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一個顯著趨勢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的大前提下,根據時代特征和現實生活,對當今世界尤其是中國發(fā)展過程中出現和暴露的新問題進行總結和反思,開展“中、西、馬哲學”的對話,合理吸收各方面的理論資源,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從哲學高度提升“中國經驗”,形成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話語,探討建構當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形態(tài)。當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發(fā)展趨勢主要表現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者主體性精神的覺醒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世界視野和歷史視野的新變化。
關鍵詞: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主體性精神;世界視野:歷史視野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10)05-0011-04
一、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者主體性精神的新覺醒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從主觀方面來說,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者充分發(fā)揮主體的自覺、自主、能動和創(chuàng)造的特性。詮釋并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過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者主體性精神的覺醒,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后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彪S著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改革開放,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我國哲學原理界內部形成了以變革教科書體系為基本指向和主要任務的哲學改革的潮流。這場哲學改革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是重新理解和重新建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其突出特點,是以實踐為核心范疇,重新理解人與世界、思維與存在、主體與客體、主觀性與客觀性、歷史規(guī)律與人的歷史活動、自由與必然等哲學所探索的重大關系問題,并以這些重新理解的研究成果去重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這場哲學改革激發(fā)了哲學工作者的主體創(chuàng)新精神,使90年代后的中國學術研究更加活躍起來。新的歷史條件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主體的精神狀況,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當代中國發(fā)展的理論方向和未來理論形態(tài)的選擇。
新世紀以來,學界圍繞全球化背景下如何開展“中、西、馬”哲學對話以建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tài),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理解和當代價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民族化以及哲學如何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理論指導和智力支持等問題進行了富有成效的探討。歸結起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新主題主要表現為如何建構當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tài)。
當前建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tài)之所以成為學界探討的焦點是因為源于哲學學科建設的內在要求,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要求以及應對全球化和西方文化霸權,創(chuàng)造既有民族特色又充分體現時代精神的高度發(fā)達的社會主義新文化的客觀要求。而目前哲學學科內部的現狀是不盡科學合理的。這主要是由以下兩種原因造成的:一是長期以來,中國哲學各個學科處于界限分明、壁壘森嚴、互不介入的狀態(tài)并未根本改變,仍然是以各自的“研究領域”為對象。哲學研究似乎成了可以脫離對時代精神的把握,可以脫離對現實問題的研究。這樣的哲學研究狀態(tài)大大阻礙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fā)展。顯然無法回應時代的挑戰(zhàn),更遑論肩負起指導人們改變客觀世界的使命。二是學科體制和學術評價制度的不盡科學也強化了這種不正?,F象。以上兩種原因導致了哲學離社會和時代的要求越來越遠,使哲學無法回應時代和實踐提出的迫切問題,從而在正發(fā)生全面轉型的現代社會中逐漸“失語”和被邊緣化。改革開放后哲學研究的這種困境極大地激發(fā)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者主體性精神的覺醒。
當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者主體性精神的覺醒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民族化追求。方興未艾的全球化使不同民族的文化出現沖突與交融,民族文化重要性更加凸顯。當代資本主義在資本輸出的同時,客觀上伴隨著西方文化的擴張和霸權建構。中國的和平和發(fā)展需要文化力量的支撐,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是一個民族在面向世界的發(fā)展進程中彌足珍貴的資源。可以說,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在全球化進程和現代化發(fā)展進程中的一張身份證,而哲學則是這張身份證的靈魂。面對全球文化既沖突又融合的復雜關系,中國將以怎樣的方式參與世界文化的創(chuàng)造與將以怎樣的文化形態(tài)出現在21世紀的問題,這是學界正在反思和探討的問題。
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問題意識”。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經驗告訴我們,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是與解決不同時期根本性、全局性問題相聯系的”。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哲學界開始超越對教科書哲學的反思,
“從體系意識”轉向“問題意識”,以“問題”作為哲學研究的根本出發(fā)點,從而展現出更為廣闊和更為深化的研究前景。以問題的研究為中心,不僅開拓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了的理論空間,形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許多新的生長點,同時,還為打破馬克思主義哲學自身傳統(tǒng)的封閉性,使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和現代西方哲學開始真正的對話、交流提供了可能。
三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對現實問題研究的理論自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要保持強大的生命力,成為當代中國社會變革的先導和現代化建設的精神動力,就要密切關注和研究現實問題,在分析和解決當代重大的現實課題的思維和實踐活動中實現自己的價值。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領域中的許多重大理論問題的發(fā)掘和研究。都來自于對現實問題的回答。
