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代靜寧州城內(nèi)有兩個廟學,一是洪武年間歐陽信始建的洪武廟學,二是嘉靖年間李時中遷建的嘉靖廟學,兩個廟學的規(guī)模經(jīng)過多次擴增修葺而成。本文對明歐陽信在州城紫極觀初創(chuàng)廟學、郭增更新擴建、劉琉建鄉(xiāng)賢名宦祠以及李時中遷建新廟學等相關(guān)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guān)鍵詞]文廟;儒學;靜寧
[中圖分類號]K928.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09)12-0025-05
文廟是祭祀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建筑物。從唐代以來,各地或即廟建學,或因?qū)W修廟,于是“廟學”連稱。明代靜寧州城內(nèi)有兩處廟學,一處是西北隅的洪武廟學,一處是東南方的嘉靖廟學,兩處廟學的規(guī)模是經(jīng)過多次擴增修葺形成的。
明初,靜寧州知州歐陽信在元設(shè)儒學于州城西北隅紫極觀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建了洪武廟學。歐陽信于洪武四年(1371)任知州,在靜寧任職九載,創(chuàng)建廟學是其主要政績之一?!鹅o寧州志》稱“承元季喪亂,建署立學,一切創(chuàng)制規(guī)劃,為靜寧重開草昧者信也”。所謂“重開草昧”,是指他把儒學與其他宗教區(qū)分開來,最早在州城內(nèi)建修了廟學。
洪武二年(1369),明朝廷詔令天下郡縣立學,“今京師雖有太學,而天下學校未興,宜令郡縣皆立學,禮延師儒教授生徒,以講論圣道,使人日漸月化。以復(fù)先王之舊,以革污染之習,此最急務(wù),當速行之”,“其令天下郡縣,并建學校,以作養(yǎng)士類”。此詔反映出朱元璋想通過科舉招納人才,充實各級官僚機構(gòu)的迫切愿望。洪武三年(1370),建立科舉制度,規(guī)定以八股文取士,專取“四書五經(jīng)”命題考試。洪武四年(1371)正月下詔設(shè)科取士。在朱元璋的大力倡導(dǎo)和強令推行下,各地掀起興建廟學的高潮,歐陽信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創(chuàng)建了靜寧州廟學。
明初,靜寧州城人口稀少,讀書人不太多,因此,洪武廟學中的文廟僅為三開間。隨著時間的推移,靜寧人口逐漸增加,崇尚科舉的讀書人也相應(yīng)增多。到了明中期,紫極觀一帶儒學比道教興盛,道教設(shè)施大部分變成了儒學的教育設(shè)施,進而行成了“前廟后學”的局面,即文廟在儒學之南。盡管有永樂十二年(1414)、天順六年(1462)知州史信、郭增先后續(xù)建、擴建,但還是顯得很窄小,與當時明代靜寧州的教育快速發(fā)展狀況不相適應(yīng)。再加上天災(zāi)人禍,到嘉靖初年建筑損壞嚴重。正如胡纘宗所說:“廟墜十四,學墜十六,傾者、圯者、坳者、陷者相錯,弗良于祀。”嘉靖十九年至二十一年(1540-1542),知州李必敷與繼任者李時中在州城東南選擇新址,重建了一個高大宏偉的新廟學。
