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婧雪
提要《公司法》76條規(guī)定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資格可以繼承,并允許章程予以排除。本文認為,在該法條適用中應該以維護公司利益、盡快解決繼承問題、恢復公司原有秩序為目標,平衡繼承人和剩余股東利益。
關鍵詞: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資格繼承;《公司法》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
在2005年《公司法》修改以前,股權中的身份權利是否能繼承較為模棱兩可。修改后的《公司法》新增第76條明確規(guī)定股東資格即股權中的身份權利可以繼承:“自然人股東死亡后,其合法繼承人可以繼承股東資格;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p>
一、《公司法》第76條規(guī)定的含義
第一,對于《公司法》第76條規(guī)定的“股東資格”的理解應該是狹義的理解,不能理解成財產性權利的股權,而應該理解為股東的身份資格。
第二,《公司法》第76條認可的股東資格的繼承不是絕對化的,而是可以通過章程排除,意味著股東資格的繼承既可以在公司成立時制定的原始章程予以排除,也可以在公司存續(xù)中通過修改公司章程予以排除,兩者的效力是等同的。
第三,章程排除的只能是股東資格中的身份性權利,不能排除財產性權利。我國公民依法享有的財產繼承權,不能由任何組織和個人予以剝奪。因此,公司章程中不得約定股東死亡后,其繼承人不得享有死亡股東的股權指向的財產性權利。
第四,如果章程沒有明確禁止股東資格的繼承,則應視為股東資格可以繼承。
二、關于《公司法》第76條適用的幾個問題的探討
(一)未取得股東資格的繼承人對公司風險的承擔問題。未取得股東資格的繼承人實際繼承的應該是股東死亡時的出資和分紅收益等,但繼承人只有在轉讓股權后才能享有實際利益。繼承人沒有股東身份權利,在被繼承人死亡到股權轉讓期間,繼承人實際沒有參與公司的治理,若完全承擔公司在此期間的盈虧,有失公正。首先,股東資格所指向的參與公司管理的權利因為權利主體的缺失而喪失,繼承人因為不具有股東資格而無法行使共益權,從而很難保障自己的權益。其次,對于公司而言,股東的死亡勢必對公司經營造成影響,公司應該盡快解決繼承人的股權轉讓問題,使公司恢復正常經營狀態(tài)。所以,法律對未取得股東資格的繼承人對股東死亡到股權轉讓期間的公司風險承擔的問題應該加以規(guī)定。考慮到有限責任公司資合性為本的特點,在股權轉讓之前,股權對應的出資仍屬于公司財產,繼承人仍應該作為股權中財產性權利的所有者以出資承擔公司的經營風險;但由于此時財產性權利和非財產性權利的分離,使得繼承人失去了對風險的預測性和控制能力,為避免其權利受到侵害,應該排除繼承人對于公司在被繼承人死亡后公司做出新的決議所對應的風險承擔。
(二)公司章程對部分股東的股東資格繼承的禁止?!豆痉ā返?6條沒有明確是否可以允許章程排除部分股東的繼承權。對于第76條的適用會出現(xiàn)三種情況:一是在公司成立時章程規(guī)定公司股東資格不得繼承;二是公司成立以后,在修改章程中規(guī)定公司股東資格不得繼承;三是在公司成立時擬訂章程或者成立后修改章程時規(guī)定部分股東的股東資格不得繼承。公司成立時制定章程中出現(xiàn)限制部分股東資格繼承的規(guī)定一般應是基于股東本人的要求或者同意;而在公司成立以后,修改章程只需公司表決權2/3通過即可,便有可能出現(xiàn)通過修改公司章程來限制部分股東的股東資格的繼承。
