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毛澤東哲學思想崇高地位的確定是馮契研究毛澤東哲學思想的重要方面。在馮契看來,毛澤東哲學思想因對近代思想文化領域中的“古今中西”之爭和對近代哲學史上認識論方面的“心物(知行)”之辨作了歷史總結,從而時近代對中國哲學革命作了歷史總結。
關鍵詞:毛澤東哲學思想;馮契;中國近代哲學革命;“古今中西”之爭;“心物(知行)”之辨
中圈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387(2010)02-0053-04
對毛澤東哲學思想歷史地位的確定是毛澤東哲學思想研究面臨的難題之一。就現(xiàn)有的見解而言,可謂見仁見智。在這方面,馮契的見解可謂獨樹一幟。他從中國哲學發(fā)展的內在聯(lián)系去評價毛澤東哲學思想的歷史地位。認為毛澤東哲學思想對中國近代哲學革命作了總結。這主要體現(xiàn)兩方面:一是對近代思想文化領域中的“古今中西”之爭作了歷史總結:二是對近代哲學史上認識論方面的“心物(知行)”之辨作了歷史總結。
一、對近代思想文化領域中的“古今中西”之爭作了歷史總結
馮契斷言,中國近代哲學革命之所以能達到歷史的總結,首先是因為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近代思想文化領域中的“古今中西”之爭作了科學的回答和總結。
“古今中西”之爭是近代中國的時代中心問題“中國向何處去”在政治思想、文化領域的反映。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這個天朝上國成了西方列強瓜分的對象,一步步朝半殖民地走去。為了應對這兩千多年未曾有過的變局,中國的知識分子、部分開明的封建士大夫不得不思考“中國向何處去”這一時代的中心問題。對“中國向何處去”這一問題的回答,必然體現(xiàn)為“古今中西”之爭。因為當時的中國社會要么信古、固守封建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和封建的倫理綱常,也就是固守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套;要么向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學習,走資本主義道路。咕今”之爭實際上就是“中西”之爭,因為坤”即“中學”也就是中國的封建傳統(tǒng)。代表古代的文明;“西”即“西學”即西方資本主義的近代文明。代表當時的現(xiàn)今。因此。古今中西之爭實質上就是當時的中國應向什么方向發(fā)展,建立什么樣的社會制度的問題。
近代一開始,龔自珍、魏源兩位思想家就涉及到古今中西之爭,并對它作出了回答。龔自珍反對泥古不化和率由舊章。強調通乎當世之務,重視現(xiàn)實。在中西關系,魏源率先提出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代命題,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但須保留中國封建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倫理綱常。這一觀點漸漸演變?yōu)椤爸袑W為體,西學為用”。也就是以中國的封建傳統(tǒng)為根本原則,以西方的技術為具體方法和措施。后來的資產階級早期改良派、洋務派基本上持這一立場。資產階級維新派和革命派基本上則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經濟制度,但應保留中國封建的倫理綱常。到“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胡適、吳虞等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則主張全盤西化。
在馮契看來。馬克思主義傳人中國后。李大釗、陳獨秀等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一方面經過“問題與主義”、“科學與玄學”、“東方文化救世論”等多次論戰(zhàn),駁斥了全盤西化論、中國文化本位論以及變相的“中體西用”論等思潮,戰(zhàn)勝了形形色色的資產階級觀點。變成了革命者用以回答“中國向何處去”的有力武器。另一方面,在革命陣營內部也展開了批判各種“左”的和“右”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錯誤傾向的斗爭。他認為,作為從西方傳來的真理,馬克思主義必須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取得中國民族的形式,也就是要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了實現(xiàn)這種結合,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既要求不能脫離現(xiàn)實,又要求不能割斷歷史。這就是說,必須科學、合理地解決古今中西的關系問題:只有在這個問題上克服各種錯誤傾向,才能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正確地回答“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
