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絲綢之路上的繁華重鎮(zhèn)天水文化內函深厚,經貿往來發(fā)達,軍事地位優(yōu)越,豐厚的歷史積淀是形成這座大都市的核心,也是今日天水迅速崛起的主要依托。本文論述了天水古城昔日的繁榮和城市沿革。
[關鍵詞]天水;古城考略;秦隴道
[中圖分類號]K92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09)12-0037-02
天水位于甘肅省東南部,黃河支流渭河中上游,居華夏大陸腹心,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之一,人文始祖伏羲氏的故里:也是秦國最早建都之地,絲綢之路上的繁華重鎮(zhèn),唐宋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歷史上的天水,桑麻翳野,經濟發(fā)達,文化鼎盛,英才輩出。今日天水,是國務院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國家多項改革試點城市。也是陜甘川寧毗鄰區(qū)域的中心城市。歐亞大陸的重點城市。
自戰(zhàn)國以來,天水一直是隴上大城市?!妒酚洝で乇居洝吩疲骸扒匚涔?前688)伐邦冀戎,初縣之?!闭f明天水設縣建城歷史久遠,也就是說天水在我國建縣史上是最早的了。秦始皇三十八年(前210),置隴西郡上邦縣以區(qū)別于陜西下邦縣,其治地《漢書·地理志》、《元和郡縣志》均謂是后來的秦州治地,那時的秦州城邑,即今天水城。1986年3月麥積區(qū)牧馬灘秦墓出土的木板邦地區(qū)地圖上所標示的邦丘位置,距今天水城很近。“圭”為禮儀之物,似山形,“阝”為“邑”部,有都邑之意,“邦丘”即“邦山”,“丘”與“山”通。今天水城之北鳳凰山,古謂之天水城之鎮(zhèn)山,即邦山。邦山之陽有邦邑,也就是邦縣之城。據秦簡《日書·禹臾行》“日出邑門”及《墓主記》“丹棄之于市,三日葬之垣離南門外”看,當時的邦縣城已是具備防守事務的城垣、城門和市。至于其城方位、市鎮(zhèn)建設在《水經注》中所述更詳。《水經注》云:“渭水東歷縣北,邦山之陰,經困嶺東北……(藉水)又東逕上邦城南,得核泉水,并出南山,北流注于藉水,藉水即洋水。北有漾水(今羅峪河)注焉,水出西北鄭山(今鳳凰山),翼帶眾流,能以成溪,東流曲逕上邦縣故城西側、南出……水又東入于渭。”《水經注》又云:“舊天水郡治五城相接,北城中有湖水……水又南注藉水……”說明至遲在魏晉酈氏所處時代之前,天水古城就有了“五城相接”的規(guī)模了。
西漢王朝建立以后,天水進入了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歷史時期。尤其是自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遣張騫出使西域,開拓西韁。絲綢之路后暢通,天水毗鄰長安。西通河西,薈萃中西文明發(fā)展的優(yōu)勢進一步得到顯現,遂成為絲綢之路秦隴道的重鎮(zhèn)。長安西出第一大站就是天水,故而形成了歷經漢唐千百余年的繁華大都市景象。
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從隴西郡析置天水郡,治所于平襄,上邦屬之。東漢明帝永平十七年(73),改天水郡為漢陽郡,治翼(今甘谷),上邦屬之,人口有較大增長,是漢漆器、鹽鐵(政府專賣)的重要產地。為保證這些重要戰(zhàn)略物資的生產,地方政府特設置專業(yè)生產鹽鐵的工官。當時“西州鹽井”、“上邦之鐵”的品牌可說是譽滿京都長安,爭相搶購。當時上邦也是重要的蠶?;兀浴胺嘶Q、化布”以來,蠶桑業(yè)極其發(fā)達。據載,當時這里“都邑殷阜,聚落相望”,“桑麻翳野,天下富庶無出隴右”,“一輩(隊)大者數百,少數百人,從長安西去,由西域東來商人、使者、軍人和文人,常年往來于道,絡繹不絕”。
兩漢之際,隗囂割據隴上。在天水古城北建隗囂宮,至今天水城東關還有“草場巷”、“飲馬巷”等巷名之稱。隗囂“承天順明,輔漢而立”,“謙恭愛士,為布衣交”,贏得關中人士紛紛投奔,很快占據隴右至敦煌,與漢室光武帝劉秀分庭抗禮?!稘h書》贊為“天水完富,士馬最強”,“處勢逼近羌胡,民俗休習戰(zhàn)備”。所以,當時的天水人口眾多,經濟發(fā)達,城鎮(zhèn)興盛,貿易繁榮,文化活躍,是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交融發(fā)展的重要之地。
三國時期,天水古城(上邦城)曾是魏蜀激烈爭奪、進行拉鋸爭戰(zhàn)的要塞,諸葛亮、司馬懿曾在上邦城爭戰(zhàn)多次。蜀漢建興六年(228),天水屬漢。延熙十九年(256),天水屬魏。魏、蜀為爭戰(zhàn)需要,均在此經營農桑、繁育良馬、重振鹽鐵,使經濟得到一定程度的發(fā)展。
