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語中有一句話叫“境由心造”。這話不敢說是絕對真理,但也頗有道理。由于心態(tài)的不同,即使是相同的境遇,在不同的人心中也會造成不同的心境,并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出現(xiàn)不同的結果。
張先生和李先生走上工作崗位后,便遇到了一系列問題:待遇差,受排擠……張先生在一次次挫折和不公面前滿腹怨氣,抑郁成病,最終于事無補,無甚成就,一晃青春不再,悔之晚矣;李先生則大度為懷,含蓄忍讓,見怪不怪,努力適應環(huán)境,積累經(jīng)驗,等待時機,逆境反而使他變得更堅強、更成熟,他揚長避短,屢出成就,積小勝為大勝,終于功成名就。
有的人面對自己的貧困和生活的失意,總是羨慕和妒忌他人的富裕、幸運,抱怨自己生不逢時,大罵世道不公,卻不尋求改變現(xiàn)狀的正確途徑,坐等靠要,或者自暴自棄,感到生活沒意思,毫無歡樂可言,他的精神比物質還要貧困;與之相反,有的人面對同樣的生活壓力,卻不怨天尤人,而是面對現(xiàn)實,視之為一種對人生的挑戰(zhàn)與考驗,努力奮爭,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去改變現(xiàn)實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同時,他也不對生活抱以過高的奢望,而是儉樸平淡,平和從容,充分地感悟著人生,享受著人生,活得有滋有味。
事物的存在都是對立的統(tǒng)一,黑白、上下、正反、好壞、美丑、善惡、是非、曲直……互為依存,體現(xiàn)著辯證法。人生亦然,有歡樂就有痛苦,有順利就有坎坷,有得志就有失意,有健康就有疾病……不僅對于人的群體——社會而言如此,對于每個個體的人而言也是如此。如果能夠認識到這種世界存在的必然,那么人也就不會在生活中得意忘形或痛不欲生,正確地對待人生的變化和問題,坦然而行,即使身處逆境,也不怨天尤人,而將所面臨的一切都視作生活的賜與和考驗。于是,一種充實感、幸福感永遠伴隨著他,無論季節(jié)怎么變化、世態(tài)多么炎涼、人生如何滄桑。
由此可見,心態(tài)對人生影響之巨大,從某種意義上說,人生其實就是一種心態(tài),“境由心造”也并不完全是唯心主義。
要想生活幸福,須持有一種良好的心態(tài),我想,這也算是一條生活的哲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