馮契回顧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同黨內種種錯誤思潮的斗爭歷程。同批判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相聯(lián)系,中共“六大”展開了中國社會性質的論戰(zhàn),馬克思主義者批判了右傾機會主義的觀點:同王明的“左”傾教條主義進行了堅決的斗爭。王明等人死搬硬套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詞句。把共產國際的精神和前蘇聯(lián)的革命經驗神圣化。王明的“左”傾教條主義幾乎葬送了中國革命。毛澤東領導了這場反對教條主義的斗爭,給了中國共產黨人極其深刻的教育。他的《反對本主義》、《實踐論》、《矛盾論》、《整頓黨的作風》、《改造我們的學習》《反對黨八股》等論著就是為理論上清算教條主義而寫的。
正是在同錯誤傾向和思潮作斗爭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分析中國的實際情況,總結中國革命的成功經驗,反思中國革命失敗的教訓,從而越來越清楚地認清了中國革命的性質和道路。馮契認為,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實踐中漸進把握了中國的實際情況,他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論持久戰(zhàn)》、《戰(zhàn)爭和戰(zhàn)略問題》、《論聯(lián)合政府》、《新民主主義》論等文中給出了答案: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它的特點是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政治經濟發(fā)展不平衡。此外還有悠久的文化傳統(tǒng)和農民革命的歷史傳統(tǒng)。中國革命的道路應根據(jù)這一實際情況去選擇。中國當時的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這個革命應當由無產階級領導,建立以工農聯(lián)盟為主體的民主統(tǒng)一戰(zhàn)線。通過武裝斗爭的形式,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民主革命完成以后,中國革命在經過一定時期的過渡期后,轉變?yōu)樯鐣髁x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對中國實際情況和革命道路、領導階級、革命對象和革命動力和革命階段的這種認識是中國共產黨人經過艱苦奮斗、克服種種錯誤傾向,在總結中國革命的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這是對一百多年來政治思想上圍繞“中國向何處去”這一近代中心問題而展開古今中西之爭的歷史總結,答案是:經過無產階級領導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轉變。
馮契還注意到。為了同政治思想領域中的“古今中西”之爭相適應,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還提出了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這一概念。對文化領域中的“古今中西”之爭作了總結?!懊褡宓目茖W的大眾的文化”也就是“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在毛澤東看來,帝國主義的文化與半封建的文化結成反動的同盟,是文化革命的對象,不把這種反動的東西批判倒,是無法建設起新文化的;但要建立這種新文化。又必須批判地吸取西方近代文化教育和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
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它要回答時代提出的問題。毛澤東哲學思想對“古今中西”這一長期爭論的問題作了科學總結,回答了“中國向何處去”的時代問題,對中國近代哲學革命作了總結。正是毛澤東的這一總結與下一節(jié)討論的對近代認識論上“心物(知行)”之辨的歷史總結。使毛澤東哲學思想構成了整個中國哲學發(fā)展三大圓圈之一,從而在中國哲學史上享有崇高的歷史地位
二、對近代哲學史上認識方面的“心物(知行)”之辨作了歷史總結
馮契對毛澤東哲學思想的歷史地位的界定以考察中國哲學史上認識論方面的“心物(知行)”之辨作為切人點?!靶奈?知行)”是唐代以來中國哲學論的中心問題之一。陸王心學在心物關系上主張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主觀精神是世界的本源;在知行關系則強調知先于行,知決定行,銷行于知。而王安石等人持樸素的唯物論立場,在心物關系,認為形(物)是“本”,精神依存于人的形體:天地萬物是客觀存在的,但人通過踐行可以認識它們:在知行關系上主張行先于知,行重于知。王夫之從唯物主義立場出發(fā),強調“行第一”和“知行相資以為用”,即知行相互依賴、相互作用,但行是第一位的。他把格物和致知看作是人類認識的兩個階段,相互促進、相互滲透。不可分割。馮契認為王夫之在唯物主義的前提下把認識過程了解為知和行、理性和感性的統(tǒng)一,達到了中國古代哲學在這一問題上的最高成就。在他看來:中國古代哲學家講的“行”,還不是馬克思主義所說的社會實踐,所說的認識辯證法還具有樸素的性質。缺乏近代實證科學的論證。
