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阿凡達》是一面鏡子,那它照出了許多中國導(dǎo)演應(yīng)該慚愧的地方
只聽說過春運火車票難買,沒聽說過電影票難買,但是《阿凡達》做到了——我常去的幾家影院,連幾天后的《阿凡達》票都已售完,我看的是媒體點映場,也幸虧如此,否則估計得排很長的隊去買票。
看完《阿凡達》,我跟碰見的每個人說,這絕對是一部不能錯過的電影,一定不要看碟,一定要去影院,否則真的對不起卡梅隆這12年的苦心。當(dāng)然,也只有在影院里,你才能真切感受到那種直入心靈的視覺震撼,盡管這部電影值得一提的遠不止視覺這一點。
說實話,這部電影讓我很絕望??戳怂也琶靼?,原來這么些年,中國電影跟好萊塢的差距,不是縮小了而是拉大了。如果《阿凡達》是一面鏡子,那它照出了許多中國導(dǎo)演應(yīng)該慚愧的地方——
技術(shù)是干什么的?
《阿凡達》進入中國前,有人評論道,這部電影只有技術(shù),沒有故事。沒錯,這部影片的特技鏡頭之多,甚至超過了《變形金剛》和《2012》的總和,但是這絕對不是這部片子的全部,在潘多拉星球上的一切以及即將發(fā)生的一切,才是讓這些技術(shù)能夠吸引眼球的最重要原因。
在《阿凡達》里,技術(shù)是拿來講故事的,這是卡梅隆的一貫特色——20多年前他還拍過一部《深淵》,沒看過的建議也去看一下,那時候我還在讀高中,那部片子當(dāng)時已經(jīng)有了《阿凡達》的影子,用超前的技術(shù)講述震撼人心靈的故事,看過之后就像打開了我心里的另一扇窗戶,一直銘記到今天——而中國導(dǎo)演呢?很多中國電影里,特技也好,3D也罷,基本跟故事無關(guān),是拿來臭顯擺的,除了場面的鋪陳外,更多是作為日后宣傳的噱頭,“故事不夠,技術(shù)來湊”,結(jié)果讓觀眾看到是一堆視覺垃圾!
一部《阿凡達》,卡梅隆花了3億美元,其中大部分花在特技制作上,而當(dāng)年中國電影界最大的笑話《無極》,也號稱花費了3億元人民幣,可除了陳滿神那宛如比薩斜塔般的頭發(fā)外,你還記得某個讓你印象深刻的鏡頭么?同樣號稱花了多少億的《夜宴》,現(xiàn)在我腦子里似乎就翻不出什么可以一提的特技鏡頭,除非你硬要把劉燁雜耍的那個球算上……就算按美元與人民幣之間有著1比6的匯率,我也很希望,《無極》或者《夜宴》,能有《阿凡達》哪怕六分之一的精彩鏡頭!
難道我們?nèi)嗣竦膸?,就這么不值錢么?
故事該怎么來講?
說實話,《阿凡達》呈現(xiàn)的并非一個很復(fù)雜、很曲折的故事,但就這么個不復(fù)雜、不曲折的故事,在卡梅隆的鏡頭下,卻顯示出了不一樣的生動和沖突,也讓我看到了很多鏡頭以外的東西——潘多拉星球的生命樹倒下時,我簡直恨不得要罵出來,激動得不能自已。后來我也自問,這是怎么了?難道是因為我喜歡植物,知道那樹長大實在很不容易?
后來我才想明白,大概是因為得到不知珍惜,失去才知后悔以及破壞方顯殘忍的力量吧。對,這是卡梅隆小時候就著迷的一個故事,更像在映射地球被人類破壞的歷史。不過就算你不了解這些,也能從卡梅隆的影片里,看到他對生命的仰視,就“仰視”這一點,大部分中國導(dǎo)演就做不到,尤其是那些功成名就、牌子賊大的中國導(dǎo)演!
真的,很多中國導(dǎo)演很少仰視任何事(特別是最著名的那仨),早習(xí)慣了高高在上的俯視。無論他面對的是什么樣的題材,都是居高臨下指點江山的道道,缺乏對電影和觀眾最必不可少的尊重,動不動就要告訴觀眾這觀眾那,比如那個開天辟地的《英雄》,還有無聊的《黃金甲》,都是這樣,就不要說《黃金奶》和《非誠勿擾》了,包括最近的那部《三槍》。
張藝謀《三槍》受到差評后很“悲憤”地對媒體說,大家一直在笑啊,為什么一直在笑還要批評,這里有鬼!張偉平說的更直白,批評的人都是羨慕嫉妒恨——如果《三槍》不是張藝謀拍的,他還會覺得這片子有多出色嗎?這個問題適合很多中國導(dǎo)演,他們是一群最愛珍藏自家破掃帚的家伙,整出來的那一堆玩藝兒,其實就是為了騙投資方和觀眾的錢。
沒錯,我真的羨慕他能莫名其妙就拉到這么多錢,更嫉妒他能用這么多錢拍這么一部爛片還能有人去捧出兩億元票房的臭腳,恨的是我也是捧臭腳的一個!
電影為誰而拍?
《阿凡達》是卡梅隆花了12年才完成的一部片子。這12年里,他除了拍過幾部跟海洋有關(guān)的紀錄片外,幾乎都在為《阿凡達》折騰,同時消失于媒體和公眾的視線之外。結(jié)果上映才3周,全球票房就直奔15億美元,現(xiàn)在更是將他那部賺取18億美元票房的《泰坦尼克號》,趕下了全球票房第一的寶座。
而中國導(dǎo)演呢,誰會花12年的時間,去做一部完全不知道前景的影片?還是最著名的那仨,跟打擂臺似的,每人每年都要整一部大片,片子還沒拍已經(jīng)自己蓋上巨制、史詩的標(biāo)簽,還沒上映已經(jīng)提前一個月四處吆喝,上映一周就痛斥觀眾不識貨……讓這樣不甘寂寞的著名導(dǎo)演們沉默12年?別逗了,這不要他們的命么!
不知道在這些著名導(dǎo)演心目中,是在為什么而拍電影,是為藝術(shù)?還是為商業(yè)?當(dāng)然最可怕的,是明明是出于商業(yè)目的拍一部電影,卻硬要打出藝術(shù)的牌子,甚至聽不得旁人的任何一句忠告,別看他們都一把年紀了,但行事卻越來越像小年輕,透著淺薄和浮躁。
中國電影另外一個很墮落的地方是,貼片廣告已經(jīng)多到令人發(fā)指的地步,銅臭氣十足。馮小剛在《非誠勿擾》受到批評后說,這是國際通行做法。對,《變形金剛》里的確有雪佛蘭,但是好萊塢是每部影片都會盡可能地往里拉贊助塞商標(biāo)么?《泰坦尼克號》在全球席卷18億票房的那年,卡梅隆依然很坦率地告訴媒體,這是一部商業(yè)電影。不知道為什么,這話在中國導(dǎo)演那里就很少聽到,每個人嘴上都大談藝術(shù),可是做的卻都是再拜金不過的事情,甚至部部所謂大片都充斥著貼片廣告,這不是既要當(dāng)那啥,又要立那啥么?
我真的不是苛刻,但事實就是這樣,很多中國導(dǎo)演不是為觀眾在拍電影,甚至也不是為自己拍電影,他們只是在為錢拍電影。相比之下,《阿凡達》是多么的純潔,可為什么這份純潔,反而是遠比我們商業(yè)的美國人實現(xiàn)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