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明確指出: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做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為此,語文教學必須重視情感教育,要把情感教育貫穿于語文教學的過程之中,貫穿于指導學生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之中,使之與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同步進行。
語文是情感的載體,課堂上激勵學生的是情,打動學生的是情,震撼學生的仍然是情。只有融入情感教育的語文教學才是有效的教學,才能真正達到一種知情結合、文質兼美的藝術境界,使學生在接受知識、提高能力的同時,受到美的陶冶,提高審美情趣。
一、挖掘教材內涵,讓語文教學為情感教育引路
課文是情感信息的載體,每一篇好的文章,都充盈著作者的情感,奔涌著作者的思潮,在一字一句之間被滲透,被傳達,被傾訴。我們現(xiàn)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不但呈現(xiàn)出豐富的文化內容和鮮明的時代氣息,而且注意從兒童生活出發(fā),引導孩子們在認識社會和大自然的同時,體驗“愛”的情感因素,并在這種潛移默化的熏陶中,逐漸懂得愛祖國、愛生活、愛父母、愛老師……
如五年級教材《慈母情深》一課,雖只是描寫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卻表達出慈母的深情和孩子對母愛的領悟?!夺烎~的啟示》,也是通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告訴我們人生的道理:道德雖只是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但是實踐起來卻很難。又如一年級課文《借生日》中有一段這樣的敘述:“媽媽,這個布熊是我送給您的生日禮物,您總是忘了自己的生日。今天我把生日借給您!”這是孩子對父母親的愛……每當閱讀這一篇篇充滿愛的課文,連我們大人都會被感動,孩子們又怎么會不喜歡呢?如果當孩子們每天讀到的都是這些貼近生活、富有哲理、滿含深情的文章,還用得著我們苦口婆心地教他們如何關心父母、如何與人相處嗎?
我至今還記得教學《雪孩子》的情景:孩子們隨著音樂飽含感情地讀著:“雪孩子從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卻化了……他飛到了空中,成了一朵白云,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贝藭r,教室里陷入了一片沉寂,突然一個孩子趴在桌上哭了起來,我問他:“你怎么了?”他抬起頭,哽咽著說:“老師,雪孩子太勇敢了,他是好人,我不想他死。”這就是文本的力量。當我們的孩子面對這些人性化的描述,又怎能不被深深打動?關愛他人、勇于伸出援助之手,這些優(yōu)秀品質又何嘗不會深深地觸動孩子純潔的心靈?
當新教材把這種人性關懷的深刻內涵呈現(xiàn)給孩子們時,我們只有好好把握,才能在教學中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品質。這也是新教材賦予我們的最大財富。
二、加強課堂情感的過程交流,為語文教學增色
情感教育,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也是影響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心理因素。教學時,教師如果能從教材出發(fā),及時抓住學生心理,利用課文中積極的情感去點燃學生探究的熱情,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就能起到“投石激浪”的效果。在教學《“諾曼底”號遇難記》時,我提出疑問:“船長完全有時間和機會安全離開‘諾曼底’號,但他卻一定要與‘諾曼底’號共存亡,難道船長在危急的情況下,只有這樣才能成為英雄?”學生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語,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在對英雄形象進行深刻剖析的同時,也進一步加深了對英雄人物的理解。
三、結合大課堂,讓語文教學與情感教育齊飛
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語文教學走向生活實踐的有效途徑。有效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可使語文教學與情感教育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境界。
我在教學五年級綜合性學習《我愛你,漢字》時,先讓學生搜集了古今書法家的一些優(yōu)秀作品,并將其作品在教室后面的展示臺上進行展示,讓學生自評、互評、交流、探究,并讓他們思考:“你喜歡哪種風格的書法作品,為什么?”在學習完此組課文后,我又組織學生開展“我是小小啄木鳥”活動,以小組為單位,走街串巷尋找招牌上的錯別字。學生們一旦發(fā)現(xiàn)錯別字先拍照,再和店主進行溝通,要求店主將錯別字改正過來。第二天,我剛走進教室,孩子們便把我圍了個水泄不通,吳芳芳說:“老師,我昨天找到6個錯別字?!倍∽映空f:“我和李超一起找到了12個錯別字?!逼綍r比較靦腆的張果同學拉著我的手,聲音雖小卻無比驕傲地說:“老師,我今天一個人說服了一個店主,讓他把‘煙灑’改成了‘煙酒’。”還有一組學生在搜集到有關諧音的對聯(lián)、古詩、歇后語后,無比驚喜和自豪地說:“老師,中國的文字真是太神奇了!我們中國人真了不起!我為我是中國人而感到自豪!”這次的語文綜合性學習,不僅讓學生了解了漢字的歷史,增強了學生規(guī)范用字的意識,還陶冶了他們的情操,激發(fā)起他們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白居易說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痹谡Z文教學中,教師就是要利用情感教育的優(yōu)勢,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凈化學生的靈魂,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使我們的語文教學真正成為情感與道德教育的陣地,彰顯語文教學的魅力。
(責 編 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