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臺灣在我的意識中是:臺灣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蔣匪幫天天叫囂要反攻大陸,我中國人民解放軍炮擊金門,打到臺灣去,解放全中國。后來有一天,與玩伴在田野里撿到一個挺漂亮的硬殼紙盒做的宣傳品,上面有文字和彩色圖片,說大陸一個工人逃到臺灣后,做了一名鏟車操作工,月薪可買3臺“腳踏車”。啥是“腳踏車”?從圖片上看,明明是輛自行車。那時候,忻州普通人家買輛自行車不亞于今天買輛汽車。拿著硬紙片兒回到家里,母親一看嚇得臉面失色,趕緊把它扔到灶火里燒了。父親一臉嚴(yán)肅地說?熏那是“敵特”的宣傳品。
到了80年代,從寶島傳來了“靡靡之音”,報紙上說這是“黃色歌曲”,可當(dāng)時小青年沒一個不愛聽的。再后來見了鄧麗君的玉照,更覺得她不僅歌兒動聽,模樣兒也實在可愛。再后來,宋慶齡逝世,力邀宋美齡祭拜。蔣經(jīng)國去世,大陸發(fā)去唁電。再到后來,臺灣老兵可以返鄉(xiāng)探親了,臺商可以在大陸做買賣開工廠了……
所有這些,就是我過去對臺灣的印象。
一感受臺北
金融危機中,山西與臺灣通航了。
乘最早的航班?熏傍晚時分終于到了臺北。接待方準(zhǔn)備精心:資深導(dǎo)游,優(yōu)秀司機,精品路線?熏日準(zhǔn)入3000人以保證服務(wù)質(zhì)量?熏酒店掛出了歡迎的牌子,旅行社經(jīng)理親自監(jiān)督,途中絕沒有強令游客購物一說,擁有共同的文字和語言,恍然如置身南國的一個大城市……
故宮博物院是我們臺灣行的第一站。臺北故宮遠沒有北京故宮的恢弘氣勢,展廳太小,但宮藏文物有65萬件,據(jù)說只好三個月輪展一次,文物基本是解放前夕國民黨帶去的。前段時間央視播出過臺北故宮的紀(jì)錄片,青銅器、陶俑、青花瓷、古書畫,一件件精妙絕倫,還有更多的圖書文獻,此時逐一呈現(xiàn)于我們的眼前。特別是臺北鎮(zhèn)宮之寶———那棵著名的玉白菜和那塊同樣有名的東坡肉石,令大陸游客瞠目結(jié)舌。
臺北故宮隱藏在一片叢林之中,建筑端莊美麗,而瑰寶的擁有更使其熠熠生輝。
導(dǎo)游介紹,到臺北一定是要登上101觀景臺,站在這個世界上數(shù)得上的高樓,臺北便盡收眼底。這里裝有世界上最快速的電梯,僅37秒就可登上臺頂。憑欄遠眺,目光穿越藍天白云,中正紀(jì)念堂、總統(tǒng)府、士林官邸、麥克阿瑟元帥橋、陽明山等隱藏在林立的樓宇中,隱隱約約有個影子。在88層,毫無掩飾地暴露出整個大樓的重達660噸的風(fēng)阻尼器,據(jù)說這也是世界上最大、最重、唯一外露的風(fēng)阻尼器,整座建筑以此來維持平衡。88層還是世界上最高的精品寶石藝術(shù)館,展出臺灣所獨有的天然珊瑚、藍寶石、臺灣玉石等寶石工藝品。
二慈母亭·水倒流
環(huán)島旅行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從臺北出發(fā)過宜蘭到花蓮,大巴行進在半山腰中。右邊是漫長的太平洋海岸線,海浪一波一波撞向山角。左邊是綿延無止的山脈,郁郁蔥蔥地長滿了綠色植物,往前行,就進入臺灣土著民族生活地區(qū)。
出花蓮不遠,先去一個叫太魯閣燕子口的風(fēng)景區(qū),這里盛產(chǎn)大理石。山中盤延著一條公路,從東海岸直通西海岸,這條公路是在上世紀(jì)五十年代蔣經(jīng)國率軍隊修筑的,一錘一鑿用了三年時間方才建成。在這條蜿蜒而行的公路途中,有一座座漂亮的大橋,其中一座,蔣經(jīng)國先生命名其為“慈母橋”,橋邊還專門修建一個“慈母亭”——蔣經(jīng)國奉母甚孝,當(dāng)年他的生母毛太夫人被日軍飛機炸死后,他手書“以血還血”的碑文,此碑至今尚在奉化溪口。
從太魯閣出來,車子仿佛駛?cè)刖G色畫廊。沿途的高山隧道、清水?dāng)嘌?,遍野的爛漫山花、青青綠草,林木參天,驚濤拍岸,寶島美景盡收眼底。