馮契指出。近代哲學討論認識論仍然以“心物(知行)”之辨為論爭中心;但它與“古今中西”之爭相聯(lián)系,呈現(xiàn)了近代意蘊,并逐漸和歷史觀上的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結合在一起了。近代一開始,魏源率先對知行之辨作了重新考察。他在《海國圖志敘》指出,中華民族遭受深重災難,引起人們的憤與憂,促使人們發(fā)憤圖強,意識要多做實際工作,不要空談。魏源既反對理學家空談性理,也反對漢學家專搞訓詁;強調行的重要、行先于知、行決定知,認為要獲得真正的知識,必須通過親自的觀察和踐行。他主張的“以實事呈實功”,既強調了通過行獲得實際的事功,還包括向西方學習技術。馮契認為,魏源的這種態(tài)度對傳統(tǒng)的經學權威主義構成了沖擊;魏源對知行關系的重新探討是與近代中國思想文化領域的“古今中西”聯(lián)系在一起的。
爾后的嚴復、康有為、譚嗣同、章太炎、孫中山等一代資產階級思想家都對認識論上“心物(知行)”之辨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馮契意識到,改良派一般強調知,因而認為當時中國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開民智。嚴復認為民智是國家富強之源。在認識論上主張知先于行。而以章太炎為代表革命派則強調行,他斷言競爭生智慧,革命開民智,包含了社會實踐觀點的萌芽;在認識論上主張行先于知。馮契指出,不論是嚴復還是章太炎和孫中山都沒有真正解決好知與行、感覺經驗與理論思維的關系問題。在馮契看來,從“五四”時期到30年代,非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家仍然是各自強調認識過程的某一環(huán)節(jié)或方面,導致了唯心論。胡適鼓吹實用主義,是經驗主義者;梁漱溟將心學和柏格森的學說混雜于體,是直覺主義者;馮友蘭宣揚新實在論、新理學。重視邏輯思維。他們分別夸大了認識過程中的經驗、直覺(意欲)和理智(思維)的環(huán)節(jié),卻忽略了認識過程的其他環(huán)節(jié)。馮契認為,金岳霖的《知識論》一書比較辯證的闡明了感覺和概念的關系,具有唯物主義傾向:但他同樣沒有社會實踐觀點,沒有從人類歷史的發(fā)展進程去考察認識問題。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才科學地回答了“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從而在認識論上科學地回答了“心物(知行)”之辨。馮契認為辯證唯物主義以實踐標準作為認識論的基礎,并把辯證法運用于認識論,這樣就批判了資產階級哲學的各個流派,同時也克服了革命陣營內部的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以及“左”的和右的傾向。在馬克思主義學者眼界中,認識論上的心物之辨和歷史觀上的心物之辨結合為一。這主要體現(xiàn)在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一文中提出了“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這一范疇對心物(知行)之辨作了歷史總結。
在毛澤東看來,“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tài)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而經濟是基礎。政治則是經濟的集中的表現(xiàn)。這是我們對于文化和政治、經濟的關系及政治和經濟的關系的基本觀點。那么,一定形態(tài)的政治和經濟是首先決定那一定形態(tài)的文化的;然后,那一定形態(tài)的文化又才給予影響和作用于一定形態(tài)的政治和經濟。馬克思說:‘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而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终f:‘從來的哲學家只是各式各樣地說明世界,但是重要的乃在于改造世界。,這是自有人類歷史以來第一次正確地解決意識和存在關系問題的科學的規(guī)定,而為后來列寧所深刻發(fā)揮了的能動的革命反映論之基本的觀點。”