四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理論創(chuàng)新意識。哲學理論創(chuàng)新本質上是一種批判性的反思活動,它離不開現實生活的基礎,不能脫離前人的理論創(chuàng)造,更離不開主體強烈的創(chuàng)新精神。新世紀以來,在立足時代特點和社會實踐的基礎上,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出現了帶有全局性和突破性進展。涌現出一系列哲學創(chuàng)新的生長點,且表現出不同的發(fā)展走向,在哲學層面上體現出當今時代和社會生活實踐所發(fā)生的變化。新世紀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研究創(chuàng)新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關于“實踐唯物主義”的討論,基本確立了實踐的觀點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首要的、基礎的地位;學者們從馬克思主義哲學新體系建構的原則和途徑出發(fā),提出了建構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新體系的種種構想:當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一條重要路徑是向現實生活研究的轉向,其理論的重大進展是“應用哲學”的興起,如價值哲學、經濟哲學、社會哲學等;有的學者積極展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現代西方哲學對話、會通,實現綜合創(chuàng)新,探討建構中國哲學的新形態(tài)。
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世界視野的新變化
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世界視野是指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具有的從理論上把握和洞悉世界的境界、視野和胸襟。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化是在彼此互動中發(fā)展的。時代的發(fā)展需要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者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納入世界性的歷史演進和總體圖景中予以考察。
從理論發(fā)展來看,新世紀以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發(fā)展的時代背景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日益深入的全球化和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中國不斷推進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促成了當代中國社會的重大轉型,也在發(fā)展中面臨著許多重大的現實問題。深刻變化了的國內外實際給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fā)展提供了許多新機遇、新挑戰(zhàn)。在思想文化領域,思想解放迎來的是理論上的不斷創(chuàng)新的訴求。同時,西方思想文化包括哲學思潮紛紛涌人中國,中國思想界再次面臨中西文化激烈交鋒、碰撞、對話、融合的歷史境遇。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需要關注和研究當今世界發(fā)展和人類文明的新進程,與當今時代和人類文明共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特征和方法論特征決定了它本質上是一個面向實踐的、開放的世界性的哲學,它吸收和容納了以往人類哲學和文化的優(yōu)秀成果。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部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要發(fā)展,也要廣泛吸收當代一切進步的思想文化成果,尤其是西方馬克思主義和現代西方哲學的理論成果。因此,建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就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視野,關注和研究西方理論界的動向。展開與西方馬克思主義和現代西方哲學對話,吸納其中一切有價值的理論成果。唯有如此,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fā)展才是開放和有生命力的,不會在封閉中陷入狹隘和僵化,也不會在不同的思想日益擴大的世界交往中失去自我。
從時代條件來看,當今的新全球化具有廣闊的時代背景,它引起了當代世界的根本變化。高度關注和反思全球化問題。將是21世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如何應對和回答全球化這個重大的時代課題,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性問題的一個實質內涵。它要求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者的視野發(fā)生轉變,轉向當代世界問題、人類生存困境等問題的研究。在回答全球化問題中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全球化理論、社會形態(tài)理論、文明理論、價值理論等理論的更新,不斷推進馬克思哲學中國化的進程。
現代化是中國人民現在和將來一個較長時期內都要為之奮斗的目標。全球化是中國現代化的一個自主選擇。中國的現代化和市場經濟處在全球化進程中的一個特定階段。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全球化提供的發(fā)展機遇,應對全球化帶來的挑戰(zhàn)。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對資本主義現代性的批判理論和全球化理論,對全球化的負面效應保持嚴格審視和批判的態(tài)度,同時不斷對中國的現代化過程進行深入的反思,對其作出理論上的分析、判斷和概括,為中國的現代化實踐提供借鑒。以經濟生活為基礎的全部社會生活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世界一體化的交往關涉到文化發(fā)展問題、價值沖突問題、現代性問題、國家和民族的安全和未來發(fā)展命運的問題,從而需要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全球化的視野出發(fā),提供理論上的指導。20世紀90年代后。由市場經濟和現代化引發(fā)的現代性問題研究,以及就相關問題的中西哲學的交流。已經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一個中心主題。在這個問題上,中國哲學界在關注世界,世界哲學也在關注中國。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西方馬克思主義和現代西方哲學進行真正意義上的溝通、對話和融合,馬克思主義哲學原有的單一的詮釋話語和結構被打破,逐漸形成了一種開放的、互動的哲學發(fā)展態(tài)勢。
三、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歷史視野的新變化