車過北回歸線,經(jīng)墾丁,進屏東縣,繼續(xù)向南臺灣行進。大巴也從半山的公路駛上了與海平面平行的海岸公路。路旁多為水果園,到處有開著單車出售水果的女郎,當(dāng)?shù)厝朔Q“水果西施”。煙雨蒙蒙中,車停靠在一處景點。但見煙波浩淼,霧氣迷漫,山坡上熱帶植物異常美麗。不可思議的是,一渠細水順山坡逆向而上,渠邊小石碑刻有“水倒流”三字。我曾在東北體驗過汽車滑行上坡的“怪坡”,今天又見此奇景,不由喟嘆大千世界無奇不有。
三在高雄
南臺灣風(fēng)景如畫,屹立在臺灣島最南端的燈塔,被譽為東亞之光,是南海與太平洋往來的必經(jīng)航道,所處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這里還有一處美景,就是臺灣最南端的岬角鵝鑾鼻,一派南國風(fēng)光。大巴再往北折,不到兩個小時的路程,高雄就在眼前了。
高雄被洶涌的綠波包圍了起來,檳榔樹成林成海,高雄是臺灣的第二大城市和重要港口。
臺灣多為山地,而高雄則坐落在平原之上。高雄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摩托車,街道上的摩托車車水馬龍、浩浩蕩蕩,150萬人口就有110萬輛摩托,摩托是百姓最方便的代步工具。
西子灣看夕陽,是高雄的一大景觀。在寬闊的海平面上,太陽已變成紅色的火球,波光粼粼的海水被渲染得金光閃閃,傍晚的天空也披上了燦爛的晚霞,不一會兒,落日慢慢地墜入了海平線。著名的中山大學(xué)就在高雄港畔,依山傍水,紅磚古建掩隱在綠樹叢林當(dāng)中。
在去往高雄的路上,沿途一派旖旎的田園風(fēng)光,一塊塊稻田連成一片廣闊的田野,微風(fēng)蕩漾,泛起綠色的波浪。農(nóng)舍和別墅點綴田間,稻田中甚至有工廠,這便是臺灣土地制度的體現(xiàn)。臺灣的土地實行私有化,政府不能干涉農(nóng)民的這些行為。在城市里也是這樣,在漂亮的建筑群中,有時突然會很難堪地出現(xiàn)一座不倫不類的樓房。或者是路的兩側(cè),一邊是錯致有落的新式樓群,而另一邊卻是破破爛爛的房屋,很不協(xié)調(diào),但是政府也沒辦法,因為土地是個人的,他不愿拆遷,就只能維持這個樣子。臺灣的鄉(xiāng)村看起來要比大陸的農(nóng)村富庶,而高雄的市政建設(shè),則遠不如大陸港口海濱城市美麗。
四阿里山的小火車
緣于一首歌,阿里山成了大家美好的向往。大巴由西向北下了高速,便穿梭在綠色的山林中,這是一段艱難的路程。高山上梯次而上漫山遍野的茶園形成了美麗的風(fēng)景,一群高山族婦女正在采摘春茶。山角下便有茶室,是一旅游銷售區(qū),主要銷售這里生產(chǎn)的烏龍。在這里大家品了新茶。再向前行不久,天氣陰涼下來,山上濃霧迷蒙,隱約可見叢林,這就是阿里山。
阿里山上茂密的原始森林遮天蔽日,陰涼清爽。一條窄小的火車道穿越林中,至今仍在運營。古老的車站,長長的站臺,林中的道班,陳舊的志號燈,都給人以懷舊的親切之感,此時此刻,有一種特別的愿望,就是想登上這趟恍如記憶中的列車,就好比是懷揣著一張舊車票,來尋覓今日的旅途。
這條火車道是日本人上世紀(jì)初修建的,為的是大量掠走這里的林木。珍貴的紅檜,野生野長有數(shù)千年,隨處可見的紅檜碩大的樹根,就是日本人的罪證。山上仍有一株神木幸存了下來,十幾個人方可圍抱,堅強地屹立在山林中,仿佛在向人們講述著歷史。森林腳下,有一尊蔣介石的塑像,孤零零地獨守著這片風(fēng)景秀美的山林。
五浪漫日月潭
日月潭之旅,是一次浪漫之約,據(jù)說日月潭本身瞬息幻化多姿多彩,讓每一個游人都會有不同的感動。特別是到了情人節(jié),如夢似幻含情脈脈的日月潭是整個臺灣的浪漫相約之地。晴空萬里時,日月潭明麗動人;山風(fēng)飄渺時,日月潭婉約迷;細雨霏霏時,日月潭詩意盎然;余暉灑落時,日月潭嫵媚多情……
