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教學是教育教學中普遍使用的一種手段,它是教師給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全過程,它也是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形式。在課堂教學中,對如何發(fā)揮學生主體性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學生;課堂教學;主體性
中圖分類號G6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9671-(2009)121-0062-01
課堂教學作為教育教學的一種最經常的形式和手段,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主要途徑。學生既是學習的主體,又是自身發(fā)展的主體,其主體性和差異性應受到充分尊重,潛能應得到充分發(fā)揮。養(yǎng)學生的主體性品質、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逐步成為我國教育教學改革的一項核心任務是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了。因此,當今課程課堂教學中的一項重要課題就是如何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突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作用。
1創(chuàng)設輕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
民主、開放、張揚個性等應是課堂主體性氛圍的特點。課堂師生之間平等的關系、和諧的交流、開放式的思維、各種奇思異想、個性化的答案或一致的結論,總會令人驚喜,總會讓課堂充滿活力。反之,限制太多,學生的自主性就不能發(fā)揮,課堂就會死氣沉沉。同時,教育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教學環(huán)境中易于產生對學習的興趣和豐富的想象力。因此,開放的民主教育觀,有利于培養(yǎng)出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心理品質。
2發(fā)展學生主動性,進行主體性教學
主體性教學旨在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主體能力,塑造和弘揚學生的主體人格,從而使學生成為教育活動和自身發(fā)展的真正主體。主體教學的長遠目的是把學生培養(yǎng)成富有進取意識和創(chuàng)造精神的社會活動的主人,從而促進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當前主體教育的主題就是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主體性,主體性教育的目標應側重于:
2.1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
主體意識是人類所特有的心理現象,是人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對于自身的主體地位、主體能力和主體價值的自覺意識,是主體自主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觀念表現。教學中,學生主體意識強,就能使學生更清楚的面對學習的目的,在學習中發(fā)揮自己作用的自覺性就大,從而在教育活動中發(fā)揮主體的能動作用就大,同時對自身提出的要求也增高。
2.2發(fā)展學生主體能力
要學生主體性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僅依靠主體意識是不夠的,還需自身具有與之相適應的主體能力。主體能力就是主體能動地駕馭外部世界對其才能實際發(fā)展的推動作用,從而使自身主體性得到不斷發(fā)展的能力。學生的主體能力的發(fā)揮能使得學生更好的控制自己,使得學生對學習有新的看法和見解。主體能力的發(fā)揮決定著學生的主體人格。
2.3塑造學生主體人格
人的主體性發(fā)展實質是人的各種能力和力量的綜合發(fā)展,它不僅包括人的各種物質、理性能力,還包括人的非理性精神領域,即人格。主體人格包括意志、靈感、信念、情感、直覺等諸多方面,它能夠調節(jié)學生的認識和實踐等活動,它對認識、實踐活動起調節(jié)作用,使主體的心理活動處于積極狀態(tài)而具有轉換劑、催化劑的性質。
2.4通過以上三種目標,使學生做到“四學一新”
2.4.1“愿學”
讓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保持強烈、持久、穩(wěn)定的學習動機,促使其積極、主動地參加到學習中去。
2.4.2“樂學”
讓學生自身主動地認為,學習是實現自我突破的一種內在追求,也是滿足社會需要的一種外在需求。并且讓學生感到學習是件快樂的事情,從而對學習保持積極、樂觀、向上的態(tài)度,不僅學得輕松,而且學得愉快。
2.4.3“會學”
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具備綜合運用各種學習方法進行閱讀、分析、理解和實踐的能力。讓學生對學習有自己的一套真正的辦法,這樣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熟練的方法來學習,這些方法也許和老師的方法有出入,但是只要學生愿意學習,喜歡上了學習就可以。
2.4.4“善學”
讓學生初步認識自身學習的基礎及特點,揚長避短。培養(yǎng)學生制訂與自己認識風格相符的學習計劃,并能根據學科特點及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合理的學習方法。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可以自主選擇自己學習的時間,地點,這也是充分發(fā)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的一種很好的實踐。
2.4.5“求新”
培養(yǎng)學生善于結合自己的知識,努力完成知識的延伸過程,并能做到舉一反三,實現知識和能力的遷移。培養(yǎng)學生尋找學習的新方法的樂趣,通過對這些新的方法舉一反三,也能使其他喜歡用這些新方法的同學受益。
3通過行之有效的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能激起學生的興趣,使其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就能使學生充分發(fā)揮主動性,把飽滿的學習熱情投入到學習中,教學就能獲得較大的成功。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動機,乃是對所學教材本身的興趣”;就是說,濃厚的學習興趣可激起強大的學習動力,使學生自強不息,奮發(fā)向上。以下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幾點想法。
3.1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提高學習興趣
