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率領學生積極參與情境,感受活動的快樂或憂傷,激發(fā)學生“不吐不快”的熱情;指導學生用心觀察生活,領略生活的真正含義,激活學生“有話可說”的源泉;重視講讀課文的示范作用,把學到的知識轉變?yōu)閷W生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此三者倘若得以落實,小學作文教學就能事半功倍,小學生的作文能力就會顯著提高。
[關鍵詞]情境;觀察;遷移
[中圖分類號]G623.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4634(2010)03-0092-03
新課標要求小學生“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從小學生的心理需要出發(fā),依據(jù)小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引導他們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以我手寫我心”,的確是培養(yǎng)學生寫作能力,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有效途徑。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作文熱情
沒有生活積淀,何來感受?何來話說?何來情抒?只有讓學生投身生活,才會產生豐富的體驗,抒寫獨特感受。創(chuàng)設作文教學情境能給學生提供材料來源,解決學生作文的“無米之炊”。教師根據(jù)教學需要創(chuàng)設作文情境,讓學生依情境作文,學生寫有依據(jù),不需胡編瞎想,自然得心應手。
1)讓學生感受真實生活,在獲得感性材料的基礎上作文。在寫作“參觀有機茶基地”一文前,為了讓學生掌握寫作素材,筆者把學生動筆前的輔導課轉移到了茶葉山上。武義是有機茶之鄉(xiāng),這里丘陵起伏,茶葉山連綿不絕。在春意盎然的三四月,學生沐浴在春風和陽光下,站在小山頭上放眼茶園,滿眼碧綠,那一個個小山包猶如碧海中的一朵朵浪花。此時,讓學生給茶農采摘茶葉,回味《采茶歌》中的“滿山新茶吐芬芳”,品味采茶女的兩手“好像兩只公雞爭米,上又下”的嫻熟動作,就不再是抽象的說教。參觀了茶園,又率領學生觀看了茶廠做茶師傅手工制作“鄉(xiāng)雨茶”的整個過程。然后,著重指導學生描繪“茶園”和“制茶”兩個片段。學生在愉悅的心境中,把獨特的感受傾注筆端。作文課上不再使勁地咬鋼筆了。
2)將作文教學巧妙地寓于體嘗活動中。在寫作“盲人的生活”前,筆者帶領學生來到操場上,把一個小組的同學平均分成兩隊,相距二十米面對面站立,同隊同學間隔五米。然后讓同學們都用黑布蒙住眼睛,兩隊相向而行,以找到指定的同學為成功,結果很少成功的?;氐浇淌?,請同學們回放剛才的情境,假設自己就是盲人,該怎樣料理生活?該怎樣得到糧食?怎樣取水?怎樣做飯?怎樣洗衣?怎樣上街購物?大家沉默了好久,當時蒙住眼睛找朋友的興致蕩然無存。在之后的作文練習中,同學們感同身受,描摹了盲人的生活艱難,敘寫出盲人需要幫助的渴望。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熱情,增添學生的生活閱歷,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寫作內容,使學生能寫出文章,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同情心,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認知策略水平,達到了作文教學的目的。
3)參與社會活動,為社會做有益的事。2009年2月,本地媒體報道,白洋街道金畈村王東武兄弟仨患上肌肉萎縮癥,需要醫(yī)療費60萬。筆者就此事進行精心策劃后召開主題班會,3月5日(學雷鋒日)下午,教室的黑板上寫著“病魔無情,人間有愛”八個大字。首先,一位學生朗讀了報道的內容,并請王東武的父親把王東武背到了主題班會現(xiàn)場。目睹王東武的病情,有憐憫的,有驚訝的。由于病魔的降臨,兄弟仨失去了色彩斑斕的童年,本該在校學習的兄弟仨,如今卻只能蜷縮在床上;由于家庭的貧困,本應及早得到治療就能治愈的兄弟仨卻得不到應有的治療。同齡人王東武憂郁的眼神,企盼人們救助的表情,讓同學們無不為之動容。王東武的父親傷心欲絕的介紹,讓同學們潸然淚下。此時,筆者拿出早已準備好的捐款箱,自己帶頭捐了款,要求學生省下零花錢,幫一幫王東武仨兄弟。同時,請同學們把王東武家的困境告訴自己的家長和親戚朋友,讓其家長和朋友也能伸出援助之手。活動結束后,筆者以“病魔無情,人間有愛”為題,要求學生寫出500字的作文。學生的作文感情真摯,言之有物。
2學會觀察:引導學生感悟生活
文章是觀察事物的反映,“為初學者設想,凡技巧上諸問題(包括所謂‘練字’在內),固然不可不下一番功夫,但尤其不能不下苦功夫的,是在觀察力的養(yǎng)成?!?茅盾語)那么,怎樣培養(yǎng)小學生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呢?