舊廟學日漸荒廢,清代被改為朝賀公所。黃廷鈺《靜寧州志》卷5“典禮”中記載:“自州西之治平寺暨西北隅之紫極觀先后為朝賀公所?!笨滴跷迨荒?1712),由知州黃廷鈺、儒學學正高如霓等人主持擴建后,在明柱上刻有兩副楹聯(lián),④歌頌皇恩浩蕩,祝愿皇帝長壽,表明該建筑就是供奉“皇帝萬歲萬萬歲”龍牌的朝賀公所。因此,清初朝賀公所實由洪武廟學改建而來。
永樂十二年(1414),知州史信主持進行續(xù)建廟學,規(guī)模稍有擴大。天順六年(1462),知州郭增更新擴建,時任翰林侍讀的劉吉為此撰寫了《重修靜寧州廟學記》,并被刻成石碑立在廟中。此碑是靜寧文廟六碑之一,可惜在民國時期文廟內(nèi)多次駐軍而毀壞不存。弘治年間(1488-1505),學正梁詔曾撰《文廟祭器記略》碑,提到“郭公增于天順辛巳歲更加詳備。其事悉于博陵劉公《廟學記》”。這個博陵劉公指博野(今河北省博野縣)人劉吉。
劉吉是正統(tǒng)十三年(1448)戊辰科進士,四朝重臣,歷官翰林侍講讀、翰林侍讀、禮部左侍郎兼翰林學士、禮部尚書、太子少保兼文淵閣大學士、太子太保兼武英殿大學士、戶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少保兼太子太傅、少傅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等職,政聲不佳,但博學多才,先后參與編纂《寰宇通志》、《英宗實錄》、《文華大訓》、《憲宗實錄》等典籍。當時,身為翰林侍讀的劉吉為何會為靜寧州撰寫《重修廟學記》。原來知州郭增與劉吉有著一層特殊的關(guān)系。郭增是直隸定州人,天順三年(1459)由舉人任靜寧州知州。直隸定州即今河北省定州市,劉吉的家鄉(xiāng)博野縣與定州鄰近而且同屬直隸省。郭增與劉吉因地緣關(guān)系而相識,并在劉吉舉薦下任知州。關(guān)系自然非同一般。
劉吉撰寫記文究竟是在哪一年呢?要弄清這個問題有兩條線索:一是郭增重修文廟的時間,二是劉吉擔任翰林侍讀的時間。黃氏《靜寧州志·宦跡志》載,郭增于“天順三年任知州。興廢舉墜,鼎新學廟、隍廟。尋卒于官”,說明他重修文廟應(yīng)在天順三年之后。而《靜寧州志·藝文志》所錄的學正梁詔《文廟祭器記略》講“郭公增于天順辛巳歲更加詳備”,天順辛巳歲即天順五年(1461),《典禮志》又說“天順六年(1462)知州郭增更新”,表明郭增重修文廟開工于天順五年(1461),完工于天順六年(1462)。由此可知劉吉的記文應(yīng)當寫于天順六年完工之后。劉吉任翰林侍讀遲于天順六年(1462)。天順四年(1460)。劉吉擔任太子侍講讀,不久因母喪“憂歸”?!皯椬诩次唬僮搿队⒆趯嶄洝?。至京,上疏乞終,制不允,進侍讀?!秾嶄洝烦?,遷侍講讀學士,直經(jīng)筵,累遷禮部左侍郎?!泵鲬椬谥煲娚罴次辉谔祉槹四?1464),召劉吉參與纂修《英宗實錄》和晉升翰林侍讀就在這一年?!队⒆趯嶄洝返目偛霉贋槔钯t、陳文、彭時,劉吉也參與了纂修。成化三年(1467)八月,這部書纂修完成。這說明劉吉任翰林侍讀是在天順八年至成化三年(1464-1467),那么他撰寫記文就只能在這四年當中。天順八年(1464),劉吉守孝結(jié)束,且又任翰林侍讀,按理撰寫記文應(yīng)距郭氏重修文廟完工時間也不會太久,最合理的時間當是天順八年(1464)升遷翰林侍讀之時。