學習是學生的首要任務,學習的目的是掌握知識。我們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讓學生掌握學科知識,這無可非議。但是這樣的學習對學生來說往往是一種“被動式的接受”。只有讓學生明白他們自己通過學習可以獲得什么,才能燃起他們學習的欲望。學生不是為了學而學,而是學有所獲。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動機,要讓學生明白學習任務本身的挑戰(zhàn)性,并引導學生去體會解決問題后所帶來的成就感。這樣才容易激發(fā)學生內部動機,驅使他們主動學習,提高學習興趣,這種學習的效率要遠遠高于接受式學習的效率。
3.2創(chuàng)造情景,引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創(chuàng)造情景,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和經驗,創(chuàng)造學生熟悉的問題情景,引導學生產生對未知的渴求,并進一步誘發(fā)學生開動思想機器,激發(fā)學習熱情,使其產生渴望探究新知的良好心態(tài),從而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性格、性別、智力及吸收知識的能力等,因生活與學習緊密相聯,在課堂教學中,老師也要善于啟發(fā)學生去關注那些與平時的生活有著聯系的知識點,使學生產生一種親切感,覺得科學就在我身邊,從而產生興趣。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上接第62頁)
人。
3.3多媒體教學是強化學生學習興趣的工具
著名教育學家皮亞杰說:“兒童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也不是被動的接受環(huán)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動性的人,他的活動受興趣的支配?!蔽覀冊谡n堂上應深入學生內心,了解和把握學生心理,找到能真正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正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運用多媒體教學能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思維,它改變了以往教學中單一、枯燥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語言環(huán)境,使教學變得生動、活潑、富有感染力;多媒體教學還可以優(yōu)化教學情境,改變以往課堂中死氣沉沉的氣氛,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學習知識,培養(yǎng)學習能力,從而提高學習的實際效果;運用多媒體教學,拓展了教學情景,調動了學生的感官,讓學生多渠道獲得信息,從而加大了課堂教學的密度。
4弘揚學生的個性,因人施教
學生既是一般的泛指概念,也是單個的學生個體。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不能用統(tǒng)一的模式和要求來塑造培養(yǎng)統(tǒng)一模式的人。我們大多強調因材施教。但在短短的四十分鐘課堂時間內,要面對幾十個學生,因材施教到底實行了多少?講一樣的教材,做一樣的作業(yè),考一樣的題目。尤其是課堂教學是接受性的,學生的個性不可能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在因材施教的基礎上更要做到因人施教,我們的課堂要成為每一位學生張揚個性,施展能力的舞臺,要培養(yǎng)出鮮活靈動、充滿個性、更具創(chuàng)造力的學生。
5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培養(yǎng)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
教學的實質就是教會學生去學。這就對老師提出了一個基本要求,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并培養(yǎng)學生形成自我學習的能力。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也就是這個道理。
5.1引導學生相信自己的學習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都會發(fā)現,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有差異的。對于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老師要適時激勵,維持學生自信??梢酝ㄟ^布置相對簡單的學習任務,先讓這些學生進行練習,然后再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習任務的難度,每次都能讓學生在自我解決和老師啟發(fā)相結合的基礎上完成學習任務,最終通過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學習體驗來引導這些學生相信自己的學習能力。
5.2讓學生學會獨立學習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也要注意不要一股腦地將知識教給學生,適當地保留,點到為止,讓學生循著老師講授的內容自己去尋找答案。在高校課堂教學中,也許已不再強調課前的預習,但這還是有必要的,學生預習的好處是可以帶著自己預習過程中不懂的問題去聽講,等老師講明白后,更有利于對知識的了解。課后的總結也是有必要的,通過不斷總結,既鞏固自己所掌握的已有知識,又能在此基礎上形成新的認知。
總之,老師要發(fā)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由“學會”達到“會學”。當然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是不被取代的。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想培養(yǎng)出具有主體性品質、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使學生的主體作用與教師的主導作用和諧統(tǒng)一。只有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很好的發(fā)揮,才能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也是教育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張?zhí)鞂?,王攀?我國課堂教學改革50年[J].教學與管理,2007,01:5- 8.
[2]楊武軍,張繼榮,屈軍鎖.以知識庫為中心進行工科專業(yè)課程建設[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2:226.
[3]丁安廉,和學新.主體性教育的教學策略[M].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
[4]南紀穩(wěn).教師與學生主客體地位的三維思考[J].教育研究,2001,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