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量范疇是現(xiàn)代漢語中的基本范疇之一,方言量 詞是漢語方言語法系統(tǒng)的有機成分。而個體量詞又是漢語量詞系統(tǒng)的主要組成部分。本文通過對寧鄉(xiāng)方言個體量詞進行調查、統(tǒng)計,對其構成進行分析,揭示其不同于普通話量詞的特征和規(guī)律,以期為寧鄉(xiāng)方言、湘語詞匯研究提供一定的素材,為豐富漢語量詞研究提供語言事實。
關鍵詞:寧鄉(xiāng)方言;個體量詞;普通話;對比
中圖分類號:H1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49X(2009)-11-0014-02
量詞是表示人、事物或動作的單位的詞(《現(xiàn)代漢語詞典》,2005),根據(jù)朱德熙的《語法講義》(2006),可將漢語量詞分為7類:個體量詞、集合量詞、度量詞、不定量詞、臨時量詞、準量詞、動量詞。其中個體量詞是給個體名詞計數(shù)的量詞。個體量詞是漢語量詞系統(tǒng)的主要組成部分,因其在整個量詞系統(tǒng)中的重要地位,《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呂叔湘主編,2007)附錄《名詞、量詞配合表》收錄原則明確指出:不收臨時量詞、集合量詞、起單純修飾作用的量詞,主要收錄個體量詞。本文通過對湖南寧鄉(xiāng)方言個體量詞進行調查、統(tǒng)計。對其構成進行分析,揭示其不同于普通話量詞的特征和規(guī)律,以期為寧鄉(xiāng)方言、湘語詞匯研究提供一定的素材,為豐富漢語量詞研究提供語言事實。
1、寧鄉(xiāng)地理概況、歷史沿革及語言使用情況
寧鄉(xiāng)縣隸屬湖南省長沙市,地處湘中東北部,東與望城、湘潭兩縣相連,南與婁底、湘鄉(xiāng)、韶山接壤,西與安化、漣源相鄰,北與桃江、益陽兩縣毗鄰。本縣以縣城玉潭鎮(zhèn)為界,有上下寧鄉(xiāng)之分。寧鄉(xiāng)縣境域古為荊楚地。唐貞觀元年(627年)置寧鄉(xiāng)縣,取鄉(xiāng)土安寧之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寧鄉(xiāng)曾歸屬益陽、湘潭兩地區(qū),1983年劃歸長沙市轄。寧鄉(xiāng)方言屬于湘語。對于其歸屬的方言片,學術界一度認為屬于湘語長益片,《湘方言語音研究》(陳暉,2006)認為寧鄉(xiāng)方言下寧鄉(xiāng)話屬湘語長益片,上寧鄉(xiāng)話屬湘語婁邵片。筆者母語為寧鄉(xiāng)方言雙江口話,在求學過程中曾接觸到來自寧鄉(xiāng)各地的同學,交流過程中幾乎沒有發(fā)現(xiàn)寧鄉(xiāng)方言內部量詞不一致情況,因此本文量詞調查以筆者母語雙江口話為基礎,有音無字的土語注音也用雙江口話語音進行標記。
2,寧鄉(xiāng)方言的個體量詞
筆者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附錄《名詞、量詞配合表》,并參考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方言研究室資料室所編《漢語方言詞語調查條目表》對寧鄉(xiāng)方言個體量詞進行了調查和統(tǒng)計。我們所調查的名詞范圍僅限《名詞、量詞配合表》所出現(xiàn)的名詞,文中將不再另作說明。
寧鄉(xiāng)方言一共有個體量詞81個。具體是:把、包、筆、部、餐、層、場、出、處、床、刀、道、滴、點、頂、棟、蔸、堵、段、朵、垛、發(fā)、分、份、封、幅、服、副、桿、個、根、股、掛、劑?i??、家、架、間、件、節(jié)、截、口?y??(一口菜,指飯桌E夾住的一筷子菜)、句、卷、口、塊、粒、輛、縷、門、面、盤、皮、匹、篇p?i???、蒲、片、丘、卅、扇、身、臺、灘、堂、條、筒、頭、坨、尾、味、項、樣、頁、口?ai??(“一口雨”。相當于普通話里的“一陣雨”)、盞、張、陣、支、只、種、桌、座。
3、普通話的個體量詞
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名詞、量詞配合表》中所出現(xiàn)的量詞,我們統(tǒng)計出普通話個體量詞122個。具體是:把、瓣、包、筆、部、餐、冊、層、場、乘、次、出、處、床、刀、道、滴、點、錠、頂、棟、堵、段、頓、朵、垛、發(fā)、番、方、分、份、封、峰、幅、服、副、桿、個、根、股、掛、管、戶、恍、級、劑、家、架、間、件、節(jié)、截、句、具、卷、顆、棵、孔、口、塊、粒、輛、列、領、綹、壟、路、縷、枚、門、面、名、盤、泡、匹、篇、片、期、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名詞、量詞配合表》和《漢語方言詞語調查條目表》均未出現(xiàn)量詞“丘”,但《現(xiàn)代漢語詞典》(2005)釋義出現(xiàn)了“量詞”項,我們把“丘”列入“普通話的個體量詞”)、闋、扇、身、聲、艘、所、臺、抬、灘、堂、條、貼、挺、筒、頭、團、丸、汪、尾、味、位、項、牙、眼、樣、頁、則、盞、張、楨、陣、枝、支、只、種、軸、株、幢、桌、子、宗、尊、座。
4、寧鄉(xiāng)方言和普通話個體量詞構成對比分析
一是寧鄉(xiāng)方言和普通話共有個體量詞
普通話和寧鄉(xiāng)方言共有個體量詞74個:
把、包、筆、部、餐、層、場、出、處、床、刀、道、滴、點、頂、棟、堵、段、朵、垛、發(fā)、分、份、封、幅、服、副、桿、個、根、股、掛、劑、家、架、間、件、節(jié)、截、句、卷、口、塊、粒、輛、縷、門、面、盤、匹、篇、片、扇、丘、身、臺、灘、堂、條、筒、頭、尾、味、項、樣、頁、盞、張、陣、支、只、種、桌、座。
這共有的74個量詞,在量名搭配上仍然存在較大差異,因篇幅有限。本文對普通話與寧鄉(xiāng)方言量名搭配差異情況將不進行詳細闡述。
二是寧鄉(xiāng)方言中沒有而普通話有的個體量詞
寧鄉(xiāng)方言中沒有普通話有的個體量詞共有48個(這里所說的“沒有”是就我們的調查范圍而言的,下同):
瓣、冊、乘、次、錠、頓、番、方、峰、管、戶、恍、級、具、顆、棵、孔、列、綹、領、壟、路、枚、名、泡、期、闋、聲、艘、所、抬、貼、挺、團、丸、汪、牙、眼、位、則、楨、軸、株、幢、子、枝、宗、尊。
三是寧鄉(xiāng)方言有而普通話里沒有的個體量詞
寧鄉(xiāng)方言中有普通話沒有的個體量詞共有7個。
蔸、口(?y??)、蒲、皮、卅、坨、口(zai??)
