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雅杰
(遼寧省營口市中等專業(yè)學校,遼寧 營口 115000)
在藝術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提到達芬奇,已近乎達到了無人不知的程度。他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杰出人物。大家最熟悉的沒莫過于他的繪畫類的作品,這里特別提到的是在他作品中體現(xiàn)出來的造型藝術特點。列奧納多·達芬奇,1452年生于佛羅倫薩,于1519年卒于法國。他不僅會畫畫,雕塑,建筑房屋,在軍事武器方面也有研究,他又是一個醫(yī)學家、音樂家和戲劇家,而且在物理學、地理學和植物學等其它科學的研究上也很有成就。在建筑上,達芬奇也表現(xiàn)出卓越的才華。他設計過橋梁、教堂、圓屋頂建筑,甚至城市下水道、城市街道等。正因為此,也奠定了其在造型藝術中的重要地位。
本文旨在研究達芬奇作品中的造型藝術,通過分析其作品中的藝術特征、形式、手段等??偨Y其在造型藝術上的成就,并進一步運用更多的造型形式、手段等,促進造型藝術的發(fā)展。
造型藝術,是藝術家使用各種可見的創(chuàng)造性手法,通過視覺和觸覺的傳播途徑,再現(xiàn)人們生活中的事物或者虛構人們純粹的想象,表達自己對世間萬物的感受和豐富的想象力,使人們在視覺上、觸覺上乃至心理上產(chǎn)生愉悅和共鳴的情感感受的行為過程。造型藝術的實質是對美術在物質材料和手段上的把握,是存在于一定的空間中,以靜止的形式表現(xiàn)動態(tài)的過程,主要依賴視覺感受;因此又被稱為空間藝術、靜態(tài)藝術、視覺藝術。
造型藝術的上述特征都是由其使用的材料和表現(xiàn)手段決定的。造型表現(xiàn)手段是指造型藝術中創(chuàng)造藝術形象的手法和手段。藝術家對造型表現(xiàn)手段的規(guī)律性的不斷探索,精益求精,是使藝術創(chuàng)作能表現(xiàn)新的生活內容和滿足人們不斷發(fā)展的審美愛好的必要條件。
在達芬奇的藝術創(chuàng)造中,對造型藝術的探索是與對自然、科學達到研究一樣地熱衷。他坦言“一個自稱能記住自然界所有形式和印象的大師,在我看來必然幼稚得可愛。這是因為那些印象千姿百態(tài),無窮無盡。而我們的記憶能力遠不能達到這種程度?!边_芬奇的作品充分融合了造型藝術的多種藝術形式及表現(xiàn)手段,在繪畫作品中借助于色彩、明暗、線條、解剖和透視,來充分表現(xiàn)藝術形象。最有代表性的要算《最后的晚餐》《蒙娜麗莎》和《巖間圣母》。
著名壁畫《最后的晚餐》,達芬奇通過對圣經(jīng)情節(jié)中人物的心理刻畫和戲劇性場面的描繪,深刻地再現(xiàn)了這一斗爭的場景。當耶穌說有人出賣了他時,畫面場景中的十二個門徒呈現(xiàn)出各種不同的表情和動作:驚訝的、憤怒的、詛咒的、緊張的,特別是猶大張皇失措的舉止,刻畫得惟妙惟肖。在此副作品中,達芬奇充分發(fā)揮其在解剖學中的研究,用人物的緊繃而又扭曲的頸部肌肉來表現(xiàn)當時戲劇性的一刻。整個畫面,情緒變化、性格表現(xiàn)、動勢傾向、人物組合都具有明顯的戲劇性和沖突感,很好的隱喻了人間光明與黑暗、美善與邪惡的斗爭。整個畫作高4.6 米,寬8.8 米,畫面利用透視原理,使觀眾感覺房間隨畫面作了自然延伸。透視在造型藝術中是基礎,最常提到的熟語“近大遠小”就是屬于透視中的規(guī)律。在此副作品中,達芬奇正是運用了平行透視法,心點就在畫幅中心基督所在的位置上,屋頂、兩側墻的窗框形成了透視線,突出了中心人物。