在郭增更新之后,弘治五年(1482),知州侯明、熊應(yīng)周接替修葺洪武廟學。嘉靖十二年(1533),四川嘉定人劉琉任知州,在任期內(nèi)重修文廟并創(chuàng)建了鄉(xiāng)賢祠和名宦祠?!鹅o寧州志》記載:“琉勤教養(yǎng),修廢舉墜,懋績丕著。后升湖廣襄陽同知。及去,州人賦詩餞別,攀轅不忍舍也?!?/p>
劉琉創(chuàng)建靜寧州鄉(xiāng)賢祠和名宦祠的時間需要討論。創(chuàng)建二祠與修建州城東關(guān)關(guān)城在一起,樊鵬《創(chuàng)修東關(guān)記》中說:“嘉靖乙未冬,靜寧州知州劉琉奉移文報成關(guān)城。奉總制唐公、撫軍黃公命也……作事于嘉靖十四年三月十三日,畢務(wù)于八月二十五日”,“又推其余力,新文廟齋居,創(chuàng)名宦鄉(xiāng)賢祠……治成,今升襄陽府同知?!笨傊铺乒刺讫?,嘉靖十一年(1532)“總制三邊軍務(wù),兼理振濟”。樊鵬明言靜寧州鄉(xiāng)賢祠、名宦祠的創(chuàng)建在嘉靖十四年至十五年(1535-1536)。康?!多l(xiāng)賢祠記》亦載:“嘉定劉公知靜寧州之三年,民安吏畏。禮教聿興,乃集其士大夫、耆舊謀之?!彼^“知靜寧之三年”即嘉靖十四年(1535)。靜寧鄉(xiāng)賢祠始建在此年。
劉琉為什么要創(chuàng)建鄉(xiāng)賢祠、名宦祠?趙時春《名宦祠記》載:“今天子建元十有余年,海內(nèi)風向,飭典禮制詔守令,于諸學宮建名宦鄉(xiāng)賢祠,春秋舉祠焉。所以勸賢昭烈,啟佑后人,德音甚備。”就是說這事是由皇帝命令各地修建的。詔令一下,全國各地的文廟學宮中都出現(xiàn)了名宦祠和鄉(xiāng)賢祠,靜寧州自然也不能例外。趙記又稱“提督軍務(wù)、兵部尚書兼都御史蘭豁唐公,上承下教,敷政爰發(fā)。于是奉直大夫知靜寧州事嘉定劉君琉,祗承明命,董作建室”,明言此舉上奉皇帝詔命和三邊總制唐龍的命令,下得靜寧州士紳的支持,誠然是“列妥英靈,允協(xié)郡望”。
二祠建成后,劉琉又請康海和趙時春撰寫碑記。武功人康海是弘治十五年(1502)殿試狀元,與李夢陽、王九思等號稱才子,以文學知名天下。因與劉謹同鄉(xiāng)。劉謹敗后受到牽連而落職回鄉(xiāng)居住。劉琉請康海撰寫《鄉(xiāng)賢祠記》時,這位狀元公年已60余歲,在老家居住??岛S浳恼f:“祠工既訖,州守劉君遣使征予為記,刻之貞珉,用垂不朽,以告后裔?!庇捎诳岛J呛胫问迥?1502)殿試狀元,靜寧的讀書人就把“靜寧州鄉(xiāng)賢祠記碑”稱之為“狀元碑”。平?jīng)鋈粟w時春嘉靖五年會試第一,歷官戶部主事、兵部主事、山東兵備僉事、副都御史、山西巡撫等職。他“讀書善強記,文章豪肆,與唐順之、王慎中齊名”。趙氏此時正致仕閑居在平?jīng)黾覉@“桃花塢”,與康海曾有來往,關(guān)系較密。他應(yīng)劉琉之邀撰寫了《名宦祠記》,記文說:“劉君即得太史對山康子之文,以志其鄉(xiāng)之獻哲。復(fù)征余文,以志諸名宦于碑。”
嘉靖時期,李必敷和李時中通過多方努力,在州城東南遷建了新廟學。這個廟學在靜寧稱嘉靖文廟。使人疑惑的是為何在劉琉重修五年就要廢棄舊廟學建設(shè)新廟學,這難道不是勞民傷財嗎?事實上,遷建新廟學正是靜寧州廣大民眾的強烈愿望。明胡纘宗《遷學廟記》說:“其宣圣廟與學……垂百年矣,廟墜十四,學墜十六,傾者、圮者、坳者、陷者相錯,弗良于祀,而敷教之師弟子病焉,乃具狀以自于州大夫李守(必敷)?!?/p>