1)先“點”后“面”,抓住特征。先立足一個“點”進行細致的觀察,在指導學生寫校園景物一類文章時,指導學生詳細地去觀察校園的某一草叢樹木,或某一花壇,把這個“點”寫得真實具體。寫人物作文時,指導他們去細致地觀察所寫人物的外貌、神態(tài),接著了解他在工作中的表現(xiàn),再去了解他的思想性格,一貫表現(xiàn),這還不夠,更主要的是要抓住他在重大活動中的具體事跡。
再指導學生學會觀察一個“面”,這比指導學生觀察一個“點” 要復雜得多,但“面”是由“點”組成的。這就要讓學生切切實實地對這個面上的“點”進行認真地準確地按次序地觀察。并把仔細觀察到的每一個“點”,按照一定的觀察順序有機地組合起來,就會形成一個反映實際生活的“面”。
2)觀察生活,五官并用。只有發(fā)揮眼耳鼻舌臉的不同功用,從視聽嗅味觸等不同角度去感覺景物,才能將景物描寫真切地再現(xiàn),令讀者有身臨其境之妙。如溫泉節(jié)觀看賽龍舟,你會看到綠水青山,湖水蕩漾,藍天白云倒映水中,槳手斗志昂揚,齊刷刷的劃水動作一經發(fā)出,龍舟猶如離弦之箭;你會聽到發(fā)令槍聲,兩岸觀眾的吶喊聲,指揮劃槳的擊鼓聲;你會聞到花草樹木的清香,田野泥土的芬芳;清澈的湖水濺到臉上涼涼的,流進嘴里甜甜的……五個感覺器官就是通向大腦的五扇門戶,五扇門戶都打開了,立體感的景物就會再現(xiàn)于作文中。
3)放飛思路,展開聯(lián)想。當你看了賽龍舟的場景后,開動腦筋想一想,剛才看到的場景能在你的腦海中呈現(xiàn)出多少幅與這相似的畫面,水像什么,山像什么,龍舟像什么,槳手像什么……用這種想像深刻感知客觀對象。在此基礎上,進行更深入的聯(lián)想:龍舟賽需要全體槳手齊心協(xié)力,大家劃槳用力一致,龍舟才能更快地向前進。由此聯(lián)想到遵規(guī)守紀,為學校爭奪榮譽;聯(lián)想到努力學習,不給班級拉后腿;聯(lián)想到團結一心,奪取勝利;聯(lián)想到步調一致,獲得成功;聯(lián)想到中國就是一艘大船,全國人民就是槳手,全國人民和諧奮斗,現(xiàn)代化的目標就能早日實現(xiàn)。指導學生通過這樣的思考和聯(lián)想,對觀察場景的了解就不再停留在表面上,寫出的文章就不是流水賬,而是上升到感悟的理性階段,提高了學生認識和感悟生活的能力。
4)持之以恒,養(yǎng)成習慣。觀察力的培養(yǎng)需要長期的觀察訓練和知識積累,要求學生持之以恒地記錄生活中的一個場景,一個片斷,一個人物,養(yǎng)成寫觀察日記的習慣。起初階段,教師要規(guī)定觀察的對象、時間、地點及觀察日記的字數(shù)、篇數(shù)。每次作業(yè)后,教師要進行針對性的指導、講評,表揚好的,彌補不足,并挑選優(yōu)秀習作給予張貼,讓學生感受成功的樂趣。有人說,小學生的生活太單調,哪有這么多生活感悟啊?非也。生活中每天會發(fā)生多少故事,人們又怎能數(shù)得清?春去秋來,草木榮枯,花開花零,云卷云舒,不都在變幻生活的色彩嗎?其實,不是生活太單調,而是人們對周邊的多彩生活視而不見,感而不覺,缺乏一顆善感的心。因此,教師要用一顆善感的心引導學生感悟生活,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敏銳,學會仔細觀察,捕捉到生活中的美,學會獨立思索,善于表達獨特的心靈感悟。
3學好范文:從講讀課文中學作文
教材是最好的范文,教師要充分發(fā)揮教材中精讀課文的作用,及時用課文的寫作技巧指導學生的作文,通過著力引導使其遷移于學生的習作之中,把學到的課文知識轉變?yōu)閷W生的東西。韓愈曾說:“古人作文做詩,多是模仿前人而作。蓋學之即久,自然純熟。”可見,在寫作中,把別人文章中的生動句子加以改造,恰當?shù)赜迷谧约旱奈恼吕?,這是完全允許的,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技巧。