日月潭被郁郁蔥蔥的九座大山環(huán)抱其中,面積九千公頃,因其南形如月弧,北形如日輪,遂得其名,為臺灣最大的淡水湖泊。換乘游艇,我們在日月潭上馳騁,在翻騰的浪花和徐徐的涼風(fēng)中,領(lǐng)略到了崇山峻嶺下蕩漾碧波的心曠神怡。去了湖心島,后又登上潭邊的山坡,眺望日月潭在陽光下更見風(fēng)致。日月潭藏身于綠色的懷抱,湖心島又點晴般鑲嵌于潭水之中,遙相呼應(yīng),更顯遠方群山青翠欲滴,近處湖泊漫江碧透,湖光山色相互襯托美麗至極。
大巴往北再行,路邊立一巨石,上刻“臺灣中心地理石”,這是臺灣的心臟地區(qū),我們從南臺灣返回到了臺中,今天還要趕回臺北,這將是最長的一次行程。
六風(fēng)雨陽明山
陽明山,亦稱草山,在臺北北投,老蔣時期改名。蔣介石一生崇拜王陽明,遂有此山名。陽明山為國家公園,有地?zé)釡販N植大量有機蔬草,山上古木參天,綠樹蒙蔭,山花爛漫。蔣介石和宋美齡常在夏日至此避暑,張學(xué)良與趙一荻也曾被幽禁于這里。閻錫山在離任行政院長職位后,就迅速遠離政治,獨上陽明山,自建種能洞,于此了卻殘生。
山上下來沿海邊駛向野柳地質(zhì)公園。公園就在北海岸邊緣,海水的洗刷、陽光的風(fēng)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無數(shù)的嶙峋怪石,這是一個臺灣著名的風(fēng)景名勝區(qū)。我們穿行在這歷史的時光隧道,拍攝著無數(shù)年來風(fēng)沙雕刻出來的美麗的自然景觀。
回到臺北。大巴又穿行在臺北獨具特色的大街上,街道不寬,汽車川流不息,卻沒有堵車。街道一分為三,綠化帶隔離,中間為公交車通行線路,以保障普通百姓暢通無阻。摩托車是臺北的一道風(fēng)景線,紅燈過后,摩托車就像潮水一般風(fēng)馳電掣涌過綠燈。汽車駛過處,有國民黨的許多重要部門和機構(gòu)?!爸姓o(jì)念堂”在陳水扁的“去中國化”運動中拆去了牌匾,現(xiàn)在改為民主廣場,成了集會、游行、靜坐的地方。繞過國立圖書館和已經(jīng)出售了的國民黨中央黨部大廈,我們又來到了總統(tǒng)府。這是一座歐式小洋樓,總統(tǒng)府不設(shè)圍墻柵欄,面對寬敞的大街,只有一些流動的崗哨,守護著臺灣的中樞機構(gòu)。街道上到處懸掛著青天白日旗和一個非洲的國旗,導(dǎo)游不屑一顧地說,一個非洲的小國家領(lǐng)導(dǎo)人正在訪問臺灣。
七感慨慈湖
大巴駛向桃園縣的慈湖。這是蔣介石情有獨鐘的地方,據(jù)說這里的風(fēng)光與溪口十分相似,再加之蔣介石思念逝去的母親,于是他親命此地為“慈湖”,并修建行宮。
這是一處環(huán)境優(yōu)雅的地方,山清水秀,樹木蔥蘢,一池湖水鑲嵌在綠色當(dāng)中,十分幽靜。慈湖后面的綠樹叢林深處,有一座江浙建筑風(fēng)格的四合院落,蔣的靈柩安放在這里的一個黑色大理石棺槨內(nèi),門庭外有兩個禮兵持槍佇立,越發(fā)顯得莊嚴(yán)肅穆。蔣經(jīng)國的靈柩陪同他的父親,只是安放在慈湖的入口處,并有其夫人蔣方良作伴相陪。也有禮兵護衛(wèi)。
資料記載,蔣介石欲百年后“以待來日光復(fù)大陸,再奉安于南京紫金山”。而“奉化廬墓依然,溪口花草無恙”,也在等待他的落葉歸根。幾年前他等來了陳水扁,幾乎要撤除憲兵、去其靈柩,后在國民黨的力保下,堅持了過來。就在慈湖園區(qū),有一個蔣介石的個人雕塑紀(jì)念公園,有100多座蔣在各個時期的銅像,在銅像的最后面,有一尊拼接起來的高大的蔣公座像,這是民進黨“去蔣化”運動中,被大卸八塊從城市里清除出來的。過去,蔣的雕塑遍布臺灣,現(xiàn)在時過境遷,大多已清除干凈,就連其在草山的行宮,也被懷疑是人為縱火燒毀。只有深山老林的地方還可能有老蔣的塑像悄然獨立,給這個島嶼留點歷史的痕跡。
飛機又沖上了云霄,臺灣島在白云下漸行漸遠,消失在蔚藍色的大海中。這次走馬觀花瀏覽美麗寶島,還是留有許多的遺憾,有想去的地方不能去,自由也還是受著限制,但是能邁出這一步,已殊為不易。歷史的潮流勢不可當(dāng),明天會更好,我們期待著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