新、舊廟學的差別很大,布局、規(guī)模不能同日而語。舊廟學中“廟附于學”,南院文廟呈一路格局。主要建筑大成殿為三開間;其北面是學宮,主要建筑明倫堂為五開間。大成殿和明倫堂相對窄小,并且“廟遜于學”。兩個院落本來就不是太大,里面還添建了敬一亭、崇圣祠、名宦祠、鄉(xiāng)賢祠、致齋所以及學正、訓導(dǎo)等教職人員的居所。非常擁擠。新廟學的布局仿曲阜孔廟的三路格局,一廟兩宮:中路文廟兩進院落,依中軸線自南而北順次為先師廟門、泮池、戟門、大成殿。戟門兩側(cè)分別是名宦祠和鄉(xiāng)賢祠,外為前院,內(nèi)為內(nèi)院,內(nèi)院東西是廊廡。大成殿后又有儒學訓導(dǎo)居住的小院子。
新廟學“廟偉而尊”、“學前而宏”。克服了舊廟學“廟前學后”、“廟小學遜”的缺陷。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明代中期靜寧州人口發(fā)展較快,學子數(shù)量大增。廩生數(shù)額早在明太祖敕建儒學之初已確定,但是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讀書人數(shù)不斷增加,宣德以后便在原定額外增設(shè)了增廣生,并確定了增廣數(shù)額,其中州學增30人。其后又于額外增取,出現(xiàn)附學生員。附學生員沒有數(shù)額限制,只要經(jīng)過考試就可補充為廩生和增廣生。到明中期,狹窄的舊廟學已不能適應(yīng)教育的發(fā)展形勢,擴建廟學或遷建一個大規(guī)模的新廟學成為必然。師生們呈狀知州李必敷,要求“崇廟肅學”。
李必敷于嘉靖十五年(1536)接替劉琉任靜寧州知州。不到五年的任期內(nèi),他始終關(guān)注廟學遷建問題,“乃具狀,上于巡撫都御史趙公”,爭取支持,解決經(jīng)費之困難。這個趙公即正德辛巳年間(1521)進士、河南開州(今濮陽縣)人趙廷瑞,時任陜西巡撫。盡管他認為廟學“不弘不敞”,不獨靜寧一地如此,最終還是批復(fù)了呈文,“乃下分守行省議若費”,初步解決擴建廟學的經(jīng)費。嘉靖十九年,趙公蒞靜巡視,州學正郝應(yīng)元及訓導(dǎo)、教諭以及學子們紛紛請求遷建廟學。他實地觀看了洪武廟學的情形后,明確答復(fù)“修既可,遷亦可”,“復(fù)下分守行省益若費”,增加建新廟學的經(jīng)費。
繼任知州是山西平定(今太原)舉人李時中,“勇決有為,其遷學修城,尤表表者”(黃氏《靜寧州志·宦跡志》)。遷建廟學的事兒定了,經(jīng)費也解決了,他到任后立即著手選址。在城內(nèi)東南調(diào)查民戶侵占官地案中,他發(fā)現(xiàn)這處官地建新文廟比較合適,只是面積不夠大,就與民戶商量,以低廉價格購買下周圍的民地。而后再次向陜西行省呈文,請求批準選址。時過一年竟無回文,時不待人,李時中慨然說:“祀為重。教為先,廟弗新,學弗輯,守之責也!崇斯廟,肅斯學,守之責也!事何可緩?工何可懈?”嘉靖二十(1540)年初夏卜定吉日良辰,開工修建新廟學。工程進行中,時任陜西提學使王邦瑞蒞靜視察學校,了解到工程進展緩慢是因為批文未到,立即書面報告巡撫趙廷瑞。趙公催促分守行省批復(fù)。準許在新址建廟學,使李時中和靜寧州學子們的壓力頓時消失。當時嘉靖皇帝推崇道教,有意貶低孔子,如果未經(jīng)批準而私建文廟要受嚴厲處分。在巡撫趙廷瑞、提學使王邦瑞的大力支持下,工程進展很快,當年秋天就建成了中路的文廟與東路的崇圣祠,嘉靖二十一年(1542)夏,建成了西路的學宮。