1)學會積累課文中的佳詞佳句。語言好像一座橋梁,詞句就是鋼筋和石料,加強詞句訓練是作文教學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平時筆者要求學生準備一本“佳詞妙句集”,摘錄好詞好句,用分類的方法將其分為描寫人物的外貌、神態(tài)、動作、心理活動的詞句類,描寫山川名勝的詞句類,描寫鳥語花香、風霜雨雪的詞句類等等。平時有目的地讓學生熟讀甚至背誦一些詞句或片段,并在口頭表達與書面語言中恰當?shù)剡\用,汲取他人的涵養(yǎng)。在教學中適時啟發(fā)遣詞造句的妙處,讓學生大膽地去實踐,畢竟積累是為了運用。
2)運用恰當?shù)男揶o手法,能使復雜的事物簡單化,平淡的事物生動化,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特別注意運用修辭的教學?!锻崴沟男⊥А芬晃膶懙?“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長,又窄又深,有點兒像獨木舟。船頭和船艄向上翹起,像掛在天邊的新月,行動輕快靈活,仿佛田溝里的水蛇?!痹诜治隽诉@兩個比喻句的妙處后,讓學生當堂仿說比喻句。有學生說:“五顏六色的裙子徐徐張開,就像一把把花傘”,“茂盛的枝葉像涼棚似的,遮住了陽光”,“夜晚,環(huán)形路上,一座座立交橋猶如道道彩虹”等。以此讓學生體會什么叫比喻,體會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時常提醒學生,作文應該重視修辭這一環(huán),恰當運用比喻、對比、夸張、排比、設問、反問等修辭手法,就能把所要表達的內容形象生動地表達出來,以此提高文字的表達效果。
3)抓住講讀課文的重點段落學習,有利于訓練學生的作文用語與表達手法。文章是由段落組成的,一般來講,課文之中的優(yōu)秀片段,都有它寫作手法上的長處,或語言美,或表達手法有特色。 “‘鳳辣子’初見林黛玉”這個片段中,作者抓住了王熙鳳的服飾及相貌特征:“頭上戴著金絲八寶攢珠髻,綰著朝陽五鳳掛珠釵;項下戴著赤金盤螭瓔珞圈;裙邊系著豆綠官絳雙魚比目玫瑰佩;身上穿著縷金百蝶穿花大紅洋緞窄裉襖,外罩五彩刻絲石青銀鼠褂,下罩翡翠撒花洋縐裙。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身量苗條,體格風騷,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啟笑先聞?!本桶淹跷貘P這個尊貴、俗氣以及性格潑辣多變,舉止輕佻,威嚴不露,表面溫和,難以琢磨的人物形象地展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學了此段后,鼓勵學生繼續(xù)尋找曾讀過的印象深刻的優(yōu)美片段。讓學生當堂觀察周圍的同學,抓住其外貌特點,表現(xiàn)出該同學的性格特征,并當堂交流,在不指名的前提下,讓聽眾知道寫的就是某某同學,以增強趣味性。
小學是作文教學的起始學段,也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寫作的重要時期。小學語文教師必須以激情煽起激情,以生氣激活生氣,以生命喚醒生命,想方設法點燃學生的智慧火把。切忌呆板封閉,那種關起門來的苦思冥想只會扼殺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只有貼近生活,關注社會,激發(fā)興趣,為學生的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才能讓學生愛寫作,樂寫作,才能讓學生的作文真實地反映生活,反映社會,反映自我,從而完成一種個性化的精神獨創(chuàng),培養(yǎng)自己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