這種情況出現(xiàn)的前提是股東本人并不愿意并且被限制的股東所持表決權不超過表決權總數的1/3。因為在股東本人愿意的情況下,即使不修改章程,股東本人也可以通過擬訂遺囑來限制其繼承人繼承其股東資格。筆者認為,在股東本人并不同意的情況下允許其他股東修改公司章程來限制其繼承人繼承股東資格有其合理性。出于有限責任公司的人合性特點,如果其他股東無法信任該繼承人,則公司缺乏信任基礎,容易陷入公司僵局。但同時也存在不合理的一面,因為很難排除其他股東是否是出于排擠該股東、想謀取該股東股份的意愿,并且這種情況只能針對所持表決權小于1/3的小股東,對所持表決權大于1/3的大股東則毫無辦法,有損害小股東權益之嫌。但無論是何種目的,針對小股東的決議做出后,被限制的股東與公司的信任基礎自然消失,公司法允許被限制的股東做出如退股等有利于自己的反應。而如果公司其他股東對于公司大股東的繼承人不滿也可以選擇在股東死亡以后通過修改公司章程來排除其股東資格的繼承。
(三)在股東死亡后修改公司章程以排除股東資格繼承。我國學界對于股東資格何時繼承完成有兩種不同的觀點:觀點一認為,股東死亡時股東資格即轉移,股東資格的繼承應該依據《繼承法》的規(guī)定,繼承從股東死亡時開始,繼承人在股東死亡后就當然合法的取得繼承財產,意味著股東資格在股東死亡時就當然取得;觀點二則認為,股東資格不同于一般財產,不能完全適用《繼承法》的規(guī)定,因為股東資格的取得有法律限制,《公司法》第33條規(guī)定未經登記或者變更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此外,《公司登記管理條例》也規(guī)定了公司股東變更應該在變動之日起三十日內申請變更登記,意味著股東資格的繼承在登記后才能最終產生效力。
筆者認為,股東資格的繼承不能簡單等同于《繼承法》中財產的繼承,因為股東資格的取得根據《公司法》和《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的規(guī)定不是當然的取得,還需要履行登記的手續(xù)后才具備完全的效力。因此,在理解《公司法》第76條的規(guī)定時,應該區(qū)分《繼承法》和《公司法》在股東繼承中的適用效力,即股東資格對應的財產性權利應該視為《繼承法》規(guī)定的繼承的客體,但具有身份性質的股東資格的繼承應該依據《公司法》和《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的相關規(guī)定。股東資格并不在股東死亡時就開始繼承,而是應該將履行股東變更登記程序后才視為股東資格的繼承。
既然股東資格的繼承應該在登記后才完成,在股東死亡至登記完成的期間應該視為公司其他股東考查繼承人是否符合該公司股東資格的考察期,即賦予其他股東決定是否與繼承人共事的權利。這個權利的賦予是基于有限責任公司人合性的特征,其他股東無法事前預知繼承人是否值得信任,如果法律不賦予其他股東在股東死亡后選擇其繼承人是否繼承股東資格的權利,則違背了有限責任公司人合性的特點。所以,在公司章程明確規(guī)定股東資格可以繼承和公司章程規(guī)定股東資格不能繼承都應該允許公司股東會在股東死亡后、繼承人未取得股東資格前,通過修改公司章程來禁止或者允許繼承人繼承股東資格。
《公司法》第44條規(guī)定,股東會會議作出修改公司章程必須經代表2/3以上表決權的股東通過。在股東死亡后通過修改章程的形式決定是否允許股東資格繼承的情況下,如果死亡的股東生前所持表決權大于1/3,則公司股東會無法形成修改公司章程的決議,事實上剝奪了剩余股東的選擇權。
與我國同為大陸法系的法國在2004年修改的《商事公司法》中將修改公司章程允許或限制公司繼承人繼承股權“需征得代表3/4公司股權的多數股同意”修改為“獲得至少代表公司股份一半以上多數股東同意”。筆者認為,即便法國公司法修改后也不能解決健在的其他股東不能形成決議修改公司章程的情況。鑒于此時繼承人沒有取得股東資格,死亡股東所代表的表決權缺乏權利主體,其生前所持有的表決權應該排除在公司股東會決議中。依據我國《公司法》將修改公司章程作為特別事項,要求股東會2/3多數表決權的立法精神,股東死亡后其股東資格歸屬未明確前,公司修改公司章程只需除死亡股東生前所持表決權外的股東表決權的2/3以上通過,從而保證了剩余股東基于有限責任公司人合性的選擇權。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