嘉靖廟學仿照曲阜孔廟三路格局,并按實際情況而略加變通,在中路文廟中突出了大成殿,使之擴為七楹即“明五暗七”,采用九脊之頂;西路學宮的明倫堂和東路崇圣祠的殿堂都增為五楹,采用懸山頂。東、西兩路稍稍靠前而略小,既左右對稱,又陪襯出中路文廟的雄偉高大,突出了對孔圣人的尊崇。遷建中還把鄉(xiāng)賢祠和名宦祠改到戟門兩側(cè),敬一亭改到明倫堂后。地方州縣文廟一般是不允許七開間,多為三開間或五開間。由于明倫堂和崇圣殿為五開間,如果大成殿修成五開間就不能突出文廟,無法顯現(xiàn)對孔子的尊崇。既要避逾制之嫌,又能符合建筑美學要求,只好采用了“明五暗七”的辦法。脊檁題記上只寫“大明嘉靖二十一年(1541)歲次壬寅夏六月二十一日庚子靜寧州奉明文鼎建”等字,而作為主持本州文廟建設(shè)的知州李必敷、學正郝應(yīng)元等并沒有把自己的名字寫在這塊題記上,只是籠統(tǒng)地說“奉明文鼎建”,可謂意味深長。
靜寧州新廟學模仿了曲阜孔廟很多特點,欞星門上“先師廟門”四字模仿了曲阜孔廟中趙孟煩的筆跡。明倫堂上的匾額模仿了曲阜孔廟中胡纘宗的筆跡。據(jù)流傳文廟前的門上兩個牌坊上的“垂憲萬世”、“刪述六經(jīng)”、“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等榜書全是從曲阜臨摹來的。靜寧在文廟門上使用仿趙氏書跡的“先師廟門”四字與嘉靖時期“貶孔”政策有很大關(guān)系。本來孔廟在漢代曾稱為宣尼廟或宣圣廟,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封孔子為“文宣王”后又尊稱為文宣王廟,后來文廟成為文宣王廟的簡稱。嘉靖時期因“大禮儀”之爭,皇帝朱厚熄不僅杖殺大臣,而且認為孔子生前不是君王,他聽從張璁的建議更改了祭孔典禮,把孔子降為至圣先師,去其王號,神位改為“至圣先師孔子”。大成殿改稱先師廟,大成門改稱為先師廟門。建于嘉靖二十年(1540)的靜寧州新廟學的正門上只能題“先師廟門”四字。
靜寧州的新廟學建成后,學正郝應(yīng)元剛好離任,與其弟應(yīng)規(guī)回到老家山東高唐,順便拜訪正德三年(1508)進士、時任山東巡撫胡纘宗,請他撰寫了《靜寧州遷學廟記》。李時中等命人把這篇文章刻于碑石,立在文廟大殿之前。
滿洲貴族入關(guān)后,意識到要鞏固政權(quán)僅靠本族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廣羅英才來擴大統(tǒng)治基礎(chǔ)。一方面。滿洲貴族因襲明代科舉制度,宣布明朝舉人、生員都有效,可以繼續(xù)參加科舉。順治初即頒詔天下,“我國家受天眷佑,肇造東土……文武制科,仍于辰、戌、丑、未年舉行會試,子、午、卯、酉年舉行鄉(xiāng)試”。@順治七年(1651),諭令禮部,“帝王敷治,文教為先。臣子致君,經(jīng)術(shù)為本……今天下漸定,朕將興文教,崇經(jīng)術(shù),以開太平……朕必不次簡拔,重加任用”。這一措施的效果十分明顯,正如黃機所說:“五年之間制科者六,得士五千有幾。