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公元32年-92年),字孟堅,扶風(今陜西成陽)人,東漢著名史學家。他繼承父親班彪的遺愿,著述《漢書》,歷時二十余年完成初稿,死后由其妹班昭及同郡馬續(xù)完成《天文志》和八表。《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共百篇,一百二十卷,分十二紀、八表、十志、七十傳,記載自高祖劉邦至王莽二百余年間的歷史。是研究西漢歷史的重要資料?!端囄闹尽废祿?jù)劉向父子的《七略》、《別錄》著錄而成,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目錄學文獻,分六藝、諸子、詩賦、兵書、數(shù)術(shù)、方技等六略,共收書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每種之后有小序,每略之后有總序,分別簡述先秦學術(shù)思想之源流與演變。
《漢書·藝文志》的結(jié)構(gòu)體系
《漢書·藝文志》是據(jù)劉欲《七略》增補、刪削而成的。西漢成帝時,劉向、劉歆父子奉詔領(lǐng)校秘書,整理群籍。他們不僅遍校圖書,而且還給圖書分類編目。首創(chuàng)圖書分類目錄。在校理工作中,劉向匯集眾書序錄而成《別錄》,劉歆將所校之書分類編排而成《七略》?!镀呗浴饭舶褕D書分為六類,每一類為一略,即《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數(shù)術(shù)略》和《方技略》。另有《輯略》一篇,總論群書,合稱《七略》。六略之下又分種,即大類之下分小類,其中《六藝略》分易、書、詩、禮、樂、春秋、論語、孝經(jīng)、小學九種;《諸子略》分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nóng)、小說十種;《詩賦略》分屈原賦、陸賈賦、孫卿賦、雜賦、歌詩五種;《兵書略》分兵權(quán)謀、兵形勢、陰陽、兵技巧四種;《數(shù)術(shù)略》分天文、歷譜、五行、蓍龜、雜占、形法六種;《方技略》分醫(yī)經(jīng)、經(jīng)方、房中、神仙四種??傆嬋朔N。每種之下再分列書名、篇數(shù)、作者等內(nèi)容,并作概略的介紹說明。班固將《七略》“刪其要,以備篇籍”,改編為《漢書·藝文志》。沿用了《七略》的六分法,把天下圖書分為:1.《六藝略》,著錄易、書、詩、禮、樂、春秋、論語、孝經(jīng)、小學九類圖書,這些都是儒家經(jīng)典或與儒家經(jīng)典有關(guān)的著作,它們被安排在最突出的位置,單獨為一略,體現(xiàn)了漢武帝罷黜百家之后,儒家經(jīng)典在政治上學術(shù)上的指導作用。2.《諸子略》,著錄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nóng)、小說等十家著作,西漢去古未遠,諸子書保存頗多,而西漢后期雖尊儒學,但對諸家學說基本上還是兼收并蓄的,不像后世那樣極端。所以諸子列第二大類。3.《詩賦略》,著錄了辭、賦、歌詩等五類文學作品。4.《兵書略》,著錄了兵權(quán)謀、兵形勢、陰陽、兵技巧四類軍事文獻,包括了戰(zhàn)略思想、戰(zhàn)術(shù)技巧各個方面。5.《數(shù)術(shù)略》,著錄了天文、歷譜、五行、蓍龜、雜占、形法六類圖書,這里既有天文、歷法、數(shù)學、物理方面的科學知識。也有荒誕不經(jīng)的迷信,如占卜吉兇、相宅看風水之類的名堂。6.《方技略》,著錄了醫(yī)經(jīng)、經(jīng)方、房中、神仙四類著作,大體上是醫(yī)學科學及方士巫術(shù)兩方面的雜拌。以上六略三十八類,共著錄了當時可以看到的五百九十六家,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圖書。
