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走過的有些路,大陸如今也在走,因此在前行的路上,我們腳下的哪一只足印沒有沾染過臺灣同胞們踏過的痕跡?與其說這是社會發(fā)展模式更迭不可避免的重復(fù),倒不如說,這才是同胞之間那血濃于水的共同的普遍的深層次的集體意識。
10月間的某日,坐著海輪在顛簸的巨浪里駛離廈門港,在距離臺灣金門大旦島幾乎可以忽略的數(shù)丈開外短暫停留了片刻即匆匆返航。岸邊碉堡上空的青天白日旗和“三民主義統(tǒng)一中國”字樣,頓時激起了我心里的滔天巨浪。船在晃蕩的海水里飄搖,平生頭一回如此接近夢中的這枚“海棠葉”,似乎近在咫尺,卻仍然遠(yuǎn)在天涯,分明感到有那么一道政治、文化、信仰、義理的分界線就隱潛埋沒在萬丈海水之下,無蹤也無形,但足以把一些歷史和一些情感無情地分隔兩岸。
不由得想起詩人余光中的《鄉(xiāng)愁》——貼在上個世紀(jì)70年代全體中國人(包括臺灣人和內(nèi)地人)心上的一枚航空郵票,是不是早已沾滿了斑駁的歲月痕跡?竊以為,遠(yuǎn)離國土,在異地他鄉(xiāng)遇到的諸多人之中,只有日本人和臺灣人最能讓內(nèi)地人心中產(chǎn)生異樣感覺——因為總與“剪不斷理還亂”的往事有所糾葛,因此在彼此之間橫亙著的,哪里又只是一個海峽、一片汪洋的離隔與牽扯呢?
正如《我們臺灣這些年》中的“我們”二字傳遞的情緒一樣:臺灣人說自己的歷史。有那么一些些的驕傲,也難掩一些些的落寞?!拔覀儭庇袥]有包括逃離的1949年?“我們”是兩個時空阻隔的民眾么?世界上的人與人之間,竟然再也沒有比“我們”關(guān)系更復(fù)雜和微妙的了。與其說這是“一封臺灣青年寫給13億大陸同胞的家書”,倒不如說這是一雙包含深情的眼睛,你不妨和他對視,能凝望出他眸子里游子歸鄉(xiāng)般的柔軟和焦灼么?或者,借他這雙慧眼,去將臺灣社會那鄉(xiāng)土味十足的世態(tài)人情仔細(xì)端望。
在廖信忠出生的1977前后,數(shù)年間,臺灣被趕出聯(lián)合國,又與主子美國斷交,漸漸走向一條“風(fēng)雨飄搖”的道路,而內(nèi)地卻大開國門,漸興改革開放之風(fēng),朝著復(fù)興中華民族的目標(biāo)邁步前行??梢赃@樣說,兩岸對峙僵持了幾十年,政治到底是政治家無情的博弈爭斗,只有一個時代、一個時代的人們滾燙的心和記憶,才能感悟出其中冰冷、溫?zé)岬臍庀ⅰR虼?,廖信忠陳述?0年,除了是他自己的身心成長史,也是臺灣內(nèi)地兩地人民感同身受的共同記憶——臺灣走過的有些路,大陸如今也在走,因此在前行的路上,我們腳下的哪一只足印沒有沾染過臺灣同胞們踏過的痕跡?與其說這是社會發(fā)展模式更迭不可避免的重復(fù),倒不如說,這才是同胞之間那血濃于水的共同的普遍的深層次的集體意識。
歷史可以像二月河那樣凝重地寫,也可以像《明朝那些事兒》那樣輕松地說,而廖信忠筆下勾勒的是一部人情味十足的臺灣斷代史!因為他身臨其境,絕無妄言。一個平常人經(jīng)歷感悟的歷史才是一段親切真實的歷史——他比我們更近地親歷了臺灣近三十年政治史上的每一次動蕩,比如“美麗島事件”、“十信案”、“陳水扁槍擊案”、“兩岸飛彈事件”等;他不僅帶我們回顧臺灣社會的進(jìn)步與嬗變,還引領(lǐng)包括我在內(nèi)的一幫同齡人重溫那么多珍貴的回憶:追看《楚留香》,瘋狂地癡迷“小虎隊”,聽羅大佑的歌,看林青霞的電影,讀瓊瑤阿姨的小說,躲突發(fā)的地震……原來,在海那邊,臺灣的廖信忠們也和我們一樣共同擁有這些熟悉的橋段,一同成長。
與此同時,他還帶我們見證了一個有幾分怪誕奇異的臺灣:多黨紛爭的政體促成了一幫政治流氓演盡了小丑般的鬧?。恍W(xué)生的課本里把“三民主義”奉為至理,教師卻可以為所欲為地用盡各種殘忍手段體罰學(xué)生;為考學(xué)各類補習(xí)班群涌而出甚至形成巨大的產(chǎn)業(yè);每一個成年男子都必須在軍營中服兵役,發(fā)生的故事活色生香;新聞媒體為追求“膻色腥”的轟動效應(yīng)多次直播血淋淋的新聞畫面絲毫不顧會否引起人心動蕩——一切都不可思議地在臺灣發(fā)生,這個在臺灣人自己看來,“有暴而無力,有色而無情”的不完滿的社會真是會讓人倒吸一口涼氣。然而,奇怪得很,這又絲毫不會阻止我們對這個神奇島嶼的向往。因為,從政權(quán)上來說,她雖是遺落的半壁江山,然而,從情感上來說,她卻是每一個內(nèi)地人連根的同胞兄弟。
不過,還是張愛玲形容得好,臺灣是一座遙遠(yuǎn)的“邊城”!和廖信忠一起回望《我們臺灣這些年》,心中竟有萬語千言無處可說。就是離散得真的略微有些久了,村里古舊的門牌號早已模糊,連封問候的家書也不知道該往哪里寄。只好俯身舀一勺臺灣海峽的海水,燒碗熱氣騰騰的藥湯,治療那排山倒海般的,總也好不斷根的思鄉(xiāng)的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