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報載,現(xiàn)在已對小旅店立了規(guī)矩:要有不同的專門通道、衛(wèi)生間……床單如何消毒、多長時間更換一次等等也都做了規(guī)定。
讀后不由想起舊京嚴(yán)冬時的各類小店情形。社會上的窮人每逢夏日,晚上大都睡在大街頭,只是到嚴(yán)冬才不得不找個避風(fēng)寒的地方。為適應(yīng)他們的經(jīng)濟(jì)情況,各類小店應(yīng)運(yùn)而生,在城南特別是天橋一帶,有各種簡陋的小店。
天橋區(qū)域的特點(diǎn)之一,就是它附近最窮最破的小店非常多。20世紀(jì)二三十年代,在溝尾巴胡同就有十幾家小客店。40年代后,因為城市和京郊很多失業(yè)者和破產(chǎn)的人,流落天橋附近,無處投奔都聚集在這里謀生,因此小店猛增到160余家。
這些小店主要分布在天橋市場附近的三個地方:一是永安南邊天橋市場一帶;二是永安路北邊,即鋪陳市、趙錐子胡同等;三是山澗口、草市、溝尾巴胡同等。但是北京最窮最破的小店都聚集在崇文門區(qū)天橋東市場附近,即天橋市場以北、珠市口以南、草市以東、金魚池以西。
這些開小店的掌柜,本錢和房產(chǎn)都不多。有的是租別人的房開的,有的是兄弟連手開的,或是夫妻店。這些小店一般都不雇伙計,多半是自家照顧小店的生意。小店設(shè)備簡陋、低劣,房屋破爛不堪。門前有的在玻璃上寫“安寓過往行商”,有的用木板或紙張寫著店名??傊?,五花八門什么名稱的招牌都有。這些小店可分為以下幾種形式。
雞毛小店
這些小店多在山澗口一帶?!半u毛小店”沒有被褥,只是在土炕上鋪一層厚雞毛,小店以此得名。
小店的客房窄小,低矮潮濕。所謂臥室就是用土坯砌成的長條大炕。夏日鋪幾塊蓆頭,冬天才在蓆上加上一層較厚的雞毛,客人晚上靠雞毛取暖。昔日的京城非常寒冷,被風(fēng)一刮,雞毛根本不能取暖,人們凍得全身發(fā)抖,多數(shù)“客人”用麻袋片和稻草簾子圍在身上,即使如此,凍死的人也不少。
長條土炕太窄,人們只能蜷著身,兩腿不能伸直。當(dāng)人多時,店主為了多來錢,10個人睡的地方,卻安排20人,因此,炕上擠得連身也無法翻。到了夏天,客人就會少了,大多都露天過宿,但屋內(nèi)的臭汗味、臭腳味熏得人出不來氣,加上臭蟲猛咬,那叫活受罪。此外虱子、跳蚤處處皆是。
沙子店
沙子店的生活條件和“雞毛小店”不相上下,區(qū)別是“雞毛小店”以雞毛取暖,沙子店以沙子取暖。
睡前,客人自己動手撿柴及紙屑,起火把大炕上的沙子烘烤??緹岷?,一個個躺在沙內(nèi)取暖。開始時還很溫暖,一到后半夜是越睡越?jīng)觯瑑龅萌戆l(fā)抖,只好苦等天明。
火鍋店
在兩間破房子的中間地帶,壘上一個火灶。在灶上坐上一口鐵鍋,用柴燒熱,大家圍在一起取暖,之后,帶著熱身子,躺在大炕上過宿?;疱伒赍X不貴,但遠(yuǎn)“熱”解不了近冷,也沒有被褥,這里只是提供一處擋風(fēng)寒的地方,冬天住火鍋店,那叫活受罪。
煙湯兒店
這是一類特殊的小店,為客人提供大煙湯。那些抽不起白粉,扎不起嗎啡針的客人,用錢購買這種大煙湯喝,臨時過癮。
這些大煙湯的來歷,是那些抽大煙的有錢人,用煙紙把煙土里的煙淋出去之后,在紙上就多少帶點(diǎn)兒煙,帶上煙的紙,人們就隨手當(dāng)垃圾扔了。這些煙淋紙被撿爛紙的撿到手,就賣給煙湯兒店的掌柜的,因為這類紙多少帶點(diǎn)兒煙泥,就給撿爛紙的少許錢,買下這些煙淋紙,再用一個泥壺,里邊放上多半壺水,再將煙淋紙放在壺里邊熬,壺里邊的水就有了大煙的味道,再將這煮的煙水,賣給那些抽不起大煙的客人過癮。
小孩店
小孩店專門收留無家可歸的孤兒,山澗口東口一帶就有小孩兒店。大屋里有長條炕,住的都是孩子們。
住的小孩,都是要飯的、撿破爛的、撿煤核兒的,夏天給闊人扇扇子,人家吃完飯走時,賞幾個小錢,但是多數(shù)不給,因為富人里邊有善心的更少,客人一走,小孩們追上去邊扇邊求:“老爺、太太!賞我們一口吃的吧!”
還有身上缺衣,肚內(nèi)無食的小孩兒,跪在大街上,給行人磕頭求錢,人們管這類小孩叫“小磕頭蟲”。因為有些孩子沒有衣服穿,因此小孩店也叫“光屁股店”。
小孩店到了冬天要生火,小孩要到處去拾稻草撿煤核,以此充當(dāng)?shù)赍X。
開小孩店也是有利可圖的。小孩店一般是轎子鋪附設(shè)的,每逢有喜事,小孩店的小孩需給“店主”打執(zhí)事,在娶親隊伍中小孩們打著旗、鑼、傘、扇,大個的大傘,小個的在傘后拉著一條黃綢,這活兒叫“拉幌”。每逢辦喜事,掌柜的用人打執(zhí)事方便,比外邊雇人也便宜。而且掌柜的不怕小孩欠店錢,誰若不聽掌柜的指揮,就會被轟出店門;誰欠了店錢從打執(zhí)事的錢中扣下,只要打幾次執(zhí)事,店錢就有了。因此,開小店的店主收入是可觀的。過去,北京曲藝團(tuán)的團(tuán)長高鳳山小時候就住過小孩店。
伙房子
天橋小店在40年代有了較大發(fā)展,因為城市居民破產(chǎn)的、郊區(qū)農(nóng)民無法生活的和一些人家的少爺抽大煙,吸白面,把老一輩的家產(chǎn)抖落得一干二凈。這些無家可歸的人,從各個渠道都流向天橋一帶的小客店。
到了20世紀(jì)40年代,一些“雞毛小店”、“沙子店”、“火鍋店”、“小孩店”等,基本上沒有了,代之而起的是“伙房子”。開“伙房子”用不了拿多少資金,沒有房產(chǎn)可以租房開,是有利可圖的。由于沒家沒業(yè)的流民與日俱增,形成了有店不愁客的局面。因此“伙房子”在山澗口、草市、溝尾巴胡同等處林立。“伙房子”最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就是山澗口內(nèi)的北邊、刷子市南邊、草市東邊的川堂院這條胡同里,除去一家扛房、一家轎子鋪,幾乎全是“伙房子”,一家挨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