猶恐荊璞或有遺焉,更辟恩拔一門,五年之間,復(fù)得士萬計。越今十有七載。大倉糈米無算矣?!绷硪环矫?,滿洲貴族推崇儒家思想,提高孔子的地位。順治二年(1645),封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先師”,號召各地各級官吏捐獻俸祿。興修文廟與學宮?!翱鬃又酪嬲靡?。猶恐典祀久而廢也,下詔有司臣工,能捐千緡者即行紀律”,各地文廟煥然一新。在這樣的背景下,靜寧州就對廟學進行維修?!凹尉笍R學”經(jīng)歷了嘉靖三十四年(1556)、天啟二年(1622)、天啟四年(1624)、崇禎二年(1629)、順治十一年(1654)五次大地震,到順治十六年(1659)已損壞嚴重,的確急待重修。
這次主持維修靜寧州廟學的是知州李民圣和州判駱起明。李民圣于順治十六年(1659)任知州,修復(fù)廟學后于順治十八年(1661)升任四川順慶府知府,曾主持編修清代第一部《靜寧州志》。駱起明由雞丘令謫任靜寧州州判,黃氏《靜寧州志·宦跡志》記載他“端靜自持,為姚江之學(即王陽明心學),日以文章與州士相勉,一時出其門者甚眾”,評價甚高。在這次修廟學工程中,駱起明是知州李民圣的得力助手。他們二人響應(yīng)順治皇帝的號召,帶頭捐資千緡,維修廟學。在他們的影響和動員下,熱心廟學的靜寧士紳民眾也紛紛解囊,解決了維修的經(jīng)費。
這次維修廟學的時間需要討論。清黃氏《靜寧州志·藝文志》中有黃機《靜寧州重修廟學記》,其中記載“當宣圣之殿劫圯,學官榛萎,以己丑八月捐資千緡,重為修葺”。講這次重修廟學在己丑年之八月,也就是順治六年(1649)八月。但是,李民圣是甲午年即順治十一年(1654)舉人,到順治十六年(1659)來才任靜寧知州的,說他在己丑年維修靜寧州廟學是不合情理的。筆者認為維修靜寧州廟學當在順治十六之后,己丑可能是己亥之誤。其次。靜寧州判駱起明是“己亥孟春”“謫補靜寧”。他到靜寧后也參與維修了廟學,己亥年正是順治十六年(1659)。另外,黃機說這篇記文是在“順治庚子年”即十七年(1660)撰寫,也可以證明維修廟學在順治己亥年。
當維修工程結(jié)束后,駱起明赴京請禮部侍郎黃機撰寫了《靜寧州重修廟學記》。知州李民圣與黃機同為順治甲午科舉人,屬“同門士”,關(guān)系頗密。州判駱起明和黃機同是浙江人,所學同門,是“同年友”。順治十六年駱氏被貶來靜寧州前曾向黃氏話別,可見他們的關(guān)系也十分密切。所以,在靜寧州廟學維修工程結(jié)束之后,李、駱二人就想請時任禮部侍郎的黃機撰寫記文。順治十七年駱起明恰有機會到京述職,拜見黃機,講述了維修靜寧州廟學的情況,順便請撰記文,黃機慨然允諾。黃氏《靜寧州重修廟學記》詳述了李、駱二人在清初制藝取士、煥新廟學的背景下修葺靜寧州廟學的經(jīng)過,并對他們“有功圣門”的行為給予高度贊揚。駱氏回到靜寧后,馬上把記文刻碑,立在文廟院中。
