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jīng)閃過一個疑問,我們每天吃雞蛋,需要大量母雞下蛋,中國人又愛吃雌雞,街市大部分雞都是“雞項”,那么這世間的雄雞都到哪里去呢?
愛護動物組織在美國農(nóng)場偷拍“小雞大屠殺”,網(wǎng)上片段可見,小公雞活生生被放進輸送帶夾死,網(wǎng)友驚呼恐怖殘忍。為何要殺小公雞?因為它們不生蛋,農(nóng)場只要母雞下蛋,公雞無用。
中國人又如何對待公雞呢?眾所周知,我們愛吃活雞,專挑“雞項”,即成熟的母雞。只因雞項較肥美,肉質(zhì)嫩滑,有脂肪有黃油:相反公雞皮薄、脂肪較少,肉色暗淡,肉質(zhì)又較粗糙,愛吃一族都甚少吃公雞,在市場上賣,價錢亦較低。
好了,小雞破殼而出之前,沒有人能辨它是雌雄,雄雞肉粗價低,浪費飼料,又好斗,會弄得雞籠永無寧日。據(jù)聞農(nóng)場有專人分辨小雞性別,雄雞可能面對三種際遇,其一,被閹割,生物學家謂,大部分生物的“出廠指令”是雌性,只要令其體內(nèi)雄性荷爾蒙消失,雄雞就會出現(xiàn)雌性特征,皮肉變得嫩滑;直接一點,則為雄雞注射雌激素,令小雞變得雌雄同體,但由于雌激素有害人體。這做法已被禁止最后,當然是送小雄雞歸西,干凈利落。
剛出生的小雄雞若然有知,明白自己將慘被閹割,被困囚籠,茍且一生,最后難逃被割喉放血、在沸水中燙死,也就不如早早跳進輸送帶,瀟灑走一回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