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8日是個特殊的日子,在33年前那個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中,國家與民族正蒙受災難,而力挽狂瀾的周總理又與世長辭,全國人民都處在壓抑的悲痛之中。泥人張彩塑作品《一月八日》刻畫的正是一個藏族家庭聞聽到總理逝世時的情景。
作品中的父女,從收音機里聽到了總理逝世時的噩耗,他們雖戴起了悼念的黑紗,卻不愿相信這一切是真的。小姑娘懷抱收音機已泣不成聲,又不忍心放下,仿佛抱著收音機才能離總理近一些:父親面部表情是復雜的,十年“文革”惡夢般的生活在他臉上刻下深深的烙印,這種震撼肺腑的悲痛反映到臉上,其表情更多的是凄切與壓抑。作品采用一藏一露的對比手法,小姑娘的臉完全被袍袖遮蓋,但人們卻能從她懷抱收音機的哭泣動作中,感受到那種失去至親的強烈悲痛,甚至能感受到她肩頭的顫抖;而通過對她父親面部表情的刻畫,使這種悲痛更加凝重深沉,更加感人心肺,讓人回味、思考。
羅丹的《思》中女主人公那凝重的眼神,猶如一根看不見的線,帶著人們探索、思考、回味,令人遐思無限?!兑辉掳巳铡氛菑倪@幅作品中受到啟迪,因而當人們從作品中感受到悲痛時,也自然對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產生思考,并一直聯(lián)想到總理力挽狂瀾的日日夜夜,在思緒萬千中體會到人民和總理息息相關的情感。這也正是此作品深沉的感染力所在。
我國民族傳統(tǒng)藝術,從上古的“陶器”到絢爛的敦煌藝術,從“秦俑”到歷代寺廟中“釋迦牟尼”及“太上真人”,都和泥塑結下不解之緣。當然,把這些和今天的泥人張彩塑藝術生硬地連在一起,略顯牽強,因此如何更好地發(fā)揚古老的傳統(tǒng)藝術,就成了彩塑工作者的重要任務?!兑辉掳巳铡吩诶^承民族傳統(tǒng)藝術上邁出了步子——從整個人物造型到形式處理,從小姑娘含蓄的掩面痛哭到父親面部強化了的凝視,從性格上的刻畫到捕捉情緒和揭示人物內在本質,都在繼承傳統(tǒng)上做了嘗試性的探索。借鑒國外,就是把國外好的東西吸收過來變?yōu)樽约旱模⑹怪昝?,正如梅蘭芳先生所講的“移步而不換形”一樣,而《一月八日》正是很好地體現(xiàn)了這一點。
如何將外國的造型藝術和我們的民族傳統(tǒng)藝術更緊密地結合起來,更好地發(fā)揚古老的傳統(tǒng)藝術,是彩塑工作者的重要任務,也是一條漫長的創(chuàng)作道路。泥人張彩塑作品《一月八日》之所以能給人們留下如此深刻的記憶,也許要歸功于對以上幾個方面所進行的探索性的追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