班同將《七略》重新剪裁、編次,散《七略》中的“輯略”,即關(guān)于全書學術(shù)源流的綜述于其他的六略中,刪去各書敘錄,門類條例一依《七略》,改寫成《藝文志》一卷列入《漢書》,因此,《別錄》、《七略》雖然亡于唐末五代,我們今天仍能從《漢書·藝文志》一窺《七略》之遺?!镀呗浴贩诸愺w系有較嚴密的系統(tǒng)性,大綱、子目比較清楚,先分略,再分種,有大類,有小類,同類之書約略以時代之先后為層次,如雜家,雖知孔甲似非黃帝之史,亦列于篇首。余皆以次序列,最后始為漢代之書。在分類技術(shù)上,靈活而又巧妙地運用了_按圖書內(nèi)容標準和按圖書形式標準進行分類的兩種方法,大類下子目的建立,都有一定的分類標準,不是雜亂無章地堆砌。
《漢書·藝文志》音樂文獻記載
《六藝略》。其中“樂”類共有六家,六家中的《樂記》有大約一半篇幅流傳至今,構(gòu)成《禮記》的一篇,并被收為《史記·樂書》,歷來受到重視?!皹贰鳖愔械摹堆鸥柙姟泛汀堆徘佟穭t已散佚?!皹奉悺笔紫攘_列六部著作:《樂記》二十三篇、《王禹記》二十四篇、《雅歌詩》四篇、《雅琴趙氏》七篇、《雅琴師氏》八篇、《雅琴龍氏》九十九篇,隨后撰小序如下:《易》曰:“先王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享祖考?!惫首渣S帝下至三代,樂各有名。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移風易俗,莫善于樂。”二者相與并行。周衰俱壞,樂尤微眇,以音律為節(jié),又為鄭衛(wèi)所亂故無遺法。漢興,制氏以雅樂聲律,世在樂官,頗能紀其鏗鏘鼓舞,而不能言其義。六國之君,魏文侯最為好古,孝文時得其樂人竇公,獻其書,乃《周官·大宗伯》之《大司樂》章也。武帝時,河間獻王好儒,與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諸子言樂事者,以作《樂記》,獻八佾之舞,與制氏不相遠。其內(nèi)史丞王定傳之。以授常山王禹。禹,成帝時為謁者,數(shù)言其義,獻二十四卷記。劉向校書,得《樂記》二十三篇,與禹不同,其道浸以益微。這段小序在簡要回顧古代雅樂的情況后,著重地敘述漢代主要樂類著作的來源,揭示其流變經(jīng)過,辨析其版本的異同,使讀者對當時政府大規(guī)模的求書運動及求得的樂類著作有了一個概貌性的了解。
《諸子略》。從先秦到漢初的這十種學術(shù)思想派別,歷史上通稱“十家”,不計小說家時又稱“九流”——“九流十家”之稱源于此。其中儒、道、墨三家的音樂思想歷來受到重視;其他法、雜等家也有涉及音樂的。
《詩賦略》。屈原賦之屬、陸賈賦之屬、孫卿賦之屬、雜賦、歌詩五種。古代詩賦常和音樂有關(guān),其中有的入樂,有的原來入樂而后脫離音樂成為獨立的文學品種,也有的雖不入樂但富于音樂性?!对娰x略》所載作者或連同其作品有的時而見于今人古代音樂史等著作。如屈原的楚辭等。所載“(漢)高祖歌詩二篇”,或包括著名的《大風歌》,是可以歌唱的,屬楚聲,見《史記·高祖本紀》。《詩賦略》之尾載有吳、楚、燕、代、齊、鄭、洛陽、河南等各地“歌詩”。以及和“歌詩”相對應的“歌聲曲折”或“歌詩聲曲折”?,F(xiàn)代音樂史學者大多認為,“聲曲折”的原貌雖已散佚不可考,但其為古代樂譜無可懷疑。有些學者還把這一記載和宗教音樂、少數(shù)民族音樂的某些傳世記譜法聯(lián)系起來研究。如道教“步虛”曲線形樂譜、西藏佛教寺院的“央移”曲線形樂譜等。