康熙帝在崇儒重學方面更勝其父??滴跏吣?1678)正月,為吸引更多的人才,詔設(shè)“博學鴻詞科”,許多著名學者赴京應(yīng)選;二十三年(1686),康熙帝親赴曲阜祭孔,行九叩禮,贊頌“至圣之道與日月并行,萬世帝王咸所師法,下逮公卿士庶罔不率由”,特意御書“萬世師表”額,“留曲柄黃蓋”,以示對孔子的尊崇,御書“萬世師表”匾額;二十四年(1687),建傳心殿,以周公、孔子配享伏羲、神農(nóng)、軒轅等至圣先師,聽經(jīng)筵前親自祭告、行九叩禮,又為國子監(jiān)親篆“彝倫堂”匾額,為孔子廟撰碑文并親自書寫立碑;二十九年(1692),遣內(nèi)務(wù)府修闕里孔子廟。正當朝廷維修闕里孔廟的時候。又下令全國各地興建孔廟和學宮??滴跞迥?1698)十二月,康熙帝下詔:“陜、甘沿邊州縣衛(wèi)所。當師行孔道,供億繁多,間閻勞苦,其明年地丁銀米悉行蠲免?!边@份詔書中所謂“師行孔道”,實際是指興建文廟和學官的舉措。正是康熙帝的明令,才出現(xiàn)了陜甘一帶大規(guī)模維修或興建文廟和學宮的行動。知州董守義命在此背景下重修了靜寧州廟學。
董守義是鑲白旗人,由“蔭監(jiān)”而任靜寧州知州,《靜寧州志》記載他“興廢補墜,如修廟學,創(chuàng)蠟祠,造石橋于南河,墻置倉敖,補葺六房,建置式廓,不惜千金”。他修廟學不是簡單地修補,而是大規(guī)模地重修。靜寧州廟學是中國傳統(tǒng)的木構(gòu)建筑,一般經(jīng)過四五十年就要進行小規(guī)模維修,若經(jīng)100多年,材料大多朽損,就要重建或大規(guī)模地維修。從歐陽信始建“洪武廟學”到李必敷籌劃遷建,經(jīng)歷了160多年,不得不重新大規(guī)模地修建。而從李時中興建的“嘉靖廟學”到董守義到任,經(jīng)歷了近150年,也是不得不大規(guī)模地維修。這次重修工程巨大,時間較長,“經(jīng)始于壬申(1692)之三月,迄工于乙亥(1695)之七月,蓋四載而告竣工焉”。維修中更換了大量的木材、磚瓦等,幾乎等同于新建。之后在大成殿頂前金檁上留下了一通題記,上面墨書“大清康熙三十五年歲次丙子秋七月既望,奉直大夫知靜寧州事知州董守義……重修”等69字,在明倫堂前金檁上也留下了題記,上書“時大清康熙三十八年(1701)歲次己卯靜寧州知州加二級董守義……重修”等字,可見這次維修是非常重要的。
康熙三十六年(1699)八月,陜西提學憲使武之亨按察學校,途經(jīng)靜寧州,參觀了靜寧州的文廟與學宮,從學宮生員姚象穆、古良翰、高宗唐、劉匯宗、李重藻等人的介紹中了解了維修廟學的大致情況。武之亨,湖廣德安府孝感(今湖北省孝感縣)人,順治十八年(1661)辛丑科進士。武氏看到靜寧州廟學興盛,了解了知州董守義等重修廟學的事跡,稱贊董守義是奉詣“宣德意,行教化”的模范官員。學宮生員們當場請求這位提學憲使大人撰寫記文,作為紀念,于是,他欣然寫下了《靜寧州重修廟學記》,“以昭州刺史董君之賢,且為后之蒞斯郡者觀”。之后,靜寧州人就把這篇記文刻成石碑,樹立在文廟之中。2005年夏,文廟保護維修工程中,從地下找到這通殘碑。
自董守義重修之后,靜寧廟學還經(jīng)歷數(shù)次小維修:康熙五十七年(1718),因地震學宮傾塌,學正朱照乘進行補葺。乾隆十年(1745),知州王炬修文廟、崇圣祠。乾隆四十七年(1745),“知州口口口和學正邵口口修學宮?!钡拦馐拍?1839),張嗣炳重修文廟。咸豐年間(1851-1861)康士雅修學宮。同治年間,張培竭力籌措,進行維修,使學廟“成魏煥之觀”。周應(yīng)灃曾任靜寧學正,也修過學廟。光緒三十二年(1906),程德音又修學廟。1920年,因地震文廟西廡倒塌,王曜南倡導(dǎo)維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