馮契認為毛澤東的“‘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既概括了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關于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的基本觀點,也概括了唯物史觀關于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基本觀點。所以,它集中體現(xiàn)了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的統(tǒng)一?!瘪T契從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統(tǒng)一的立場出發(fā)。強調能動的革命反映論在中國哲學的發(fā)展史上首次把認識論和歷史觀結合為一,對心物之辨做出了科學的總結和回答。西方近代認識論的特點是與自然科學密切相關:中國古代哲學討論心物之辨主要是天道觀和認識論的論爭,既沒有也不可能討論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相互關系問題?!岸谥袊瑸榱嘶卮鹬袊蚝翁幦サ膯栴}。社會歷史觀的問題突出了,它和認識論問題互相影響,歷史觀滲透到認識論中,認識論又滲透到歷史觀里,最后達到能動的革命的反映的結論。”在他看來,“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包括三個相互關聯(lián)的環(huán)節(jié):客觀過程的反映、主觀能動性的作用和革命的實踐。革命的實踐是主觀和客觀相溝通的關鍵中介,整個和全部認識活動都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之上,借助革命的實踐,客觀過程才能為人腦所反映并形成觀念,用觀念指導實踐活動,意識的能動性才能夠實現(xiàn)。因此,“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既唯物辯證地解決了存在和意識的關系。也科學地解決了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這就是說,它體現(xiàn)了歷史觀和認識論的統(tǒng)一。
在對中國哲學史邏輯結構的發(fā)掘過程中,馮契以邏輯和歷史相統(tǒng)一的方法論原則為工具。以列寧提出的歐洲哲學史的圓圈為參照系統(tǒng),全面探討、總結了從孔夫子到毛澤東的整個中國哲學發(fā)展的螺旋式上升結構,在馮契看來,哲學史研究過程中邏輯和歷史的一致是指邏輯的方法和歷史的方法的一致,也就是指歷史(哲學史)從哪里開始,思維進程就從哪里開始,同時清除掉歷史中偶然的、外在的東西,找出哲學發(fā)展的必經環(huán)節(jié)和內在聯(lián)系。筆者這里的思維進程不外乎是哲學概念、范疇和命題等,因而哲學史研究過程中邏輯和歷史的一致實際就是指哲學概念、范疇、命題和哲學史實的一致。在他看來,邏輯的東西隱藏在歷史的東西里面,清除掉歷史東西中的偶然因素和外在形式,就可發(fā)現(xiàn)邏輯的東西,因此。邏輯和歷史基本上是一致的,
人們運用邏輯和歷史相統(tǒng)一的方法論原則考察中國哲學史,就不難發(fā)現(xiàn)哲學史體現(xiàn)了人類認識的矛盾運動:“哲學家們所爭論的問題就是矛盾,某個矛盾的產生、發(fā)展、解決了,另一個新的矛盾又產生、經過發(fā)展得到解決,……這是一個在循環(huán)往復中前進的過程。這樣的過程,就表現(xiàn)為黑格爾、列寧說過的近似于一串串圓圈、近似于螺旋形的曲線。”在馮契看來。人類的認識發(fā)展之所以會呈現(xiàn)螺旋形的上升曲線?!斑@是因為客觀現(xiàn)實是充滿矛盾的,而人們對這些矛盾的認識。往往是一些人考察了矛盾的這一方面而另一些人則考察了矛盾的另一方面,只有經對矛盾斗爭才能達到比較正確的、比較完整的認識。每一個矛盾的解決就表現(xiàn)為一個圓圈。舊的矛盾解決了,又會出現(xiàn)新的矛盾,經過斗爭、總結,又出現(xiàn)一個圓圈。但這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經過一次矛盾斗爭,認識就提高到一個新的階段?!?/p>
他認為從總體上看,中國哲學的發(fā)展經歷了三個大的圓圈,分別以先秦的荀子哲學、明清之際的王夫之的哲學,近現(xiàn)代的毛澤東哲學的形成為標志。而毛澤東哲學思想之所以能構成中國哲學發(fā)展的三大圓圈之一,主要是它概括、形成了“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的科學概念,對中國近代哲學中歷史觀與認識論中的心物之辨作了科學總結?!敖涍^近代哲學一百多年的發(fā)展,當毛澤東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來對歷史觀和認識論中的心物之辯作總結的時候,仿佛是在向荀子、王夫之的復歸?!@個‘仿佛復歸’,實際上是實現(xiàn)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哲學革命。馮契看來,正是由于這一科學總結,才使得它實現(xiàn)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哲學革命,馮契從中國哲學的邏輯發(fā)展的角度來研究、肯定毛澤東哲學思想的歷史地位,為人們正確把握、評價毛澤東哲學思想提供了新的思路。也是迄今為止對毛澤東哲學思想歷史地位的最高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