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以前,在甘肅慶陽地區(qū)的農村,保留著許多老影。老影,其名叫影,實則為畫,是當?shù)剜l(xiāng)民紀念祖宗的一種畫像。
老影大多出自晚清、民國年間,解放后亦有繪制的新影。直到“文革”來臨,破除所謂“四舊”時,老影作為“四舊”之物,自然在劫難逃,統(tǒng)統(tǒng)被搜抄出來,付之一炬。據(jù)說,還有躲過此劫被個別家族偷藏下來的,但為數(shù)寥寥,幾成稀世珍品。
老影多是在長達丈余、寬逾5尺的畫布上,按照家族祖宗的人數(shù)、輩分、性別,分別繪出其畫像,每幅畫像下方配以文字簡介,形成一幅巨大的人物群像圖譜,煞是壯觀,頗有氣勢。
老影是后人用來紀念和祭拜祖先的。過年的時候,懸掛起來,供后輩瞻仰、祭拜。每年除夕,族中男性都要集中在老影前燒香焚紙,磕頭叩拜。此時,老影面前供品如山,燭光如晝,后輩子孫濟濟一堂,香煙繚繞,鞭炮齊鳴,氣氛極其熱烈隆重,成為除夕夜一道獨特的風景,使過年的年味和氣息更顯濃烈醇厚。大年初一,村莊里開始拜年,但首先要拜老影,然后才能相互拜年。老人特別看重拜老影,他們穿長袍,提香盒,神色凝重,態(tài)度虔誠。孩子們在大人的帶領和指揮下,也跪在地上磕頭,站起來作揖,但耍笑趣鬧的成分居多,不時受到大人們的呵斥。
老影出自鄉(xiāng)間畫師之手。慶陽人把繪制老影叫傳影,以示對祖先的敬重。畫中列祖列宗,一律穿清代服飾,個個正襟危坐,面容慈祥,儀態(tài)端莊。畫輻四周畫以亭臺樓閣、松鶴竹鹿,極具傳統(tǒng)意韻。畫風具有鮮明的民間藝術特色,濃墨重彩,絢麗輝煌,線條明快,布局得當,無疑是鄉(xiāng)村民俗祭祀文化的藝術佳作。
慶陽歷史古老悠久,傳統(tǒng)文化底蘊十分深厚,民間特別重視家族根脈。20世紀60年代以前,慶陽各地姓氏無論百家,家族無論大小,代數(shù)無論多寡,幾乎都有本家族的老影和家譜。與家譜相比,老影為畫,家譜是文,二者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共同記錄著一個個家族的根系和歷史。在祭拜老影的時候,老人們總不忘歷述前輩先賢的業(yè)績和德行,而后輩子孫也以不辱祖宗和家門激勵自己。同時,老影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凝聚人心、化解矛盾、促進和諧的作用。在人們尋根懷祖、追思先人、面對記錄共同祖宗的老影的時候,家族之間及內部的是非紛爭往往顯得輕描淡寫,不再刻骨銘心,耿耿于懷。
如今,老影已為數(shù)不多,但它傳達的那種濃厚的文化氣息、倫理觀念、社會心理和價值標準仍有值得后人體味、汲取、繼承乃至發(fā)揚的積極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