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是許多人向往的地方。那里有藏族人民獨特的民風民俗、金碧輝煌的寺院、美麗遼闊的草原以及神秘的色彩與氣息。在春暖花開的四月,我?guī)ьI(lǐng)20多名美術(shù)畢業(yè)班的學生,去甘南藏區(qū)采風寫生,搜集創(chuàng)作素材。
我們從寶雞出發(fā),沿途領(lǐng)略了關(guān)山牧場的溫馨、崆峒山風雪交加的若隱若現(xiàn)、六盤山的陡峭盤旋和麥積山的險峻絕峭,長途跋涉之后來到了位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的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創(chuàng)建于1709年,是西藏佛教六大喇嘛寺廟之一 。走進拉卜楞寺,立刻會被濃郁的宗教神秘色彩所感染,更會被佛教信徒們虔誠的心靈所震撼。許多藏族民眾、藏族僧侶圍著講經(jīng)堂從左向右順時針虔誠地轉(zhuǎn)經(jīng),口中念念有詞,大概是在祈禱佛祖保佑平安吉祥;大經(jīng)堂里許多藏族僧侶在專心致志地誦經(jīng)、做法事;寺院里轉(zhuǎn)經(jīng)輪的男女老少更是絡(luò)繹不絕……他們與色彩斑斕的棕紅色、紫紅色、金黃色、白色等建筑和裝飾物交相輝映,構(gòu)成了拉卜楞寺獨特、肅穆與神秘的色彩和氣氛,不由得令人發(fā)出感嘆,產(chǎn)生幾分敬畏。
夕陽西下時,走過大夏河,站在拉卜楞寺對面的曬佛臺放眼望去,全寺盡收眼底。依山而建的寺院建筑群,特別是金碧輝煌的佛殿和素凈的白塔,在斜陽的照耀下是那樣的壯美。
告別拉卜楞寺,我們乘車繼續(xù)向南行進,來到了位于甘肅、青海、四川三省交界地的郎木寺。這里是一處四面環(huán)山、風景秀麗的偏僻小山溝。翻過郎木寺后邊的禿山,在另一個較平緩的山腳下,就是藏民們死后的歸宿之地——天葬臺。插在山坡上的各色經(jīng)幡將山坡隔成了一塊塊小空間。飛旋的老鷹,漫山遍野的尸骨、布塊、首飾和空氣中彌漫的腥臭味,讓身臨其境的每一個人都不寒而栗,也都深深地感受到了藏族人民宗教信仰與風俗習慣的獨特、悲壯與神秘。
次日天還未亮,我們便乘車前往若爾蓋草原。汽車在坎坷彎曲的山路上慢慢地搖晃、爬行。中午時分,在翻越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時,天氣突變,風雪交加。此刻,我們乘坐的中巴客車猶如飛翔在云霧之中的飛機,四周是白茫茫的一片。坡陡路滑,司機裝上防滑鏈后車輪依舊在原地打轉(zhuǎn),無奈之下,大家只好下車體會了一次在風雪之中推車上山的艱辛。
汽車在大雪覆蓋又蜿蜒曲折的山路上繼續(xù)小心翼翼地行駛著。山高、坡陡、彎急、路滑,藏族司機的神情異常嚴肅,他一邊開車,一邊不停地祈禱著,旁邊的一位藏族小伙子還不停地向車窗外拋撒一疊疊印有圖畫的小紙片,嘴里也是念念有詞。此時的車廂內(nèi)早已沒有了歡笑聲,也無人打盹,只有幾十雙睜大了的眼睛。車廂內(nèi)的空氣像凝固了似的,一片寂靜,大家覺得似乎走進了另外一個異常緊張甚至恐懼的世界。
經(jīng)過半天的顛簸和緊張的旅行,終于到達了與若爾蓋草原毗鄰的若爾蓋縣城。這里陽光明媚,風和日麗,我們緊張的心情也終于放松了。然而,第二天一覺睡醒,卻發(fā)現(xiàn)一場大雪在一夜之間給綠色的若爾蓋草原披上了銀裝。
雪后太陽初升,這大概是若爾蓋草原最美麗、最迷人的時候。陽光下一望無邊的雪原靜默、潔白、晶瑩、耀眼。白雪皚皚的原野上,黑色的牦牛、棕色的馬群,還有融入雪原中的羊群在緩緩漫步;藏民的小屋青煙裊裊,房前屋后彩色的經(jīng)幡隨風飄動,遠處不時傳來狗的叫聲;在雪原上流淌的一條條小溪邊、在清澈明亮的湖泊畔,服飾艷麗的藏族婦女在歡快地洗衣、挑水、唱歌……好似一首銀色的詩篇、一幅絕美的畫面、一部優(yōu)雅的樂章。潔白的若爾蓋大雪原把我們帶進了猶如童話般的夢幻世界。
甘南之行,雖然充滿著艱辛,然而,蘊藏在甘南的神奇和美麗,卻值得每一個曾經(jīng)擁抱過它的人永遠自豪、留戀和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