餐桌長長的水平線貫穿左右,形成了穩(wěn)定的布局。同時,全開放式的藝術布局,使觀眾產(chǎn)生了身臨其境的感受。為了構圖,使人物坐得比正常就餐的距離更近,并且分成四組,在耶穌周圍形成波浪狀的層次,使得畫面的造型感趨于運動感。越靠近耶穌的門徒越顯得激動。耶穌坐在正中間,他攤開雙手鎮(zhèn)定自若,和周圍緊張的門徒形成鮮明的對比。耶穌背后的門外是祥和的外景,明亮的天空在他頭上仿佛一道光環(huán)。他的雙眼注視畫外,仿佛看穿了世間的一切炎涼。整幅畫完美的構圖、細膩的心理刻畫,昭示著古典美,集中表現(xiàn)了善與惡、美與丑、真與偽的對立,將自然科學中的空間、光影、對稱、透視等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堪稱美術史上科學與藝術結合最完美的典范。從此作品中足以看出,達芬奇的繪畫,嚴格用透視法,生物學的科學知識,數(shù)學概念應用于藝術,高低遠近,明暗陰晴,鼻眼骨骼的比例,在色彩和尺寸上毫厘不爽,數(shù)學和幾何的最高真理和藝術的最完美展現(xiàn),二者在顛峰是二而為一的。
除《最后的晚餐》外,在《蒙娜麗莎》中,達·芬奇運用透視學原理和明暗轉移法,背景山水迷茫,將蒙娜麗莎的形象與背景山水融合在一起,給整個畫面增添了一種神秘的浪漫主義氣息。蒙娜麗莎是當時一個銀行家的夫人,此時剛剛喪嬰。達·芬奇為了使她露出自然的微笑,想盡了一切方法,最終極其準確地捕捉到了蒙娜麗莎那一瞬間迷人的微笑,用精湛的筆觸描繪了她微妙的心理活動。她那垂落在右肩上的烏發(fā)仿佛連接著一條彎曲的山徑,左肩上的披肩仿佛連接著一座小橋,不知要把觀眾的視線引向何方。背景的虛無縹緲增強了人物自身的實體感。
《巖間圣母》則是達·芬奇為圣弗朗切斯在其他科學領域里,科教堂的一間禮拜堂作的祭壇畫。達·芬奇運用了明確的幾何結構來安排人物,畫中圣母居于中央,嬰孩圣約翰、耶酥以及天使與他組成三角形構圖,并以手勢彼此呼應。而這個三角形的頂點就是圣母瑪利亞的頭部,這種物理學中的穩(wěn)定法被他所采用,為當時盛行的金字塔式構圖奠定了基礎。背景則是一片幽深的巖石洞窟,花草點綴其間,達·芬奇將圣嬰和天使繪制在畫面的下方,使得整個畫面的構圖非常穩(wěn)定。而來自左上方的光源,又將右下方的重量感進行了均衡,這種平衡方法被后世的藝術家所廣泛采用。同時達·芬奇很好地把握了洞窟的地質特點使整幅畫具有了獨特的詩意。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達芬奇正是通過更多的造型形式、手段表現(xiàn)出其想傳達出來的藝術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特點,并將其結合得天衣無縫,恰如其分地展現(xiàn)出其藝術作品的魅力。將藝術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時,達芬奇在造型藝術其他領域--建筑、雕刻中很好地解決了紀念性中央圓屋頂建筑物設計和理想城市的規(guī)劃問題、完成了15 世紀以來雕刻家深感棘手的騎馬紀念碑雕像的課題并解決了當時繪畫中兩個重要領域--紀念性壁畫和祭壇畫的問題。正是如此,達芬奇奠定了其在造型藝術中的重要地位。
[1]查爾斯·尼科爾(英).達·芬奇[M].長江文藝出版社,2006.
[2]陳熙.達·芬奇作品中科學與藝術的關系[J].決策探索,2008.2: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