對于以上7個個體量詞。筆者查閱了湖南方言研究叢書部分專著,其中長沙方言有個體量詞“坨(寫作‘它’)”(鮑厚星,1999),常德方言有個體量詞“皮、蔸、坨”(鄭慶君,1999),漣源方言有“蔸、坨”(陳暉,1999),常寧方言有“蔸、坨(寫作‘砣’)”(吳啟主,1999),東安士話有“皮、坨(寫作‘它’)”(鮑厚星,1998),衡山方言有“蔸、蒲、坨(寫作‘砣’)”(彭澤潤,1999),婁底方言有“皮、坨(寫作‘砣’)、口(zai??)”(劉麗華,2001),溆浦方言有“蔸、坨(寫作‘它’)”(賀凱林,1999),宜章土話有“蔸”(沈若云,1999),沅陵鄉(xiāng)話有“蔸(寫作兜)”(楊蔚,1999)。
5、寧鄉(xiāng)方言個體量詞的構成特點
由上述調查統(tǒng)計結果可以看出,寧鄉(xiāng)方言與普通話個體量詞比較,在構成上存在如下特點。
第一,寧鄉(xiāng)方言個體量詞不及普通話個體量詞豐富調查結果顯示,寧鄉(xiāng)方言個體量詞遠不及普通話個體量詞豐富?!冬F(xiàn)代漢語八百詞》附錄《名詞、量詞配合表》記錄了普通話里共有122個個體量詞,而寧鄉(xiāng)方言一共有個體量詞81個。筆者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普通話里許多名詞可以用多個量詞搭配,但在寧鄉(xiāng)方言里只有一個量詞。如普通話里名詞“樓房”可以用個體量詞“座、棟、所、幢”搭配,在寧鄉(xiāng)方言里只有一個個體量詞“棟”與之搭配。又如普通話里“圖章”可以用個體量詞“個、顆、方”搭配,在寧鄉(xiāng)方言里只有一個個體量詞“只”與之搭配。這樣的例子非常多。
第二,寧鄉(xiāng)方言有自己的通用量詞“只”
在兩種語言系統(tǒng)共有的74個個體量詞中,“個”為普通話通用量詞,《名詞、量詞配合表》共有165個名詞可以與“個”搭配,而在寧鄉(xiāng)方言只有13個能與之搭配?!爸弧睘閷庎l(xiāng)方言的通用量詞,《名詞、量詞配合表》只有33個名詞可以與“只”搭配,而在寧鄉(xiāng)方言有116個名詞能與“只”搭配。湖南師范大學羅昕如在《湘語的通用量詞“只”》(2007)中認為,湘語中“只”的通用范圍比“個”在普通話中的通用范圍還廣,廣泛用于沒有專用量詞和某些有專用量詞的事物,包括用于表示人、動物、植物、食品、服飾、房舍、器物、天文、地理、時間、抽象事物等各類名詞。下寧鄉(xiāng)方言屬于湘語長益片,“只”的通用情況與之非常相似。
第三。寧鄉(xiāng)方言帶書面色彩的個體量詞少
從寧鄉(xiāng)方言沒有而普通話有的48個個體量詞可以看出。這些量詞很多都帶有書面色彩,如冊(一冊書)、乘(一乘轎子)、次(一次革命)、番(一番心意)、方(一方圖章)、管(一管毛筆)、堂(一堂布景)、軸(一軸畫)等等。而寧鄉(xiāng)方言恰恰缺乏這些帶有書面色彩的個體量詞。
綜上所述,僅從構成看,寧鄉(xiāng)方言個體量詞與普通話個體量詞比較有著明顯的特點,值得我們深入調查與研究,由于精力和水平有限,本文所調查范圍僅限于《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名詞、量詞配合表》所涉及到的名詞,另外,對湘語區(qū)的其他語言點的個體量詞缺乏調查和研究,這樣對寧鄉(xiāng)方言個體量詞的調查就顯得有些孤立,很多情況沒有進行比較,難以得出全景式的結論,所有這些,都需要我們進一步的學習、思考、調查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