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名讓教師們認可的好校長,是許多校長的成長目標。要成為一名好校長,方法有許多,做個“三光”校長就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
做事要“光明”
■事例:
孫校長是上上下下都交口稱贊的好校長,大家認可孫校長的原因是——他做事光明。每年學校都向上級部門推選“優(yōu)秀教師”,在許多學校里這事會被認為是件很“復雜”的事情。推選“優(yōu)秀教師”涉及每個人的利益,本是件需要公平公正的事,卻往往難以做到公平公正。因為缺乏公平公正,所以每次推選都少不了有教師要“鬧”校長。孫校長在學校里搞“優(yōu)秀教師”推選,卻從來沒有被教師“鬧”過。其原因是孫校長一直將這件事做得極其“光明”,沒有一絲“黑暗”。每次推選,孫校長本人首先不會謀取私利,他說過:我是校長,按當下流行的一些“潛規(guī)則”,優(yōu)秀名額可先由校長“占用”,這樣做雖然讓大家當面“無話可說”,但是在背后里卻是“怨言極多”。所以,我是堅決不會私留名額的。孫校長將推選“優(yōu)秀教師”做成了一件人人可平等爭取的光明事——大家全憑著透明的工作實績,憑著硬件參與選拔,選著誰是誰,選上的光榮,選不上的無怨言。孫校長只搞“明選”,決不搞“暗推”,他自己也是以普通教師的身份參加“競爭”,從來不為自己“暗留”名額。正是因為這樣做,所以一些“國家級”、“省市級”的“光環(huán)”都戴在普通教師的頭上,還沒有孫校長的份兒。孫校長做事光明,雖然丟了一些“榮譽”,卻塑造了眾人信服一呼百應的好校長形象。
評析:
有些校長不受教師歡迎的原因就是處事不光明,總愿意玩“暗”的,特別是在分配“優(yōu)秀名額”時,不搞公開評選,只搞領導“截留”。于是“國家級”、“省級”優(yōu)秀稱號除了校長的還是校長的。這種“截留”雖然能讓校長的高帽有一頂又有了一頂,但校長在教師心目中的形象卻“壞一次又壞一次”。校長用“暗法”得了榮譽,失了民心,失了民心的校長不會讓人尊重。建議校長在處理學校事務,特別是處理涉及全體教師切身利益的事務時,別凈玩“暗”的,要用陽光的心態(tài)進行陽光操作,堅定地把“利益”放在陽光下,讓教師在公平的制度里“爭享”才是正道。有了處事光明的行事風格,才有可能成為受大家擁戴的好校長。
管理方法要“光鮮”
■事例:
王校長以“嚴格管理”聞名。“嚴格”似乎已經(jīng)成為“讓人反感”的代名詞——凡是“嚴格”的校長,就是讓人“反感”的校長。但是,王校長的“嚴格管理”并沒有給他帶來負面影響。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王校長的“嚴格管理”是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光鮮管理”。在對待教師“寫教案”這個問題上,一般校長都是這樣要求的:書寫要工整,條目要完整,字數(shù)要充足,教法要獨特,學法要有效……校長要求教師寫教案的要求很多,也很嚴格,但是這些要求卻往往會與教師的課堂教學實際脫節(jié)——有的課時難點就是重點,沒有必要分開寫,卻也要分開寫;有的課時內(nèi)容比較簡單,500字就能寫清楚,但也要“擴充”到1500字;有的課時教材上的教法已經(jīng)很好,但還要有“自創(chuàng)”的方法,不讓“抄襲”……這些寫教案的要求,往往是形式主義大于實用主義,因此極不受教師歡迎。教師不歡迎,校長要求卻嚴格——今天查,明天查,查完了就批評。這樣“嚴格”的校長當然不受人歡迎。王校長卻敢于革除寫教案要求的弊端,他對寫教案沒有婆婆媽媽的無效要求,而是很實用地這樣要求:大家只要寫服務于教學實際的教案就行,服務于教學實際的教案就是好教案。這樣的要求,增強了教師教學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很受教師歡迎。王校長的這種管理策略是基于教師的實際需求的,所以有效。有效的管理是最光鮮的管理。王校長對于“教案管理”也是非常嚴格的——凡是發(fā)現(xiàn)有教師“應付”,寫出不為教學實際服務的教案,就會對“亂寫”的教師進行批評。這樣的批評很有指導性,王校長越是批評你,你就越會寫教案。所以,大家并不反感王校長的批評,還主動地向王校長“自尋”批評。當校長的批評成為教師成長的良藥時,誰會反感校長的“嚴格管理”呢?
