛”所揭示詩體代變的自律性特征,比他的詩體代變的外部研究,更具有獨特性與時代的進步性。不僅如此。他的詩體代變的無限性特征,如他所說的,“就一時而論,有盛必有衰;綜千古而論。則盛而必至于衰,又必自衰而復盛。非在前者之必居于盛,后者之必居于衰也。”更體現(xiàn)了他對詩體代變的樂觀精神。為“變體”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