《兵書略》。陰陽家名下載有“師曠八篇”(佚)。師曠是春秋時期晉國的有名樂師。據(jù)《左傳·襄公十八年》載,師曠“歌南風。南風不競”,從而判斷楚國興兵必然無功。所謂“歌南風”的“歌”據(jù)晉代杜預注,是指吹律。由此可見,先秦對音樂功能存在這樣一種觀念:吹律管可以預測軍事吉兇。這種觀念又見于《史記·律書》。所以,古人認為音律與軍事成敗有關(guān)。
《數(shù)術(shù)略》。包括天文、歷法的篇目,在五行家部分甚至還直接把五行、五星和律歷之數(shù)聯(lián)系起來。在古代,天文律歷合一的思想由來久遠,延續(xù)漫長,十分明顯。
《方技略》。由于聯(lián)系到陰陽五行、度量權(quán)衡等等,有時也會聯(lián)系到方技書目,如明末朱載堉的《律學新說》的某些篇章。
《漢書·藝文志》的訓詁
《漢書·藝文志》所載圖書目錄,有“詩賦百六家,一千三百一十八篇”。關(guān)于“歌詩”,其序云:“自孝武立樂府而采歌謠,于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云?!比纾汉幽现芨柙娖咂?。河南周歌聲曲折七篇。周謠歌詩七十五篇。周謠歌詩聲曲折七十五篇。即稱為“聲曲折”,可以看做與“歌詩”(文字)對應的樂譜。但是在音樂界——也只在音樂界。卻又認為這樂譜形式(符號)類似于極晚出現(xiàn)的道藏《玉音法事》中所記的彎彎曲曲的線條,是所謂“曲折譜”。劉再生先生曾作文力辨其非,追本溯源,梳理流變,否定了聲曲折是曲折譜的說法。音樂是時間藝術(shù),旋律無形可象??床灰姡恢?,古人只能用可見的曲折形來形容旋律的高低變化,并用以指稱旋律,成為名詞?!扒笔呛茉缂匆娺@樣使用的詞,而且一直沿用到現(xiàn)在?!罢邸比绱耸褂脹]有“曲”普遍,時間也不如“曲”長久,但在漢魏晉宋之際,還是可以看到的。“曲”和“折”用在旋律上意思相同,故單讓使用和復合使用并無內(nèi)涵的區(qū)別,用今語解釋,“曲”、“折”、“曲折”都是曲調(diào)的意思。阮籍著名的《樂論》,有“雅頌有分,故人神不雜;節(jié)會有數(shù),故曲折不亂”句,“曲折”即為曲調(diào)?!奥暻邸痹凇扒邸鼻凹印奥暋弊窒薅?。強調(diào)不是指其他的“曲折”,而是“聲”的“曲折”。“聲”的訓釋按理應泛指樂聲(五聲、七聲),但這里似乎存在一種語詞的習慣使用法,即單指“歌聲”。例如《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吳公子季札)請觀千周樂。便工為之歌《周南》、《召南》”。晉·杜預注:“此皆各依其本國歌所常用聲曲?!?《十三經(jīng)注琉》第2006頁,中華書局,1980年10月出版)又《魏書·樂志》:“至于謠俗、四夷雜歌。但記其聲折而已。不能知其本意。”(《魏書·樂志》第284頁,中華書局點校本)這些“曲”、“折”前面所加限定詞“聲”字,皆指歌聲。因此,“聲曲折”譯成今語,就是歌曲的曲調(diào)。所以“聲曲折”本身并不存在“曲譜”的含意,只是在確實可信所記錄的內(nèi)容是“聲曲折”(或“聲曲”、“聲折”、“曲折”)時,才能斷定那是曲譜。《漢書·藝文志》里的“聲曲折”之所以是曲譜,就是因為從書名可知書巾內(nèi)容是“聲曲折”,即歌曲的曲調(diào)——記錄曲調(diào)的,自然是曲譜了。中國古代音樂文獻,至今一直是而且將來仍將是認識中國古代音樂面貌的主要依憑,但只有經(jīng)過正確闡釋的古代文獻,才能告訴人們歷史的真實。