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的寶寶大都靠父母捕食或靠食媽媽的乳汁為生,但下面幾種動物媽媽的獨特喂食方式一定會把你雷倒。
喂皮膚
肯尼亞有一種類似蚯蚓的兩棲動物蚓螈,喜歡采用極端的喂養(yǎng)方式:用自己的皮膚喂養(yǎng)孩子。蚓螈的幼崽會用牙齒啃噬母親的皮膚,通過這種方式,母親在做出偉大犧牲的同時,為孩子的成長創(chuàng)造一個最為理想的開始。
實際上,由于這種兩棲動物要經(jīng)歷脫皮階段,這種極端的喂養(yǎng)方式似乎是一種聰明的做法,絕大多數(shù)皮膚可因此重新長出來。
哺育后代時,雌性蚓螈的皮膚變得富含脂肪,足以為子女成長提供豐富的營養(yǎng),幼蚓螈會用特殊的牙齒啃下母親的外皮,然后吞入腹中。蚓螈外層含有與牛奶一樣的營養(yǎng)物質(zhì),能夠補充幼蚓螈的脂肪,幫助它們健康成長。蚓螈身長可達30cm,在用自己皮膚喂養(yǎng)幼崽時,身體不會受到傷害。
蚓螈的南美洲遠親環(huán)管蚓也采取這種怪異的喂養(yǎng)方式。用身體皮膚哺育幼崽可能是一種古老的喂養(yǎng)方式,生活在地下的很多蚓螈類動物可能采用同樣的方式。研究人員將這種古老的哺育手段命名為“皮飼”,源自含義為“吃皮膚”的希臘詞語。
喂羽毛
在我國東北生長著一種叫鷓鵬的水鳥,又名水葫蘆,在蘆葦叢中營巢,常喜歡從自己身上拔下一些羽毛,喂給小寶寶吃。
鷓鵬因體形短圓,在水上浮沉宛如葫蘆而得名。鷓鸚以小魚、蝦、昆蟲等為食,繁殖期發(fā)出哀怨笛音及尖厲的顫音。生性怯懦,常成群在水面上游蕩,一遇驚擾,立即潛入水中。
喂身體
當蜘蛛寶寶完成第一次蛻皮后,它們就開始陸陸續(xù)續(xù)往媽媽周圍聚集,漸漸地都爬到媽媽的身體上。乍一看,好像撒嬌的小孩纏著媽媽乞求什么似的。
其實,仔細觀察你就會發(fā)現(xiàn)它們可不是在撒嬌,蜘蛛寶寶緊緊地依附在媽媽的胸部、腹部、腿上,用它們小小的牙齒咬住媽媽,吸吮媽媽的體液。本來要強的媽媽卻任孩子為所欲為,毫無抵抗,安靜地任其嚙食。
隨著蜘蛛媽媽的意識逐漸消失,與其相反的是,小寶寶們把有光澤的肚子吃得圓鼓鼓的,變得越來越活躍。這樣不到半天的時間里,就把蜘蛛媽媽吃個精光。吃飽了肚子的蜘蛛寶寶們,從可愛的小屁股拉出閃耀著銀色的絲線,乘著風(fēng),被上升氣流帶走,踏上各自的旅程。
喂便食
在澳大利亞,考拉的聲望可與我國的大熊貓相媲美。它長著一張胖胖的孩兒臉、一只黑油油的鼻子、一雙滴溜兒轉(zhuǎn)的圓眼睛和兩只毛茸茸的短耳朵,加上一身又厚又密的灰色皮毛。
考拉寶寶大約花6個月時間才能長全毛。當它從育兒袋里探出腦袋時,它即將斷奶的時候到了,考拉媽媽就開始從尾部拉出“特制”的食品喂養(yǎng)自己的孩子。吃這種食物時,小考拉會從育兒袋里探出身子,把鼻尖靠近媽媽的肛門,直接進食。這種獨特的進食方式,其實是很有道理的。
因為桉樹葉里都含有難以消化的纖維、油分和毒素,所以桉樹葉并不適合作為剛斷奶孩子的食物。只有通過考拉媽媽長達2m的盲腸分解消化,才能“制作”出易消化且安全的嬰兒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