評析:
校長嚴格管理學校事務,這個方向性是沒有錯誤的。但問題是有了正確的方向,還需要有正確的管理細節(jié)——校長管理方向正確,但方法錯誤同樣會讓教師反對。有些校長自認為自己的管理方向是正確的,所以不愿意在管理過程中檢討自己管理方式的有效性,總覺著我的管理“不違法”,大家就得嚴格執(zhí)行才對。豈不知校長操作著低效或無效的管理方法時,越是嚴格,大家越是反對。上例中的王校長,管理雖然嚴格,卻沒有人反對他的嚴格,其奧妙就在于王校長的管理方向不但正確,而且方式也正確——這樣的管理正是教師需要的,需要就會支持。以此為鑒,校長在管理過程中不僅要關注方向(實際上很少會有校長犯方向性錯誤),更要關注自己的管理細節(jié),看看管理細節(jié)中有沒有方式性的錯誤(事實上,類似的錯誤存在不少)。只要改變了細節(jié)錯誤,縱然嚴格,大家也會支持。
凡人場合要“光顧”
■事例:
紀校長被稱為“平民校長”,大家一提起紀校長,就有種親切感。是什么原因讓紀校長這么有人緣呢?原來紀校長很愿意與教師進行交流,交流的方式也很簡單——“凡人場合”要經(jīng)常光顧。紀校長眼中的“凡人場合”是指:教師們的辦公室、體育活動室、周末教師們自發(fā)組織的休閑活動的娛樂場所等。因為經(jīng)常光顧這些“凡人場合”,所以紀校長的身影就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學科辦公室里,他與教師們一起輕松地談論學校事務,研究學科教學。體育活動室紀校長也經(jīng)常來,他與在這里健身的教師們一起活動,打上一場乒乓球,下上一盤棋, “俯下身來”與民同樂。周末,教師們聚在一起打牌,若是缺人手,就打電話跟紀校長說:來打牌呀。紀校長若是在家,肯定是有請必到,與教師們“混”在一起打上幾圈,邊打牌邊“插科”,根本區(qū)分不出校長和普通教師的身份。因為紀校長經(jīng)常光顧這些“凡人場合”,所以教師們覺得紀校長很親民,沒有架子,都不把校長當成“領導”來看待,只當校長是朋友。如果紀校長硬是天天端著領導的架子,不屑與普通教師們在不同場合進行交流,那么教師們根本不會與紀校長這么親近,也不會給紀校長起個“平民校長”的外號了。
評析:
紀校長的確沒有把自己當“領導”,愿意在不同的場合放下校長的身份,與教師們“混”在一起,這確實是難能可貴的交往風格?,F(xiàn)在多數(shù)校長是把自己的位子當成“官位”來經(jīng)營的,“官本位”的想法讓一些校長覺得自己應該區(qū)別于一般教師——我是官員,你們是兵卒,官員豈可與小卒“廝混”于一起呢。在“官員”思想的支配之下,教師們的辦公室里就見不到校長的身影,校長不愿意來普通辦公室,要是校長找教師有事,通常是用電話“下詔”,將教師召喚到“校長室”來問話。不親民的校長,就算是在校園里遇見了教師也是高昂了頭,連與教師們招呼一下的意愿都沒有?!肮賳T”校長整天繃著臉,很嚇人,一副“官僚”的架式,拒人于千里之遠。別怪教師不親近校長,應怪校長自己用“官本位”的思維抹殺了與普通教師交流的習慣。做個“平民校長”吧,常到辦公室里找教師們聊聊,常到操場上與教師們練練,與群眾打成一片的校長,就是好校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