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不僅是小說,而且是一部結構小巧復雜,與傳統(tǒng)小說不同,有些后現(xiàn)代意味的文學藝術作品。
《我的大明王朝》是一本以第一人稱寫皇帝的小說。寫皇帝的書近年來不計其數(shù),加上電視劇,電影,或許已經(jīng)成為“集體噪音”,因而這本書至少在角度上讓人耳目一新。以第一人稱的敘事方式來寫小說,是不能隨便用什么故事充數(shù)的?!拔摇笔敲鞒_國皇帝朱元璋,那么,作者到底寫的是朱元璋,還是他自己呢?這個問題屬于文學的“元問題”,能把讀者拉到這樣的問題面前,已經(jīng)有些意味了。
小說在時間上用了兩條線,一條是現(xiàn)在,從朱元璋做了皇帝開始寫起,直到他寫下遺詔;另一條是回憶,從朱元璋童年開始,直到做了皇帝。寫出朱元璋完整的一生,只用了十幾萬字。明代的歷史資料傳世的很多,對古人生活的演義無邊無際,作者可以說是惜墨如金。作者的寫法是,對有史料可查的重大事件,不遺漏,不扭曲;對無史料可查的精神歷程,深刻挖掘,充分展現(xiàn);對與今天不同的古人生活細節(jié),則是尊重常識,既不死板,又不妄為。
書中最重要的是“我”,也就是朱元璋的心理線索,這正是第一人稱的方便法門。全書分為“我的性命”、“我的權力”、“我的天下”三章,就是心理線索的邏輯,思想的張力在這條線索上展開。我們今天的時代,用西式話語說是前現(xiàn)代?,F(xiàn)代,后現(xiàn)代并存,這本書,后現(xiàn)代的感覺更多一些。我們都知道今天的社會沒有皇帝,又都知道作為隱喻的皇帝具有無所不在的現(xiàn)實性。這是一種真正中國特色的后現(xiàn)代意識。“我”是個人,在前現(xiàn)代,個人主義是模糊的;在現(xiàn)代,個人主義達到極致;在后現(xiàn)代,個人主義走向反面,遭遇解構。大概地看,在“我的性命”一章里,個人主義是模糊的,那里的“我”遇事左恩右想,對生命價值的認識尚無明確定位。在“我的權力”一章里,個人主義是張揚的,那里的“我”遇事會使用叢林法則,對生命價值的認識十分明確。在“我的天下”一章里,個人主義被解構了,那里的“我”遇事會主要考慮自己以外的問題,因為“我”和天下已經(jīng)渾然一體,個人主義不再有主導性的意義。其實這個“我”是超越于朱元璋,作者,讀者之上的“人”,而這個“人”橫跨古今,以精神的力量,叩擊當下的“我”??梢哉f,每一個生活在今天的中國人,他或她的個人主義都或多或少地呈現(xiàn)著同樣的狀態(tài),這是由我們所面對的歷史與現(xiàn)實決定的。
書中的后現(xiàn)代意識還在善惡觀念上體現(xiàn)出來。歷史上的朱元璋,也就是我們從各種歷史資料得知的那個皇帝,統(tǒng)一中國,嚴懲腐敗,是他最明顯的善的一面;極端專制,濫用刑罰,是他最明顯的惡的一面。而書中的朱元璋,卻完全超越善惡之上,也就是說,善與惡,不再是人格評價的標準。在一部文學作品中這似乎很難做到,作者用的是簡單的方法:從人物動機人手?!拔摇币晕淞y(tǒng)一中國,最初從軍卻只是為了自己不餓死;“我”嚴懲腐敗,更是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力。“我”極端專制,是為了鞏固政權;“我”濫用刑罰,是為了懲惡,其中也就有揚善的意義在。善與惡,居然可以如此彼此不分,應該說,只有在一個身為皇帝的人物中才能表現(xiàn)得如此極致,因為他對自已負責,就是對天下負責。
就這樣,作品中“我”的背后的另一個我——作者,引導我們思考一個后現(xiàn)代的問題: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權力與責任的關系,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是更接近“臣民”還是更接近“皇帝”?理論上應該是怎么樣的?實際情況又是怎么樣的?我們反對了一個多世紀的“封建”是已經(jīng)壽終正寢,還是換了一套行頭,在原子彈和互聯(lián)網(wǎng)的時代仍然大行其道。更加大行其道?
作者因此在“后記”中更進一步提出了“臣民”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皇帝”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這樣的說法當然很“學術”,應該是理論家來研究的,所以作者“點到為止”。我想,這正是作者用第一人稱寫皇帝的深意所在。
然而,這個作品又完全可以當作通俗小說來讀,語言簡潔,節(jié)奏輕快,人物生動,情節(jié)足夠緊張,細節(jié)引人入勝。書中有幾十幅插圖,也是“雅俗共賞”的,插圖配有題圖文字和與題圖文字應和的格言,這又是似乎“前所未有”的巧妙結構,因為這個結構與小說正文也有很特別的互補的關系。書后還附有數(shù)百條“大明王朝史料集錦”,有如小辭典,內容涉及中國古代從宮廷到民間的各個方面,不但言簡意明,并且感性靈動,可以見出作者的用功,具有經(jīng)典的細密?;蚩梢哉f,這本書不僅是小說,而且是一部結構小巧復雜,與傳統(tǒng)小說不同,有些后現(xiàn)代意味的文學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