當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歷史視野的新變化,第一,體現在立足中國的現實國情和具體實踐的基礎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性”和“與時俱進”的理論特性,決定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chuàng)新必須立足現實國情并且是在與具體實踐的互動中實現的。我們要在中國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現代化,它的根本動力和源泉是在中國這塊土地上。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和理論創(chuàng)新的基礎。今天,中國人民正在進行的偉大的實踐是實現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和民族的偉大振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要實現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就必須同現時期的歷史任務相結合,著眼于當代中國人民的社會實踐,在對時代課題的深刻回答中尋找哲學新的生長點。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中國現實的把握是如此。那么對待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研究也是如此。因為,現實是歷史的承接和延續(xù),借助歷史的視野可以更清晰地認識現實。恩格斯說,只有清晰的理論分析才能在錯綜復雜的事實中指明正確的道路。因此。只有把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放到中國歷史發(fā)展的生動的現實中,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才能獲得充實的、鮮活的內容,毛澤東哲學思想和鄧小平哲學思想就是兩個典型的例證。對待當代中國的現代化和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也是如此。當代中國的現代化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運動。對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具有深遠的意義,它需要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之提供一種新的理論支持。歷史的眼光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思考和回答這一重大現實問題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視角。
第二,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歷史視野的新變化,體現在批判地繼承中國傳統(tǒng)哲學。毛澤東說:
“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fā)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敝腥A民族是富于哲學智慧的民族。中國哲學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和特有的概念體系與表達方式,并形成了集中體現中華文明的中國哲學精神。中國哲學凝聚了中華民族對世界的生命的認知和感受,積淀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形成了中國哲學恢宏氣派和獨特風格。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形成的獨具特色的文化傳統(tǒng)。深深影響了古代中國,也影響著當代中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tài)的建構不能忽視對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吸收、借鑒。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需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中國傳統(tǒng)哲學進行新的提煉和闡述,把它轉化為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新形態(tài)中內在的、有機的構成因素。
第三,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歷史視野的新變化,還體現在歷史地看待馬克思主義哲學自身的發(fā)展上。一是哲學研究要“回到馬克思”、“重讀馬克思”,以期消除前蘇聯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真精神的誤解和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理論的簡單化理解,要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的理論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真精神的基礎上?!盎氐今R克思”,不僅僅意味著對馬克思“文本”的重新解讀,重新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更重要的,它要求我們在思想與歷史、思想與時代的互動中回到馬克思,真正把馬克思置身于我們當下的場景,最終創(chuàng)造性地從歷史走向時代,從而建構其當代哲學新形態(tài)。二是總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基本經驗,從哲學的高度提升“中國經驗”,形成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話語。是建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tài)的重要內容。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產生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理論體系兩大理論成果。在當今條件下深刻反思這一過程。對于新世紀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偨Y和提升中國實踐經驗是要使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豐富經驗馬克思主義哲學化,使之“帶上條理性、綜合性,上升成為理論”,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當前,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偨Y中國實踐的豐富經驗,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形成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話語,從哲學高度“作出合乎中國需要的理論性的創(chuàng)造”,這是學界在建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tài)時面對的一個迫切而重要的課題。
“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fā)展既立足于當代又繼承傳統(tǒng),既立足本國又學習外國,大力推進學術觀點創(chuàng)新、學科體系創(chuàng)新和科研方法創(chuàng)新,努力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焙\濤同志的論述為建構當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tài)指明了正確方向,即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的大前提下,根據全球化的時代特征和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現實要求,對當今世界尤其是中國發(fā)展過程中出現和暴露的新問題進行總結和反思,開展“中、西、馬哲學”的對話,合理吸收各方面的理論資源,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從哲學高度提升“中國經驗”,形成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話語,探討建構當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形態(tài),創(chuàng)造中華民族的“思想自我”。
“創(chuàng)建當代中國哲學理論乃是中國人反思自己的生命歷程、理解自己的生存境域、尋找自己未來發(fā)展道路的內在要求和迫切需要?!眲?chuàng)建中華民族自己的哲學理論一直是中國哲學家們矢志不渝的追求。中國哲學界通過多年的艱辛探索,已經形成了關于建構當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tài)的多種構想。但創(chuàng)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形態(tài)仍是一個艱巨的時代課題。這一艱巨的時代課題需要當代中國哲學家以更加開放的姿態(tài)、更充分的理論勇氣和創(chuàng)新精神繼續(xù)艱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