西晉泰始五年(269),以天水、略陽、隴西、南安、武都、金城、陰平七郡合置秦州,太康七年(286),移州、郡治上邦。自此,天水古城便成為隴上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就是《水經注》中酈氏所稱的“五城相接”規(guī)模。天水名源于《水經注》:“上邦北城中有湖水,有白龍出沒湖,風雨隨之,故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改名為天水郡?!比粷h武帝因湖名郡未必可信??缮鲜稣f法與今天水城地理實體是相合的。天水城南部有一官泉系地下水涌泉,水量極大,想必在遠代的上邦城,人煙稀少,水積為湖是在情理之中。泉在今大城西南隅。今呼為南湖。按藉水指北岸之城即為北城是合理的,則郡前之湖自然是南湖了。清《嘉慶一統(tǒng)志》載“上邦故城在州西南”,又說“天水湖在州西南七里”,指今天水井,經考察僅距城5里,且無古城遺跡,僅有宋代小集鎮(zhèn)遺存,雖有泉,然水量遠不及官泉,故為訛指。所以,今天水城即是戰(zhàn)國時的邦縣治,秦至西晉的上邦縣治,東晉十六國及北魏的秦州治和天水郡治。當時的竇滔故里、織綿臺遺址就在西關務農巷內。后避道武帝諱,改名上封。宇文周仍置秦州。這一時期,帝王為保全自己的統(tǒng)治,重農桑、修驛站、養(yǎng)士勸商,使天水經濟有了持續(xù)發(fā)展?!稌x書》中描述秦州的社會狀況是“關隴清晏,百姓豐樂。自長安至于諸州,皆夾路樹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驛,施行者取給于途,工商貿販于道”,“路不拾遺,風化大行”,真是一幅百姓清平安樂的盛世畫面。
隋朝建立,實現全國大統(tǒng)一。大業(yè)二年(606)廢府,改為天水郡,天水城當時中外商旅如云。同年3月,隋煬帝西巡秦州。一路盛況空前。
唐武德二年(619),朝廷在天水設立隴右道秦州中都督總管府。轄成、蘭、秦、洮、岷、巖等十二州,地域涵蓋今甘肅大部分地區(qū)和青海一部分。開元二十二年(734),因地震徙治成紀敬親川,秦州在冊人口僅2萬人。天寶初還治上邦,節(jié)度使筑雄武城(在今城東)。到乾元年間,僅州城上邦有居民上萬戶,達10萬余人。寶應二年(763)陷吐番,大中三年(849)收復,咸通四年(863)置天雄軍于秦州。唐代首次將秦州列為對外貿易口岸,采取國家貿易與民間貿易相結合的方式,大力推進中原茶帛與西域馬匹等物產的商貿交易。秦州被人贊為“千秋聚散地”。從唐初至天寶十四年(755),自西域來長安朝貢的團隊達174次,大型官方團隊在政治交往的同時,伴隨著商貿和文化往來。由于使者、商賈、文人往來頻繁,秦州旅館時常爆滿。秦州城街市巷道胡人載歌載舞,悅耳的胡笳、羌笛樂韻交織回應。秦州道上使者、胡商和文人墨客絡繹不絕、浩蕩穿越,確是一派繁華的絲路往來景象。
北宋時期,因秦州處于宋與吐蕃、金、西夏等爭奪的戰(zhàn)略要沖地位,朝廷設立秦州天水郡雄武軍節(jié)度使,同時新筑東、西二關城,并省上邦,移成紀人郭,即秦州成紀?;蕒;占五年(1053),又設立了秦風路,轄秦、鳳、河、蘭、西等十九州,通遠、順清等四軍和鳳翔府,涉及陜、甘、青三省的24個州(市)。當時秦州既是軍事重鎮(zhèn),又是重要的經貿邊境口岸。熙寧七年(1074),宋在秦州和成都設立茶馬司,專職負責宋與吐番、西夏等國進行茶葉、馬匹交易?!端问贰份d:“嘉占中,于闐使者入朝,過秦州,留月余?!庇衷疲骸按笫硣氤?。由沙州涉夏國,抵秦州。”說明當時秦州城在宋與鄰國的政治活動中是十分重要的。
后經元、明、清三代屢建,天水城遂形成今天的東關、大城、中城、西關、伏羲城、北關、南湖等格局。城內街道縱橫,漢槐唐柏參天,店鋪林立,勝跡層出。伏羲廟、漢李廣墓、飛將巷、紀信祠、隗囂宮、三國諸葛軍壘、晉竇滔故里、蘇惠織綿臺、唐城北寺、南郭寺以及玉泉觀、萬壽宮、清真寺、隴南書院、文廟、瑞蓮寺等和民居店肆等文物古跡競相爭輝,引人參觀。漢唐絲路文物如波斯幣、乘馬馭駝的西域商賈、使者造型的三彩俑、負重荷載的陶駱駝以及石棺床等相繼出土。無怪乎大唐乾元二年(759)大詩人杜甫辟亂流寓秦州時,在秦州雜詩中有“羌女輕烽燧,胡兒制駱駝”、“胡兒行且歌”、“胡笳樓上發(fā)”、“一縣葡萄熟”、“秋山苜蓿多”等描寫。
今天的天水古城。在內涵豐富的物質文化積淀上,在開展旅游、發(fā)展經濟的戰(zhàn)略推動下,保護文物古跡,重振城市新貌。再展隴上都會風彩,展現出了欣欣向榮的景象。外環(huán)路加寬通暢。藉河風景湖水蕩漾,城中心主干道寬闊平廣,文物古跡得到妥善保護維修,文化往來、技術交流、經貿往來、旅游觀光等活動吸引來了大批國內外客人,呈現出一派日新月異的繁榮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